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助力脱贫攻坚 民进一路同行>感悟·体会

张永红 周建元 王宁德:来自贫困治理实践的“中国智慧”

——结合湖北扶贫实践学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10-16     来源:

放大

缩小

  摘要:习近平扶贫思想历经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发展是摆脱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精神脱贫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体制机制创新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合力实现脱贫等主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其他国家摆脱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通过把握好扶贫工作的正确方向、注重“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等措施在湖北的具体实践,探寻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扶贫思想;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置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于脱贫攻坚,习近平亲力亲为,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习近平扶贫思想也在十八大以来的扶贫伟大实践中走向成熟。对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进程、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对其时代价值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践进程

  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习近平同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习近平扶贫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奠基、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源于党的伟大事业的实际要求、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渐趋成熟。

  1、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萌芽阶段:梁家河插队时期

  习近平同志从青年时期就对中国农村的实际和贫困地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1969年到1975年,习近平作为知青插队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工作,后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农村的极端贫困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与乡亲们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带领大队村民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向着“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标而奋斗。在当时经济相对落后的年代,部分村民对开发沼气不理解、不接受,习近平通过试点用事实来说话,建立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沼气的利用经验也开始在全省推广。为活跃乡村经济,习近平积极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副业,通过建磨坊、裁缝铺,开代销点,发展铁业社等措施来增加大队收入。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习近平还组织开办了政治夜校,鼓励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接受教育来解放思想。可见解放思想、自力更生、真抓实干的扶贫思路已经在习近平的基层工作实践中萌芽。

  2、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阶段:正定县、厦门市、宁德市、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工作时期

  在正定工作初期,正定县工作中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瞎指挥现象普遍存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产穷县”。当得知这种情况主要是为完成上级部门下的高征购任务造成的时,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解决了困扰正定人民多年的温饱问题。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脱贫致富。正定脱贫模式开创了我国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开展有针对性脱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988年,习近平就任宁德地委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树立“摆脱观念上的贫困,弱鸟才能先飞”的思想。明确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智,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①。实施移民集中搬迁工程,设立驻村工作队,下派领导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指导村民的脱贫攻坚工作。弱鸟先飞的宁德模式开创“造血式”扶贫的新壮举。

  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负责宁夏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成立闽宁协作小组。通过开挖井窖收集雨水,有效缓解了当地居民的用水困难,保护了当地脆弱的植被生态。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改变了以往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相对分散孤立的局面。引导当地人民通过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等,开创“闽宁协作”对口帮扶模式,实现先富带后富。

  3、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成熟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贫困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党员领导干部要将扶贫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充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健全社会公共保障体系,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工作。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多次讲话中阐述精准扶贫的思想。在2015年6月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对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将精准扶贫的“精准”界定于“六个精准”。将扶贫对象瞄准精度与扶贫效率的改进结合起来,并通过完善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全国各地充分结合本地区扶贫工作实际,通过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社保政策兜底等多种多样的脱贫形式,使我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也标志着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形成与成熟。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落实路径:以湖北扶贫实践为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根据扶贫工作的进展不同,先后提出一系列符合扶贫工作实际的具体要求和扶贫方略,为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部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1、把握好扶贫工作的正确方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摆在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扶贫就是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打实的解决问题,告诫全党上下要把握好扶贫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够在既定时间节点内高质量的完成,才能够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才能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扶贫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时刻把握住扶贫工作的正确方向,确保扶贫目标在既定时间节点内高质量完成。

  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同时也是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37个、贫困村4821个,其中深度贫困县9个、深度贫困村507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尽锐出战,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581万人减少至5.8万人,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4%。

  2、注重“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揽国家发展全局,谋划部署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相继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十多个配套文件;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扶贫专项资金1000多个亿。习近平明确指示,扶贫工作要落实“四个切实”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精准扶贫工作要强化“六个精准”:对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方面全部落实精准标准,保证脱贫工作质量;脱贫工作要做好“五个一批”:要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工程,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终极是让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的方法破解健康扶贫政策落实难题,率先下放项目审批权限,首创精准识别审计,打造“三乡工程”扶贫新模式,首创扶贫地方立法,出台《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湖北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

  3、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考察、调研、部署扶贫脱贫工作时,多次集中征召相关省区市的党政一把手,共同研究问题,统一部署工作,明确落实责任。他明确指出,扶贫工作落实领导责任,要加强巡视督查,真刀真枪的解决问题;扶贫工作成效要实行异地检验,扶贫工作考核要纳入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甄选优秀干部。2015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与会的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党中央立下“脱贫军令状”,递交《脱贫攻坚责任书》。2017年6月,习近平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5个省、自治区一把手,11个深度贫困地区一把手参加会议并发言。习近平强调,脱贫是有责任制的,军令状是要兑现的,谁也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今年3月6日,在全国人民奋力战“疫”的关键时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③。

