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梅:生命中的贵人,改变了我
参加山东省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培训时,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说:看眼睛就知道,你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我很喜欢这句话。那就从我遇到的生命中的贵人说起,说说我和他们的故事。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小在农村长大,懵懂无知,天真无邪,回忆校园生活,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命运,让我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一句简单的表扬,那一次温柔的敲打,那一次淡淡的微笑,对我来说多么重要,她们不断改写着我的命运。
1988年,我进入村里的小学。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文学爱好者。那时候,还没有提出什么亲子共写、师生共写,但我的老师,每次给我们安排作文的时候,他自己也坐在教室里陪我们写,一共两节课时间,他写一篇,我们写一篇,然后把我们的收集起来,批阅之后,选出三到五篇范文,让自己来读,我们边读,边共同修改。之后,他会把自己写的文章,也读给我们听,听着听着,我们就不知不觉得明白了如何写作文,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写作文。我的这位语文老师,便是我的作文启蒙老师,他让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
1994年,我升入镇上的初中。我的历史老师是卢老师。个子很高,一米八,脸很黑,很严肃,声音洪亮,大约有五十岁左右。我的同桌是个非常调皮的男生。第一次上历史课,他嘴里不停的说话,卢老师把他喊到讲台旁,说了两句,用戒尺狠狠打了两下。整个班里,立马静得都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从此,看到卢老师,就有种心惊胆战的感觉。为了上课,被提问到时,能完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总是提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甚至主动去其他班级咨询每节课老师提问的问题,提前全部背诵。在卢老师严厉教导下,我认真学完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个问题几乎都能对答如流。以至于上师范的时候,在学习历史这门课,我都是毫不费力地取得高分。现在回想起来,卢老师虽然严厉,却也是我受益终生的好老师。至今,心怀感恩,遇到这样一位手拿戒尺,眼里有光的老师,他让我养成了认真学习,及时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我一直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我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全部都会,也绝不举手。那时候,多半是因为我天生腼腆,爱紧张,但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我从小就不喜欢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我不想当一朵花,我只喜欢当一棵草,不惹眼,不闹腾,不被注意,希望在无人识的角落里,安静长大。一次偶然的事情,悄悄地改变了我。
1998年,我16岁,考进师范。新的环境,新的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他们说,表现好了,就能当班干部,就能进学生会。我不喜欢,也不感兴趣,自然不去理会这一切。我静静地看着周围的同学,像观看一段段生活微剧。那一天,第一次上哲学课,哲学老师是个男老师,个子不高,说话温和,身体微胖,感觉肚子里应该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刚上课,我们闹不明白哲学是什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让我们谈想法。当时,我们四个人一行坐着,我的两边是很积极的那种女汉子,一副不拼个班长,誓不罢休的气势。怕老师看不见,她们把手拼命向我和她之间的空隙中放,以便老师能看得见她在举手。我则是低着头,一副不屑一顾的心态。这时候,老师突然喊到了我的名字,我有点惊惶失措。但好在,我会,只是懒于举手而已。我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老师非常高兴得笑起来,说:这位同学,既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完全准确,大家以后都要向她学习。在老师一次阴差阳错的鼓励和同学们掌声中,我体会到,原来被表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后来,我开始慢慢改变自己。我的手,一次次被举起,从哲学到数学,从数学到文学,再到物理等等,一直贯穿于我的整个师范学习生活中。不仅仅是举手回答问题,后来慢慢地举手提问问题,当年常常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无人问津、安静成长的小草,变成了老师喜欢,同学羡慕成绩名列前茅的一朵鲜艳小花。我变了,变得积极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不管是学习,还是写作,不管是舞蹈,还是编辑,我都成了学校里各类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一切改变,就是从老师那一次阴差阳错的表扬开始的……
莽莽撞撞的走进师范的大门,毕业的时候才知道师范毕业就意味着当老师。我最不喜欢当着众人说话,却成了一名老师。我最怵头的事情就是打字,后来,却成了文字编辑。老师也当了,编辑也做了,心想,最不想干的事情,都做了,以后还有什么可畏惧的。这就是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你想要的,不一定给你。你不想要的,未必不来。那,既来之,则安之。不抱怨,不逃避,靠自己,一路向前。
第一天当老师,是2004年8月。由于我们是定向分配,我被安排去乡镇的一所小学报到。踏进学校大门第一步,我停下脚步,环顾学校里的一切。我想:这里不属于我,但我将从这里起步。从此,我开始走上了我的教育之路……每天骑自行车,奔波在一条乡村的小路上,小路巅波曲折,但一路向西,充满诗意……秋天,玉米吐着红缨,冬天,大雪亲吻笑脸,春天,柳树为我送行……到处是花香,草香,水香……22岁的我青春,懵懂……但执着,坚定,读书,写作,一直陪我前行……
