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老照片——一段历史的记录

发布时间:2020-06-22     来源:

放大

缩小

  

  翻开相册,过往的历史如电影般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闪回;生命的一段段经历似风儿样扑面而来……这张照片是在哈尔滨南岗区和兴路照相馆于1988年7月间拍摄的。记得在这个照相馆,我和大学同学拍过大学时的入学照——《大学时代》,还有在孩子四岁时拍的全家照。随着社会变迁,时代发展,这个照相馆今天也许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相馆摄影师在彼时瞬间的定格,却成为一段历史的抹不去的鲜明记忆。

  1988年7月间,正值胡军硕士毕业,将在九月份继续在北大读博。硕士三年的前两年听课、阅读、准备禅宗的材料,计划写有关顿悟方面的硕士论文;最后一年在汤一介先生的引导下,选择新的选题方向:做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研究难度最大的金岳霖哲学思想研究。于是,胡军改弦易辙,不仅要读中国的古文书,还要读英文版的原著;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还要掌握西方知识论的历史及思想。这个过程说呕心沥血一点都不为过。论文完成后,由于长时间的读书,突然发现眼球竟然不会转动了。那是一段刻苦求学、苦心专研的个人生命的历史。照片上的胡军远比实际年龄苍老,两眼无光。这是撰写论文付出的代价。好在几位著名的大学者对胡军的硕士论文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朱伯崑先生在评语中写道:胡军的研究代表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方向,建议出版。

  已成为哲学界著名学者的一位作者曾同我讲:冯契先生让读博士的他们读一下胡军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参考来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胡军著的《金岳霖》一书(硕士和博士论文)获建国以来首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建囯后出版的学术书都可参评,哲学类共评出61项。其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评为一等奖,其他60项均为二等奖。胡军获奖名次排在前列。)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胡军著作目录

  一、著作类:

  1.《金岳霖》(20万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月;

  2.《知识论引论》(23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3.《人性与自我修养》(译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4月;

  4.《哲学百年》(合著),北京出版社,1999年10月;

  5.《分析哲学在中国》(33万4千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位极北辰》(31万字),《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道与真——金岳霖哲学的研究》(39万8千字),人民出版社,2002年;

  8.《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哲学是什么》,台湾扬智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

  10.《哲学是什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

  11.《诠释与建构》(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传统与创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观澜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4.《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5.《金岳霖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6.《知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2006年6月第二次印刷;

  17.《探寻真善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8.《反思与境界——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9.《冯友兰论人生》(参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

  20.《论知识创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11月。

  二、论文类

  1.《金岳霖的中西文化观》载《文化冲突中的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2.《中国传统思想的意义》,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

  3.《金岳霖共相论剖析》,《哲学研究》1990年2期;

  4.《中国哲学应重视对知识论的研究》,光明日报,1993年3月23日;

  5.《金岳霖在知识论出发方式上的变革》,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2 期;

  6.《金岳霖真理标准综合说》,中国哲学史,1992年创刊号;

  7.《试析金岳霖〈论道〉中的能与式》,文史哲,1990年1期;

  8.《罗素与张申府》,学术月刊,1994年12期;

  9.《金岳霖与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95年增刊;

  10.《金岳霖论‘论道’》,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冯友兰重建形上学之方法》,求是学刊,1993年4期;

  12.《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方式》,北方论丛,1990年1期;

  13.《金岳霖归纳理论述评》,学术交流,1994年4期;

  14.《金岳霖论事实》,学术交流,1992年4期;

  15.《金岳霖的知识论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理论探讨,1994年4期;

  16.《从张载的易学哲学看中国气论哲学的特色》,中西哲学与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从知识看人性》,文化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金岳霖的中西文化观》,文化冲突中的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9.《金岳霖论感觉内容和外物的关系》,学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20.《试析金岳霖的“理有固然,势无必至”》,中国文化与哲学,三联书店,1991年;

  21.《儒家的理学人格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大庆高专学报,1994年1期;

  22.《冯友兰的〈新理学〉方法论批判》,二十一世纪,1996年12期;

  23.《金岳霖的真理标准的启迪》,改革开发与马克思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24.《庄子人学的现代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增刊;

  25.《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批判精神》,光明日报,1999年5月7日;

  26.《重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华读书报,1999年8月4日;

  27.《冯友兰共相理论今探》,中国传统哲学新论,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3月;

  28.《金岳霖——当代新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2年;

  29.《方东美儒释道会通论及其庄学精神》,同上;

  30.《什么是知识》求是学刊,1999年3期 ;

  31.《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庄学精神》中国哲学史,2000年1期;

  32.《中国现代哲学中的方法论意识》中国哲学史,2000年3期;

  33.《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3期;

  34.《自由人的使命》(译文)载《哲意的沉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291页-299页;

  35.《金岳霖的哲学思想》,《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36.《贺麟的哲学思想》同上;

  37.《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8.《汤一介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汤一介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1期;

  39.《胡适与实验主义哲学》载《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6月;