  湖北坚持筑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体系,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40位省级领导对口联系37个贫困县;成立省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组建12个工作专班;构建“1+N+M”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准实,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4、制定实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

  扶贫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扶贫工作的进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习近平以其敢于担当的使命精神,始终牵挂困难群众的扶贫情结和一贯以来质朴的为民情怀,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扶贫工作经历和中国扶贫事业的实际,对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指导中国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显著成就。在扶贫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扶贫思想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习近平开展扶贫工作的鲜明特征。从扛着自行车蹚滹沱河,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到寿宁县下党乡,到下飞机后就转乘火车、汽车,辗转3个多小时进山到重庆市石柱县华溪村,习近平工作的四十余年,见证了中国扶贫事业的整个发展。习近平不止一次表示,“我到一些贫困地区就要看真贫”。伴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的丰富变化,集中体现了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内涵。

  湖北在近年来的扶贫工作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政策。一是建立稳步增长的财政扶贫投入保障机制,截止2019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资金达748亿多元。二是创立“政府+市场主体+农户+银行+保险”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扶贫主导产业。三是实施“交钥匙工程”的易地扶贫搬迁,全省31.84万户、88.2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四是推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扶贫,全省人社部门累计帮助69.07万人转移就业。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靶向精准发力,全省脱贫攻坚稳步推进,“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贫困村实现光纤、4G、宽带全覆盖;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农民收入明显增长,37个贫困县的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8172元增长为2019年的12911元。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中国贫困问题深刻认识和对中国扶贫事业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其他国家摆脱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

  1、习近平扶贫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其一,习近平扶贫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的内涵。第一,关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三个关键问题的科学回答,弄清了扶贫对象、界定了扶贫主体并指明了扶贫路径。第二,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拓宽了扶贫思路。湖北省安排全省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分别对口一个贫困村。如:民进湖北省委会对口帮扶恩施州咸丰县水车坪村,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开展资金帮扶、智力帮扶、结对帮扶,帮助村集体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利用开明商城等网上平台,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发挥优势,围绕扶贫攻坚出力献策,并对扶贫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在各方的帮助和村民自己的努力下,目前水车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483?人已全部脱贫。第三,扶贫到脱贫的转变凸显了彻底消除贫困的目标导向。从“扶贫开发”转向“脱贫攻坚”,尽管是一字之差,但其蕴藏的内涵却截然不同。扶贫是一种动作或者状态,侧重于消除贫困选取的手段,而脱贫是一种实效或者结果,是对消除贫困这一价值目标的特别强调。

  其二,习近平扶贫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之一,习近平扶贫思想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基于对扶贫实践的科学认识,习近平不断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④。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这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2、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一,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践行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从内容上看,习近平在注重物质脱贫的基础上,更注重“扶贫先扶志”的精神脱贫,以及“扶贫必扶智”的教育脱贫和文化脱贫,强调贫困地区最终实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从对象来看,习近平扶贫思想强调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发展方向来看,脱贫致富只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而不是终极目标。贫困地区不仅要进入小康社会,还要携手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二,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我国今后扶贫攻坚的行动指南。我国虽然在扶贫开发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扶贫思路。习近平正是基于对我国扶贫实践的科学认识,以及对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考量,提出了精准扶贫、内源扶贫、合力扶贫等新思想。扶贫要针对不同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具体扶贫策略,科学回答“扶持谁”“谁来扶”以及“怎么扶”等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怎么扶”的问题上要不断创新思想,避免传统扶贫方式“大水漫灌”造成的资源浪费。

  3、为其他国家摆脱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

  其一,习近平扶贫思想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好了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自身贫困的消除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成为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减贫奇迹。2013年至2019年底,中国累计脱贫人口90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降至0.6%,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二,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具有借鉴价值。理论的指导性适用于社会条件相似的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习近平扶贫思想以及中国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不仅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甚至提供了具体路径和举措。习近平扶贫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方法论运用到扶贫开发实践中,强调“真扶贫、扶真贫”。因此,以习近平扶贫思想及中国扶贫经验为鉴,发展中国家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立足本国实际,依托社会制度的优势和力量,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建构多元扶贫主体相融的社会扶贫体系。

  习近平扶贫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党的历代领导人扶贫思想和实践为基础,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推动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南,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全国上下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华大地必将彻底摆脱贫困,人们的生活也定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③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N].人民日报,2020-3-7(1).

  ④刘永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N].人民日报,2016-01-11(07).

  ⑤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1).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