2005年,我离开乡村学校,同时也离开那所每周去一次的支教学校,那所唯有百十人的学生和六位五六十岁的老教师……我问校长,我走了,孩子们的课怎么办?老校长亲切的说,放心吧,你走了,自然有人来接……就这样,我离开农村教育,回到多少人向往的城市生活……我当了一名诗刊编辑,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因为爱诗,写诗,编辑诗,我的心,走出了这座小城,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全国各地的诗刊杂志字画,名家名作……还有法国,印尼,马来西亚,美国作品寄来……
2005年,我23岁,被中华诗词学会推荐为第三届全国青春诗会代表,之后因为诗词,我先后接触到国内外著名的文学界名家,贺敬之、乔羽、柯岩、汪国真、李燕杰、圣野、王宜振……在与他们的交谈、交流、交往中,我忽然觉得世界好小,我与世界好近。这些名家大家,他们对文学的执着和严谨,对生活的简朴和乐观,他们对我的鼓励和批评……都在不断改变这我对文学、对生活的态度。
五年的时间,我长大,结婚,生子,经历生活的大起落,工作的小变动……后来由于经费紧张,刊物不能正常运行,我便从专编诗刊,调到文联办公室工作,每天开会,接电话,迎接检查……似乎离我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2009年,我毅然离开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回到学校。我很幸运,我的人生可以不受约束,自由选择。我很幸运,遇到那么多支持我的生命中的贵人。
那是2009年九月的一个秋天,我来到了区里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汶源学校。一入校门,那时的校园是两排高大粗壮的法桐树,秋天的树叶,很美,一片一片,飘然而落,静静的。我,脚步忐忑,内心却坚定。我想,我回来了。从诗书的空中楼阁,回到教育的坚实大地。因为,那时的离开,就是为更好的回来。我,已不再是我。人人都说,汶源学校制度严格、教学严谨。的确,对我来说,更是挑战。习惯了朝九晚五、自由自在的我,突然觉得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七点半,值勤,评课,听课,讲课……成了生活的常态。汶源的严格、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变着我的生活。有人说,那么轻松的工作不干,回来当个教书匠?我只是笑笑,从不后悔。经历过外面的喧嚣,似乎更懂得珍惜现在的静美。他们更不懂,学校可以拴住双腿,但控制不了灵魂。有诗书,心就可以走四方,有朋友,眼睛就能看外面的世界。小小的教室,小小的院墙,从来阻挡不了我前进的脚步。因为,我始终坚信,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2009教传统文化,2010教数学,2012教品德,2016教语文……因为学校工作需要,几经更换,再加2004年教英语的经历,小学文化科目,基本转了一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不同搭挡同事,让我始终对教育教学产生新鲜感,不断激发我的工作热情。
一个好的政府,人民满意是标准。一所好的学校,师生幸福是标准。一个好老师,学生喜欢是标准。喜欢,不是因为你不批评他们,不是因为你纵容他们,不是因为你对他们百依百顺。喜欢,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烙上你的痕迹。我常常在思考,我要怎样做一个老师,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如今,从教十二年,对教学这份工作,从模糊到清晰,从迷茫到热爱。我开始坚信,教师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依然可以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经营。“做一个有故事的人,让工作有声有色,让生命有滋有味”一直是我人生的目标。几年来,把教学工作和个人爱好结合起来,我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教学之路。从2011到2019年,八年的时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进行了五项新教育卓越课程研发。因为课程研发,我获得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新教育十佳榜样教师等荣誉。有人说,新教育的奖项,职称评聘用不上。我总是一笑了之。新教育,是民间组织,可它是一个教育人走向外界的窗口,是一个教育人成长发展的舞台,是一个草根老师和外界交流的平台,是不断接收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的加油站。最初,我以为,课程就是拿在老师手里的一本教材。遇到新教育,我明白了一切与教育相关的都是课程。作为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课程。我总是怀揣“我就是课程”的心态,站在讲台上。我想,这些理念将影响我的一生,影响我对我学生的态度,她从来不会因为是官方组织,或民间组织而变得有何不同,因为他已深入我心。我先后参加了2013、2014、2015、2017、2019年的全国新教育年会,跟随新教育,我游历了江苏、浙江、河南、四川、湖南等十几所名校,跟随新教育,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激情蓬勃的教育同仁……朱永新先生说,课程是一棵树,需要向下扎根,然后才能开枝散叶。朱永新先生和新教育改变了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我的教育教学生活,跟随新教育,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作为老师,我无法想象,未来的中国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中国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中国课程,又是什么样子。但新教育,让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都不是完美的,让孩子们活成他本来的样子,以一种中国传统的高贵的姿态活着,便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因为你的命运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改写。不要吝啬你的一句话,一个微笑,因为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有时也会改写一个人的命运。感谢从我生命中来过的贵人,是他们不断改写着我的生活,不断改变着我的命运。
(朱荣梅:莱芜区汶源学校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主席团成员、莱芜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