  40.《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儒家精神》,《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41.《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建构理路》,《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张岱年分析唯物论知识论管窥》,《现代中国》第一辑,2001年10月,湖北教育出版社;

  43.《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科学〉杂志》,《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岁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新理学的道家精神》,《道家与道教》中的《道家卷》,第579页-第60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45.《罗素哲学在中国的热情宣传者:张申府》,《现代中国》,第二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6.《冯友兰与逻辑分析方法》,《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罗素哲学思想在中国》,《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0页-375页;

  48.《重建还是拒斥形而上学——以冯友兰和洪谦的争论为例》,《东岳论丛》,2002年,第1期;

  49.《论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新视野》,2002年,第1期;

  50.《反思方法境界——冯友兰哲学观探微》,《学术界》,2002年第1期;

  51.《JinYuelin’s Philosophy of Dao》,ContemporaryChinese Philosophy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2.

  52.《知识论与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3.《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中国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54.《金岳霖的实在论思想》,同上;

  55.《贺麟的新心学》,同上;

  56.《知识论研究在现代中国》,《东吴哲学》2002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57.《哲学源于惊讶》,《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4日;

  58.《罗素〈哲学问题〉(1912年)及其在华演讲〈哲学问题〉(1921年)之异同考》,《现代中国》第2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9.《分析哲学在中国》,《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

  60.《哲学智慧是人幸福的寓所》,《科学中国人》2003年7期;

  61.《贺麟“新心学”的基督情怀》,《人文杂志》,2003年4期;

  62.《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哲学观管窥》,《中州学刊》,2003年4期;

  63.《方东美的道释儒会通论及其庄学精神》,《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3年9月;

  64.《金岳霖——当代新道家》,同上;

  65.《自然与人》(译文),《新哲学》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66.《“中国哲学”和“philosophy”》,《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67.《中国现代哲学中的知识论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8.《哲学是生活的艺术》,《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8日;

  69.《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身心关系理论探微》,《新视野》,2004年2期;

  70.《“‘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的合法性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期;

  71.《贺麟的文化体用观》,《中国哲学与易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72.《风云际会哲学门》,光明日报,2004年4月22日;

  73.《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现代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观澜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74.《OnJin Yuelin’ Matephysic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5.《洪谦与维也纳学派》,《观澜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76.《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

  77.《贺麟——另一位西化论者》,《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78.《生活的艺术》,《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8日;

  79.《从归纳法向度审视中国为何无科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0.《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趣》,《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81.《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82.《「境地」に関する理論の伝統性と論理的分析方法の近代性との間で-馮友蘭「新理学」の方法論に関する考察》『中国-社会と文化』 第19号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83.《美好生活的向导》,《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5日第三版;

  84.《以现实态度看到现实问题》,《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4日;

  85.《“天地本一气”——牧隐自然观管窥》,《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

  86.《张岱年哲学慧观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87.《儒释道:纷争与融合》,普门学报,第24期,2004年11月;

  88.《和而不同——人类走向永久和平的哲学途径》,《新视野》,2005年,3期;

  89.《什么是北京大学的精神》,《大学人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90.《哲学何以源于惊讶》,《新哲学》,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

  91.《金岳霖的生平与思想》,《金岳霖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92.《往事琐忆》,《不息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93.《“蒙冲巨舰”的真意》,《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月27日;

  94.《金岳霖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6年增刊;

  95.《金岳霖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同上;

  96.《哲学源于惊讶》,《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17日;

  97.《独辟蹊径的文化三路向说》,《科学文化论》,2006年3期;

  98.《张岱年与逻辑分析方法》,《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中洲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99.《TheLegitimacy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Legitimacy”of “Chinese Philosophy”》, , Vol.37 No.3,M.E.Sharpe, Inc.

  100.《知识漫谈》,《人民日报》,2006年8月11日第十五版;

  101、《“和而不同”理念的现代意义》,《和合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102.《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问题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03.《为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辩护》,《现代中国》,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04.《知识的证实及可能性》,《探寻真善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05.《“太和”观念的现代解读》,《民主》,2006年12期;

  106.《北京大学精神的一种解读》,《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107.《以直觉解读中国文化——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新视野》,2007年第五期;

  108.《略谈文化与文化建国的理念》,《博览群书》,2008年第1期;

  109.《自然、活泼、活水似流了去的生命观—梁漱溟生命观的解读》,《中外人文精神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月;

  110.《知识论研究与中国哲学》,《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

  111.《形上学与心灵境界》,《唐君毅形上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文化观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13.《北京大学精神解读》,《北大讲座》第十七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4.《关于知识定义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4期,2008年7月25日;

  115.《梁漱溟的生命观》,《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16.《冯友兰文化观解读》,《反思与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17.《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现代意义》,《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47页-60页

  118.《北大精神与大学理念》,《文化学刊》,2008年5期;

  119.《从身形关系理论审视精神超越之可能》,《上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三期;

  120.《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民主》,2009年第五期;

  121.《试论陈独秀的儒家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3期;

  122.《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期(创刊号);

