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酸菜面

发布时间:2021-08-13     来源:

放大

缩小

  在西北,尤其是在甘肃陇南一带的乡村,有一道十分普通而又颇为讲究的家常饭菜,它色、香、味俱全,酸酸的、滑滑的、咸咸的,是酸菜、面条、洋芋的三大组合,柔软可口,人们管它叫“酸菜面”。

  酸菜面起始于哪朝哪代,未曾见有书籍记载过,无人知晓,无据可究。但它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陇南广大乡村,是老百姓自己的饭。在过去忍饥挨饿的年代里,它成了农村父老乡亲待客的美食。如今,丰衣足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年代,老百姓对它仍有割舍不断的情结。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康中地区农村的孩子。在我至今的记忆中,酸菜面是天底下最好最美的食物,这缘于我自小是吃着酸菜面长大的,对吃酸菜面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在上学读书,还是参加工作后,不会做其它饭,就会做酸菜面。曾记得,在十六岁上高中的那三年时间,要到离家20余里的县城中学读书,父亲每周给我锯一小捆干柴,母亲总会捡不大不小的洋芋一个个洗净,另用一个铁缸子装满吵好的酸菜,让我带到学校。放了学,连忙跑到宿舍,点柴生火,倒上油,将切好的洋芋丝和蒜苗一炒,再倒上水。等水开了下面,主要是挂面或机器面,面熟了再倒上酸菜,就成了酸菜面。寒来暑往,酸菜面成了我唯一可口的饭菜,伴随我顺利读完了高中,以致到后来参加工作被分配康南山区乡村,也是吃着酸菜面在康南乡村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7200个日日夜夜。在工作的头一站白杨乡政府那十来年的日子里,无论是下乡进村入户吃饭,还是在乡大灶上吃饭,或后来成家立业自己开小灶做饭,我都爱吃爱做酸菜面。曾记得,在白杨乡政府工作的那段日子里,乡镇府大灶上的肉菜、臊子面、米饭常常吃不起,要到政府外面街道小饭馆吃饭,老板每见我一揭门帘,就会喊道“酸菜面一碗,要酸,多放点洋芋”。这样,天长日久,百吃不厌。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吃着酸菜面在康南山区乡村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现在,无论出差、开会在外,米饭、肉菜、臊子面等饭吃腻了,就去饮食市场各饭馆找酸菜面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很大,做饭菜花样增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酸菜面的变化。父老乡亲们发明了许多吃法,如:酸菜面片、酸菜节节、酸菜削面、酸菜面条等,酸菜面已不再是以前的由酸菜、面条、洋芋的三大组合了。而现在放的调料自然增多,酸菜很少吃山野菜发酵的,并且炒酸菜时,可放些香椿、干辣椒、豆腐丁、蒜苗、洋芋丝炝一下,做好后,炒一盘一寸长的嫩韭菜,一盘豆芽菜,或来一盘红绿相间的炒青椒洋芋丝,简单一点的,用蒜苗切寸长拌油泼辣子,凉拌一点山野菜。炸二根自家抚育的鲜黄瓜,调上胡麻炸出的上面漂着蓖麻科得油泼辣椒。端起一碗酸菜面,一口菜,一口面,洋芋被蒸得裂开了皮,吃起来软软的,沙沙的,吃饭喝汤一举两得,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满口留香。

  现在乡下待客的好饭就是酸菜面,方桌上除了一碟盐,一碟油泼辣子,一碟咸菜外,还有一盘腊肉片。每当我们下乡进村入户,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张罗着去自家菜园子找点新鲜的菜,多次劝阻不下。要吃一碗酸菜面,他们就是不给你做,等到七大盘、八大碗酒菜吃完后,才端上一大碗酸菜面,很可惜吃饱之后再吃酸菜面,也是一种尴尬。每隔很长时间回一趟老家,年迈的母亲总是会抱怨妻子连酸菜面都不会做,天天吃米饭,啃馒头,吃挂面,她使卷在袖子,歇几口气才擀一块面,切成箭头形的,一碗吃完,另一碗又不觉间又盛出一碗,直吃得连水都咽不下去。现在远在他乡,回老家的次数逐年减少,只有自叹,什么时候回家品尝母亲亲手擀的酸菜面呢?

  每当下乡,当我们和父老乡亲们同吃一锅酸菜面时,总能听到他们这样一些话:“不好意思,你们这次下乡来要受委屈,要吃点苦,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好的饭菜来款待你们,在乡上经常吃白米细面、大鱼大肉吃腻了,这回给你们改个口味,你们可千万别嫌弃,就吃一顿酸菜面吧。”,面对这些话,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们在心里问自己:在基层乡镇从事农村工作十多年了,我们为农民兄弟做了些什么?做了多少?我们担得起农民兄弟给我们的这份关心、支持和理解、信任吗?虽然吃一顿简单而普通的酸菜面,我们都感到重似千金。是啊!这足说明在构建和谐农村这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咱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了,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了。这是父老乡亲对我们基层乡镇干部的深情,是对我们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团结带领农民朋友共同建设新家园,过上美好而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期盼。如今,父老乡亲想的是脱贫致富奔小康,难的是技术、资金,缺的是服务、指导,靠的还是咱们乡镇干部,朋友,请到老百姓家吃碗酸菜面吧。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