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刘朝侠:“焦尾”劄记

发布时间:2020-12-22     来源:

放大

缩小

  读日本作家福永武彦散文《飞天》,看到一段有趣的文字:

  我十分喜欢朗读《古事记》中作为极短的插话收入仁德天皇年间末期的《荒野》一文。河流岸边,长着一棵高大的绿树。有人把它砍倒,用以建造一条叫做“荒野”的小船。不久小船坏了,被拿来当柴熬盐。烧剩的部分又生根发芽,又有人便用它做了一把琴。据说琴声悠扬动听,百里之外仍清晰可闻。

  这让我想起中国汉代的焦尾琴。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

  和蔡邕的“焦尾”。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说的是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铜、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还有一个传说,蔡邕性格耿直,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逃出京城,来到吴地,隐居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通晓音律,弹奏中如有一点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唯独舍不得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隐居吴地,蔡邕常常抚琴,借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竖起耳朵细听片刻,大叫“不好”,跑到炉火边,顾不得火势,伸手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精雕细刻,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后世有联曰:“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

  另有传说,汉朝灵帝时,陈留地方有个儒生叫蔡邕,性情豪爽,特别喜爱琴棋书画。为了求学,拜别父母,到京都洛阳求学,得到朝廷重用。蔡邕作官后更加潜心研究儒学,对朝廷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后来,他多次上书揭露时政弊端,得罪了皇帝,也惹恼了权臣,被逐出朝廷。不久,朝廷又要逮捕他下狱。蔡邕于是逃出京城。这天,天气很热,蔡邕走了很久,又饿又困,便在一峭壁荫凉处歇息。打盹见,听到水滴叮咚,为之神爽,循声找去,只见石岩峭壁高约十丈,从顶及底有一石隙,岩下有一水凼,凼里一汪清水,水滴落凼,空谷传响,悠然成韵让人陶醉。突然一位白发老者怡然眼前,他忙向老者施礼。老者姓林,是个猎户。老者很喜欢蔡邕,便邀请他去家中作客。到了老者家中,蔡邕见过老者的老伴和孙女绿玉。主任忙烧锅煮饭。这地方煮饭的灶和平原不同,灶口很大,一些原木不经辟开就能放进去燃烧。突然,蔡邕听到灶堂里木头烧爆的声音奇特,急呼熄火,说这段木头有用,烧之可惜,请求老者赐给他,并将其制成一把琴,只是琴尾仍有焦痕,故取名焦尾琴。这琴弹起来,音质佳胜,胜过皇宫名琴。老者感叹,不知木头是何树种?问蔡邕,蔡邕也不知道,答曰,只知其音质非凡,正识人,不问出身官阶,只看他是不是人才。林老汉深以为然,并要将孙女绿玉许配于他。蔡邕说,我是朝廷追捕的人,不可害了绿玉。林老者说,我这山村野夫不知道什么逃犯,只知先生有才。怎奈蔡邕始终不同意。不过,蔡邕在这里避祸半载,和老者一家相处很好,而且还把绿玉调教成了音乐奇才。

  第三个传说,蔡邕途经吴县,见一挑夫在江边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脚架,挂着一口大铁锅烧水。点火后,挑水去了。燃烧的木材在噼啪声中散发出一种梧桐特有的香味。蔡邕近前探视,一块老桐木正在燃烧。他连忙把这块木头抽了出来熄火端详。这时挑夫回来了,责问蔡邕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说,这块好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意欲求购。挑夫说,既然有用,拿去便是。蔡邕谢过挑夫,回到住处,把它雕成一张七弦琴,因琴尾烧焦,故名“焦尾琴”。

  “焦尾琴”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正是琴师持节守操的品质。这彰显了“焦尾琴”高贵的品质、不屈的精神。

  我不谙音律,也不懂琴材和琴的制作。常想:中国不乏青桐,何以独传“焦尾”?是不是青桐经火近焦,铸就了“焦尾”特有的品质?用个不恰当的比喻,“齐天大圣”经过太上老君八卦炉七七四十九天烧炼,恰恰炼就了火眼金睛。这苦难不是人人能熬过来的,熬过来方为“真大圣”。

  一年深秋,在中国美术馆后院散步,路边有几棵高大的法桐,桐果甚美,采撷数颗,视作文玩。品赏梧桐果,不由想到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艺术大师林风眠。1966年,67岁的老人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1967年,68岁,劳动改造。1968年,69岁,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开始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1972年,73岁,获释。1974年,75岁,作品被江青定为黑画,再遭批判。1977年,78岁,才得自由,移居香港。他不屈不挠,继续作画,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林风眠画集》。1989年,90岁,在香港撰写自述《我还在探索》。直至1991年92岁去世,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不仅给美术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给历史留下了清风正气。历经磨难,“焦”而愈美,其人其画,宛若“焦尾琴”。

  由林风眠,想到他的学生艾青,1928年到法国学习绘画,后来成为有影响的诗人。1957年被错划右派,1976年重新执笔,复出后,出版诗集《归来的歌》。归来的歌与归来的人,亦如“焦尾琴”。

  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1967年以“现行反革命”罪嫌被捕入狱,已判了死刑,押解到山西,改为“无期徒刑”,1976年获释。他60岁给夫人写的诗有一句“尔我一生曾九死”,是典型的“焦尾”出火。但这“焦尾琴”弹奏起来,仍然音韵铿锵,他题《林冲》有句云:“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挑水诗》有句:“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脱坯同林义》诗云:“天晴日暖水澌澌,要起高墙好脱坯。看我一匡天下土,与君九合塞边泥。万方俯首归行列,广厦萦心定作为。倘晋文公来讨饭,赏他一块已丰施。”以一个“划入另册”、低人一等的右派,挑水、脱坯仍能“养我浩然之气”,如此气度,自是非凡。

  像林风眠、艾青、聂绀弩这样从“烈火”、“炼狱”中归来的大家,可以列出很多,他们清越高亢的心音汇合成中国文化的长江、黄河,波澜壮阔,奔流不息。

  “焦尾”传下来,传的不是一张琴,是文脉;“焦尾”有许多传说,说的不是故事,是人心。

作者:刘朝侠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