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唱着山歌追太阳
就像歌里唱的“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我的老家在桂西北峰丛密布的一个偏远小山村,红水河从村庄穿越而过,就像千万匹红褐色的马群,在一位壮汉的扬鞭吆喝声中,一路嘶鸣,一路飞奔,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们的步伐,蹄声如椎鼓,于千山万壑回荡呼啸不绝。
这里的人们爱唱山歌,生活在广西壮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是歌仙“刘三姐”的后人。这里是山歌的故乡——
“一把芝麻丢上天,
壮乡山歌万万千。
如今广西成歌海,
都是三姐亲口传。”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刘三姐的后人在壮乡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当历史的车轮轰然驶进当今波澜壮阔的新世纪,又一出壮观的历史剧拉开了帷幕。和全国一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八桂大地拉开序幕,这也成为家乡人“撸起袖子”赶超跨越的强大动力,真正地阔步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而我,作为民进河池市总支部的一名会员,也在五年前赶上了这场时代的荣光之路,成为一名帮扶干部。
在工作一开始的时候,我所联系的乡村是一个民族乡,属大石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区和革命老区乡,居住有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侗族、毛南族等多个民族,村子大多为大石山区村,是广西全区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脱贫攻坚以前,乡亲们这样唱——
“七分石头三分地,
米缸里面没有米。
家家都是苦日子,
好比矮子下楼梯。”
然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这个少数民族乡的壮族及其他民族的兄弟们,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想出法子,热火朝天奋战在这大石山区,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了金色的幸福果子,五年的脱贫攻坚魔术般变换出一个富裕美丽的新壮乡。
还记得五年前我去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我们民进河池市总支部的领导多次带队到河池各个县开展脱贫攻坚调研。那时,我反映了我们的帮扶村存在经常缺水的问题,我们民进河池的主委带着我们广大民进会员们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水泥,为村里修了水柜,还与乡党委一道帮乡亲们寻找科技种养的致富之路。通过引进企业老板和利用社会资本方式,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一条龙服务模式,带领乡亲们实现了产业脱贫。村里70多岁的梁老伯,他是我的帮扶对象,他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地贫人心不穷,如今有这么好的帮扶政策,我们就跟着咱共产党的干部干!我真是命好生在好时代了——我和我们国家同岁,我是看着我们村怎么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富裕美好的啊。”
记得前几年我刚到梁老伯家走访时,他读小学的孙子在吃饭时和我说到他心中最大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好好读书挣大钱,让爷爷天天都有面条吃!”
哈、哈、哈……我一下子笑翻了,笑着笑着,我眼圈一红,泪水悄悄滑落下来……后来我才知道,面条在当时的这个贫穷的小山村是多么金贵的奢侈物品,没有谁家平白无故就可以吃面条的,除非有什么贵客来,面条是当做菜的,在青菜汤锅的中间放一小撮,上了饭桌每次夹来吃时,没有人好意思一次夹三根以上。因此,吃饭的时候,梁老伯总是告诫小孙子要让我这个客人吃,他们少吃……我一下子忍不住哭了出来:“梁伯,我认你做我家阿伯,我还要认小孙孙是我的孩子,你们以后就是我的家人,我一定要帮你们脱贫,一定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那个时候,全村人都认为面条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而能够实现“全村人都有面条吃”的美好理想就是他们的脱贫梦……
从此,我开始变成了村里的常客,乡亲们每次看见我骑着摩托车进村,就会远远地打招呼:“左妹,又来走亲戚嘛?哈哈——”
……现在的壮乡小山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五年的脱贫攻坚让人们从“缺水难种粮”到“人人有吃有穿”的日子进而变成了“家家米酒鸡鸭鱼”的富裕生活,人们唱起山歌——
“乡村振兴到今天,
壮乡面貌换新颜。
如比上山吃甘蔗,
步步登高节节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勤春就早——
现在,当我再次来到这壮乡小山村的时候,我已经是一名民进河池市总支部的光荣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与其说我是再次踏上这片乡村热土,还不如说是从没离开过,当年的乡亲一大老远就认出了我,他们觉得我就是他们回娘家的女儿!
一颗幸福的种子,已经在壮族兄弟姐妹脚下这块温润如酥的母性泥土里发芽,他们倚锄等待,再和心房里按捺不住的“乡村振兴”梦,美美地播插在他们欢乐的田野上,灵魂越来越充实,山歌越唱越响亮,日子越过越红火!
听啊,人们的好日子都放在山歌里呢——
“党的恩情似大海,
朵朵红花向阳开。
矢志不渝跟党走,
携手奋进新时代。”
是的,我们壮乡儿女唱着山歌追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