“文具盲盒”诱发中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亟需关注和解决
近期印有“惊喜盒”、“神秘盒”、“好运盒”等字眼的“文具盲盒”俘获了不少中小学生的心。不少笔、尺、本子、橡皮等廉价文具用品纷纷套上高颜值的精美包装盒子,隐藏起内部的产品款式,让消费者只有在付完钱拆开包装后,才能知道买到的是不是心仪的款式。如今,这股潮流正在席卷中小学生的学生圈,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反复购买易导致严重浪费现象。“文具盲盒”因外观包装精美绝伦、极具视觉诱惑力,而内在产品却看不见、摸不着,易诱发中小学生购买的好奇心和投机行为。有些文具产品有了豪华包装“加持”,价格翻涨至3到5倍。部分学生因好奇心驱使,反复购买、盲目购买,只为能抽到隐藏款的理想产品,更有甚者,背着父母将上千的压岁钱拿去盲目去购买“文具盲盒”。
二是过度消费易形成攀比不良风气。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跟风攀比行为比较常见,同学之间容易形成对新生事物的跟风攀比。有的学生为了收集成套产品和系列图案,通过透支生活费或借钱等方式购买“文具盲盒”,很容易在学校内形成不良风气。
三是售后服务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文具盲盒”产品重包装、轻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且隐蔽性较强。中小学生在购买产品时,能获取的信息量大多停留在精美的包装盒上,而忽视了对其产品的规范性、强制性内容的关注,常常买到一些存在瑕疵的产品、三无产品、库存积压产品,正当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针对以上问题,特此建议:
一是学校和家长要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学校要利用班会、家长会以及黑板报、微信群等载体,让老师和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共同对中小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二是尽快规范“文具盲盒”生产和销售。“文具盲盒”外包装显眼位置,应张贴或印明“按需购买、理性消费”等提醒标识字样,通过提醒和劝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用品购买习惯,减少或避免过度消费盲目购买行为发生。
三是适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作用。在笔者看来,“文具盲盒”自身带有博彩性质,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具有投机性和博彩性,而又因涉及到面向未成年人群的销售,因此相关法律法规要适时加强对新业态产品销售的约束。
(作者系民进湖州市安吉县基层委员会上墅私立高中支部委员、安吉县政协特邀信息员、安吉县递铺街道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