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刘朝侠:一代儒宗马一浮

发布时间:2020-12-22     来源:

放大

缩小

  1

  1957年,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时,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杭州蒋庄拜访马一浮。

  周恩来向伏罗希洛夫介绍说:“马一浮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是我国唯一的理学家。 ”

  伏罗希洛夫问马一浮:“您在研究什么?”

  答:“读书。”

  伏罗希洛夫又问:“现在做什么?”

  答:“读书。”

  伏罗希洛夫想请他出去走走。

  他仅答:“恕不奉陪。 ”

  这段近乎禅宗公案的记载,是马一浮先生的真实写照。

  据说他通读过四库全书,通七国语言,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和研究过大量外国文献,参悟整合,阐发义理。在博学通识上,他堪比博尔赫斯、埃科。他是个读彻天下的学人。

  2

  翻阅马一浮写给朋友的信函。

  看到1917年9月,他写给谢无量的一封信:“昨荷恵书寄示英译《康德论衡》,甚厚甚厚!平居难多暇日,而艰于涉览,深恐负此佳书,未知何日乃能窥其旨也。宗白华见过,为说叔本华唯意志论,多可喜。闻将取希维格及鲍生书,撰次《欧洲哲学史》,得吾子之鸿笔,资宗生之善悟,必成完书……”

  先生广泛阅读西方经典,翻译了很多文学、哲学名著。

  21岁赴美,任清政府驻美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兼任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秘书。

  这期间,读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斯宾塞、赫胥黎、达尔文、孔德、但丁、拜伦、莎士比亚、卢梭、马克思,研究《社会平权论》《社会学》《社会学与事业》《人权论》《近世哲学史》《万法精神》《历史哲学》《事实与评论》《种族起源》《欧洲十九世纪史》《伦理学原理》《柏拉图共和国》《民约法》《资本论》等等。用英文翻译了《日耳曼之社会主义史》《露西亚之虚无主义》《法国革命党史》《艺术论》《正艺》等著作。

  22岁转日本留学。依日文译意大利人所著《政治罪恶论》。

  第一个把《资本论》带入中国。

  曾翻译《唐吉可德》《西方艺文志要略》《欧罗巴诗人传》《文艺复兴论》《哲学史》《政治泛论》《法律泛论》《最新经济学》《教育史》《海上大冒险谭》《地球之最要新闻》等。

  马一浮先生在乌尤寺复性书院讲学期间,据说八位英国资深教授联袂造访。马一浮先生直接用英语与英国学者侃侃而谈,妙义叠出,而且碰到西方哲学的某些问题的时候,直接用拉丁语说。英国教授惊愕不已。

  先生参究中西,在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3

  马一浮没上过公学。

  5岁,与三位姐姐从何虚舟先生学读唐诗,多能成诵。6岁,迁居,母亲教读。8岁,学作诗。9岁,能诵《楚辞》、《文选》。10岁,请举人郑墨田来家教读。11岁、12岁之间,先生发现这孩子有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无可施教,请辞。此后,父亲教读了一段,就开始了博览群书的自学。他留美旅日,也没有进学校,仍然是读书自学。

  马一浮先生虽是特例,但对目前分数第一的教育也是一个警示。

  4

  马一浮先生对佛学体究纯熟。

  现在,说到学人学佛,世人皆知弘一法师,而不知马一浮。须知李叔同出家而成弘一法师与马一浮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虽然没有出家,佛学造诣却早已超出一般的高僧,被认为是当代的维摩诘。

  李叔同在佛学方面视马一浮为良师。李叔同对学生丰子恺说过:“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书之厚薄),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李叔同视马一浮为“指路人”,马一浮与李叔同论佛学,并赠《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宝华传戒正范》等佛学著作。李叔同受其影响,决心皈依三宝,在虎丘寺披剃出家。

  李叔同出家后,发现佛教界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纯净,曾萌发还俗之意。马一浮先生说,你出家时,劝你不要出家,你既然出家了,劝你就不要还俗。此后,李叔同在佛学修为上专心纯一,勇猛精进,成为一代高僧。