  12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

  124.《陈独秀与五四时期的儒家思想》,《科学时报》,2009年6月30日;

  125.《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现代意义》,《科学时报》,2009年7月21日;

  126.《忆张岱年先生》,《科学时报》,2009年6月23日;

  127.《忆张岱年先生二三事》,《人民政协报》,2009年7月16日;

  128.《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现代哲学》,《科学时报》,2009年9月15日;

  129.《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矣》,《我心所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130.《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科学时报》,2009年8月11日;

  131.《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六期;

  132.《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解析》,《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五期;

  133.《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上),《现代中国》,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134.《觉解与人生境界》,《冯友兰论人生》,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1月;

  135.《金岳霖,重视知识论及逻辑研究之第一人》,《北京日报》18版,2009年8月31日;

  136.《现代境遇下的人生归宿》,《名家论人生丛书》总序,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1月;

  137.《逻辑分析方法的中国式解读》(上),《学术月刊》,2010年2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0年第七期全文转载;

  138.《逻辑分析方法的中国式解读》(下),《学术月刊》2010年3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第七期全文转载;

  139.《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分析哲学与中西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140.《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儒学》,《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三辑,照过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

  141.《从反传统到国学热》,《在北大听讲座》,第二十辑,新世纪出版社,2010年5月;

  142.《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六期;

  143.《揭示牟宗三哲学困境》,《光明日报》,2010年9月25日;

  144.《知识主义引领未来》,《国家创新战略》,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45.《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下),《现代中国》,第十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146.《关于知识定义的分析》,《多元现代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14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解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刊),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148.《知识主义宣言》,《科学时报》,2010年12月31日;

  149.《儒学的人文本质》,《谈艺论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3月;

  150.《读书的境界》,《中国政协》,2011年第11期;

  151.《蔡元培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人文杂志》,2011年第五期;

  152.《儒家的理性至上主义——梁漱溟对儒家思想的又一种解读》,《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四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6月;

  153.《中国现代化进城的理论反思》,《江海行大道,开明铸辉煌》,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

  154.《跨学科交流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科学时报》A3版,2011年12月8日;

  155.《中国现代直觉论与生命哲学》,《北大中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

  156.《通过感觉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思想家》,第三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157.《学与术,孰轻孰重》,《北京日报》,2012年7月9日;

  158.《论金岳霖对罗素哲学的批判》,《哲学门》,第2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3年第1 期全文转载;

  159.《论知识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五期;

  160.《儒学:唯有创新才有真正的传承》,《中国政协报》,2012年11月9日;

  161.《感觉内容与外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关系》,《金岳霖所与理论研究》一书序,2012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162.《实验主义视野中的国故整理》,《外国哲学》,第24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

  163.《知识创新的文化基础》,《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164.《架设儒学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30日;

  165.《“真的自己底觉悟——熊十力哲学观解读”》,《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五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12月;

  166.《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张力》,《孔子研究》,2013年第2期;

  167.《人生境界与负的方法——冯友兰哲学观解读》,《跨文化对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0辑,2013年2月;

  168.《没有现代性的现代化》,张永超《张东荪知识论研究》一书序,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169.《通过感觉经验我们究竟能够知道什么》,邵明《金岳霖所与理论研究》一书序;

  170.《研究金岳霖所与理论的力作》,《天府新论》,2013年第6期;

  171.《知识创新是理性进步的结晶》,《知识创新战略》,科学出版社,2014年;

  172.《知识创新改变世界格局》,《知识创新战略》,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

  173.《如何解读人的行动结构》,《哲学分析》,2014年第2期;

  174.《如何化解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对峙》,《现代中国》,第1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175.《金岳霖:积极投身学术救国强国》,《人民日报》,2015年8月13日;

  176.《问题与方法——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177.《知识创新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科技导报》。2016年第4期;

  178.《冯友兰对“中国到自由之路”的探索》,《旧邦新命》,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179.《“所与是客观的呈现”说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80.《罗素:20世纪世界级的哲学大家》,《罗素与分心哲学》序(丁子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181.《中国现代直觉论的思想渊源与得失》,《南国学术》,2017年第1期;

  182.《生死相依:未知死,焉知生》,《中国医学伦理》,2017年第3期;

  183.《沉潜数年:只为一探罗素哲学究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3日;

  184.《哲学:成见+论证》,《知识与境界》一书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

  185.《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与陈独秀的新人生论》,《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9辑,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186.《汤师引领我走上学术之路》,《追维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187.《试论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188.《胡适“争取学术独立十年计划”之现代解读》,《关东学刊》,2017年第1期;

  189.《论知识与知识主义社会》,《论知识主义社会》一书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1月;

  190.《儒学传统的现代境遇》,《儒学的当代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191.《罗素:20世纪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东西方研究专刊》,第6辑;

  192.《读《论知识主义社会》》,《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2期;

  193.《生活中的逻辑分析与直觉思维》,《中国文化》,2018年春季号;

  194.《知识理论引领人类行为模式》,《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7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