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龙:关于进一步重视包装物减量工作的建议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和商品消费水平提升,包装物已在当前城镇生活垃圾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增加垃圾处置的负担。早在2013年,上海已率先通过《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并施行,当前我国正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期,也必要将包装物减量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工作。
当前,引起包装物过量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生产厂家为追求精致体面而过度包装。消费社会下,商品生产厂家通过远远超出基本功能需求的包装来提高商品价格,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如在水果包装上,即使草莓、葡萄、杨梅等小水果也采用单粒包装,对时常用于礼品类消费的酒水、食品、化妆品类,更是不遗余力采用纸类、绸布、木制品、塑料等繁复包装,以凸显送礼者的“面子”。
二是电商的兴起造成保护性包装的大幅增加。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快递数量大约为600余亿件,意味着至少有600余亿个快递包装的存在,加之目前生鲜、易碎品等都在网购的高频率交易清单中,商家为提高客户满意度,避免快递抛掷带来的损坏或保证生鲜商品的品质,网购商品往往使用大量的发泡膜、泡沫塑料、冰袋、不干胶、纸箱等等,如网购一单5斤装约10颗左右的苹果,需一个包外装纸盒、3-条泡沫保护条、10只泡沫网眼袋或者10只保护纸袋,商品取走后,所留弃下来的包装物仍然可以装满一个纸盒,即使网购一本书,也会产生一张发泡膜、一段不小于50公分的不干胶、一个塑料外包装或纸箱的包装物垃圾,远远超出线下购物产生的包装物垃圾。
三是包装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多数包装物回收成本巨大,比如月饼、茶叶等礼品的礼盒,往往夹杂着如纸类、绸带类、木制品、金属、玻璃、泡沫、塑料、不干胶等多种成分,需要精心拆解后方可分类回收利用,如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纸箱,由于缠绕层层不干胶,严重损毁打浆的刀片,得不偿失。因此居民习惯于直接按照“其他垃圾”丢弃,即使是使用周期极短的生鲜类产品冷链包装物如泡沫箱、冰袋、空气填充物等,在实操过程中也重复利用率低。
综上所述,目前包装物造成的废弃物总量巨大,分拣难度大,资源回收处置门槛高,再利用率不高,多数最终采用焚烧或者填埋的方式末端处置,对环境及资源双向施压巨大,与我国正在践行的生态文明发展新理念背道而驰。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过度包装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新青年报》一份网络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90%以上的人员认为我国目前的产品的包装过度,说明中国城镇居民对商品包装的追求不再以繁琐夸张为导向,新生代普遍崇尚简约环保、环境友好的包装理念,因此,通过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降低消费成本,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众望所归。
为此建议:
一是政府引导监管,行政干预精准。政策限制商家禁用超越基本功能的包装,引导鼓励商家开展绿色包装的生产、使用,研究出台包装物的生产销售管理办法,加速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材质包装,并对包装物的全过程,从减量化、清洁生产及循环利用等方面加以引导和监管,适时针对门类商品如月饼、酒水、水果的过度包装情况等开展专项督查。
二是企业自我约束,行业规范自律。要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优势,落实行业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引导出台行业标准、实施细则及操作规范,提高可降解材料的利用,提倡生产使用企业自主回收循环的经营模式,倡导生产者、销售者在商品外包装上明示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包装成本等信息。
三是倡导低碳物流、实施共享包装。提倡现有的快递公司延伸服务链,优化物流服务,如对生鲜商品统一采用冷链,规范快递的分拣运输操作,避免“野蛮”快递,以此减少单件商品的保鲜和防撞包装,对必须采用保护性包装的快递,提供易于重复利用快递包装并实施快递共享包装,在接收商家产品和投递给客户时只包含产品本身,快递包装物由快递公司统一配备并重复使用,有效解决快递包装物生命周期短暂、浪费严重的痛点,形成绿色快递的运送方式。
四是民众末端倒逼,社会群策群力。加强公益宣传,引导全社会都树立起包装物功能化和低碳化的理念,在消费环节引导公众选择商品中更关注商品本身的品质而不是外包装,以此反馈生产企业,形成对生产企业的末端倒逼。在发挥社会共同监督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群众智慧,借鉴北欧等环保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强包装的资源化利用,如瑞典不少居住区均设有废旧包装集中点,供市民放置多余的包装物且他人可按需取用,不妨在满足公共卫生要求的前提下予以借鉴。
作者: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