  新儒学三圣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三人虽有见解上的不同,但梁漱溟、熊十力都很佩服马一浮,尤其是佩服他的学问。

  梁漱溟也说:“马一浮可以说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称马一浮先生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1921年,梁漱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专门到西湖去拜访马一浮先生。小马一浮先生十岁的梁漱溟先生对马一浮先生行儒家弟子见老师的大礼。他在日记中写道:“谒先生于延定巷。入门,长揖下拜”。拜会之后,马一浮送梁漱溟两本木刻古籍:《先圣大训》、《旰坛直诠》。梁漱溟视为珍宝,一直藏在身边。

  1930年,熊十力在杭州知道有一位马一浮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诗人、书法家,隐居不仕。于是将自己在原唯识论讲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删改成的《新唯识论》稿邮寄给马先生,并附函请教。邮寄后数星期没有消息,熊先生感到非常焦虑和失望。一日,忽有客访,一位身着长衫、个子不高、头圆额广、长须拂胸的学者自报姓名:马一浮。熊十力大喜过望。原来马一浮先生读完《新唯识论》后,才来相见。此后,两位先生成了好友。

  丰子恺称马一浮先生为“今世的颜子。”

  5

  马一浮先生认为,圣贤、经典,“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一旦打开自己宝藏,运用自己家珍,方知其道不可胜用也。”

  “学问即是功夫,德性乃是本体。”

  “习气一旦廓落,大用自然现前。”

  “尽心知性,决非可自讲论而得,须是实下功夫。”

  “圣人之学无他,只是气质清明,义理昭彰,逢缘遇境,一切时皆作得主,不被他人惑乱耳。视人大患,莫过于气昏。障碍自心虚灵,遂使义理无从显现。能祛得一分昏蔽,必还得一分清明。此乃本体之本然,不从外得也。”

  “凡有志于学者,须开拓万古之心胸,不为一世所汩没,方具刚大气分,可与入德。否则,徒为空言。所谓充扩得去,则天地变化,草木蕃;充扩不去,则天地闭,贤人隐也。……期有以自拔于流俗,确然知有性分内事。扩而充之,在己而已。”

  如此,文化方能朗健,心灵才能澄明。

  6

  马一浮先生是一代书法大家。 临池习书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在临《急就章》跋后写道:“晨起写五百字,日中而辍,下笔甚疾,不使留滞,虽不免踳驳,当得其意,亦足自怡,然亦唯自怡,非欲传之好事……”

  我见到马一浮先生的碑帖和书法跋语有200多种。他在跋语中阐释了对书法的理解与认识。

  谈及苏轼,先生说:“东坡变大令《十三行》为大字,谬以《瘗鹤》诧人,此秘无人发之。”此为苏书至论。

  马一浮先生谈王羲之说:“《晋书》云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有伯英书十纸,过江亡失,尝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今《阁帖》录右军书多伪,其真者固迥与俗殊耳。”可见王羲之书法也是到了晚年才趋于精妙,为善书者所称道。

  马一浮先生书法诸体兼善,尤以篆书、行书胜。

  先生喜欢“孤神独逸”四字,并刻作闲章。“孤神独逸”出自张融《门律自序》,文中有言:“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吾无师无友,不文不句,颇有孤神独逸耳。”这段话与先生心意颇有合辙处。

  先生喜好将各种碑贴悬挂在墙壁上,朝夕观摩,终日相伴,研习历代碑贴和做学问一样,追求的是博览通识。所以体会深刻,见解超卓。沙孟海赞道:“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7

  先生为寿毅成题“六有斋”篆书精纯,行书跋语亦精妙:“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此横渠之教也。君子非一事而非学,无一时而非学,一有不学则放失矣。这是学人修学不二,经世治学的修养功夫。

  先生义理、学问、艺术融和无碍,周流贯通,其视野和襟怀是世界性的。马一浮先生是一座巍峨的文化高峰。

作者:刘朝侠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