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刘朝侠:从字典说起

发布时间:2020-12-22     来源:

放大

缩小

  六十年代,农村不仅物质贫乏,书也很少见。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堂兄依靠一本没头没尾的字典,识字读书,居然掌握了很多知识。后来,他移居苏州,经常和一位大学教授一起散步聊天,那位教授感觉他知识渊博,忍不住问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殊不知他的“大学”就是一本字典。

  阿城《孩子王》中一名知青当上了山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因为揣着本《新华字典》,他顿时成了孩子王,成了受人崇拜的人物。这字典成了镇山之宝,一名用功好学的孩子,跟老师借了字典夜以继日地抄,让人感动。

  章太炎《说文解字》读了72遍,9000多个汉字音形义了然于心,这让我很是震惊。

  陆宗达在《我与〈说文〉》中说:“我学习、研充与运用许慎的《说文解字》,至今已有六十个年头了。……季先生指导我研治《说文》,他的办法很独:首先要我连点三部《说文段注》。……之后,季刚先生要我抛开《段注》,专看《说文》白文。”读破三本《说文解字》,他差不多能背“说文”了。陆宗达说:“《说文》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宝藏”。这又是一例“字典”成就学问的例子。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说文》学”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马叙伦先生援引甲金文字以及古今实器实物,采用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整理《说文》全书,先后历经45载(1911-1956)完成此书。正文28卷,雠校4载,后以小楷写定全稿,1957年科学出版社影印线装以行。先生以“报国之术,不限同途”为念埋首著述,撷粹存真,而成明道救世之功。

  还有一位对《说文解字》用功颇深的篆刻前辈——邓散木,曾录《说文解字》6部,所以篆字掌握得好。

  陈丹青说,木心在卫生间放了本《说文解字》,经常翻阅。他在《诗经演》中大量用古字,用得好,得益于读《说文解字》。

  我最初把《说文解字》当字典查,后来从头到尾读了两遍,逐字逐句字读,读篆字,也读字义详解,注意每一处句读,读着读,感觉这不仅是字书,而且是好书。

  著名语言学家洪笃仁谈《说文解字》时说:“所包含的宇宙观及其构拟的世界模式,是东汉经师的见解……所建立的部首,从‘一’部开头,体现‘唯初太始、道立于一’的意义……最后归结到‘亥’部,体现‘亥而生子,复从一起’的意义”。反映了汉代古文经学家的思想。在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推动了狄德罗《百科全书》(又名《科学艺术与工艺之论理辞典》)的编纂,《百科全书》比较多地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念。可见字典、词典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著作”的功能和作用。

  充分利用字典词典,学习见效快。

  1919年,梁启超先生47岁,乘横滨丸号去法国,那时航程时间长,他自登船起,开始利用词典学习法文,为的是抵达法国尽快使用法语。

  博尔赫斯是众所周知的作家,也是位博学的人。他说:“我找了一本海涅的《抒情的间奏》,还有一本英德词典,就看起来;结果第二个或第三个月底,我发现自己不用再翻词典也能挺自如地读下去了。”通过词典很快掌握一门外语,并自如阅读,真是一个奇迹。

  八十年代,我熟背过《中学英语词典》,从第一个词到最后一个词,熟记无误,对提高高考分数颇为见效。

  后来写大篆,背写过容庚编著的《金文编》,虽然没全部背下来,识篆量增加不少。

  我从不放过一个生字,遇到就查。查生字时养成了一个习惯,翻到相对的两页,如果看到其它陌生的字词,一并检阅。遇到疑难问题也一样,查阅专业词典或百科词典,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浏览一下旁涉的问题。由于查阅的需要,慢慢积累了40多种字典、词典,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无论是语言类字典词典、还是专业词典、百科知识词典,不仅是解决疑难的工具,也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门径。

  钱钟书对读字典、辞典有着特别的兴趣,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读过。1939年,钱钟书从上海赴湖南安化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途中看的是英文字典。他说:“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的是,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被困在上海期间,没书可读,就是看字典。

  1969年,钱钟书在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负责给大家烧开水,便抱着一部比砖头还厚的外文原文辞典阅读。1971年,五七干校离开息县东岳集,这期间,钱先生只要有空,仍抱着那部比砖头还要厚的外文辞典,攻读不辍。

  人们常常把知识渊博的人称为“活字典”,成为“活字典”不是件容易的事。“活字典”不单要有字典一样的知识储备,更在一个“活”字,“活”在于能应用。

  知识积累多了,相互联系、化合,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新思想,从而有所发明创造。

  从字典说起,说到发明创造,说远了,其内在理路另当别论。就此打住。

作者:刘朝侠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