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如何认识“双减”政策出台

——专家回应近期教育热点话题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今天,更影响未来。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备受关注,近期,“双减”政策、教师待遇、暑期托管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减”政策出台有何意义?教师待遇应该如何保障?内涵式教育应该怎样发展?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多位教育专家。

  张志勇: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邬志辉: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院长

  孙丽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宋 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您怎么看待此次“双减”政策出台的意义?

  张志勇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它体现着我们对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对短视化、功利化教育观念的纠偏,也体现着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

  要推进“双减”改革,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领导力、组织领导力、决策领导力和考核领导力;二是要坚持校外教育的公益属性,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强化内容监管和收费监管;三是要提高政府的教育治理效能,提高协同治理能力、专门执法能力和专业治理能力;四是要坚持多元合作共治,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学生受教育权,也要尊重家长家庭教育自主权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合法权利。

  邬志辉

  我们在之前的调研中发现,许多城市高中阶段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培训投入动辄数十万元。有的辅导机构老师一个假期就可以赚到上百万元,部分培训机构因此走上了商业化获利之路。这种背景下,教育的竞争变成了一种资本的竞争,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还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我认为“双减”政策可以让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的“列车”停下来,重新平稳出发。不过在实际的治理实践中,也要注意把握“度”,毕竟对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好的学生给予适当辅导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因材施教”的表现,如果简单地“一刀切”就会出现矫枉过正。

  近期,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各地落实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承诺。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继续保障教师待遇,提升教师队伍的活力?

  邬志辉

  “初始工资”通常影响着个人在就业时的岗位选择。当前,教师的初始工资还比较低,让部分人“望而生畏”,因此可以适当提高教师的初始工资。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预期,例如建立教师工龄15年的工资增长机制,这对于鼓励教师群体长期、稳定从教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还应该同工作环境的边远艰苦程度成正比,学校所在地越是边远、工作条件越是艰苦,教师的工资待遇应当越高,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教师的生活水平,还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认可机制,让在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更加体面、安心地从教。

  张志勇

  教师的待遇问题应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只看到经济待遇,教师的社会待遇、政治待遇和人格待遇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我们需要考虑教师参与社会生活的待遇和权利保障,比如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优惠购房政策、教师出行优惠政策等;其次,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也应当得到尊重;最后,教师的人格待遇方面,包括教师的休息权、健康权、身体权等也都需要给予充分的保障。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已经从硬件建设向内涵建设深化。您认为如何实现“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个目标?

  孙丽昕

  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教师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才会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实现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提升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按教师现有和未来岗位需求去改革、去探索;在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上,要培养能够站得稳、站得好的老师,要培养“四有”好老师,要培养“大先生”。

  二是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推动教师教育队伍的建设,依托教师教育学科,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水准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是我们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宋 萑

  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过去的外延式发展而言,其所强调的是从追求数量增加、规模扩张、空间扩张,而转向对教师教育内部理念、要素、环节、机制的优化和效益提升,聚焦教师教育中的真实问题,来探索新路径,着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要实现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进;其次要推进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加强教师教育金课建设和多元教育教学改革;再者要强化教师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从入学遴选、过程监控、出口评估,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支持学习诊断、发展规划和持续改进;最后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本体论建设,以教师教育学科本体知识的夯实和迭代,为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