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改进中国心脏急救现状,从公众急救能力提升做起
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但生存率不足1%。近年来随着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心脏性猝死这种疾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改进中国心脏急救现状,需从公众急救能力提升做起。加强急救体系的统筹培训宣传工作,推动国家加快出台相应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备标准,并持续开展CPR-D培训指导民众进行心脏急救,要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具备急救技能参与到早期心脏急救体系中,以助于挽救更多的生命。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等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心血管病患者数已高达2.9亿,心血管病死亡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占比居首位,农村为45.50%,城市为43.16%。目前,我国的心脏急救救治成功率不足1%,而发达国家为5%-15%,尤其部分先进城市可以达到20%-3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电话10秒接听率100%,提高救护车接报后5分钟内的发车率。我国对于心脏急救工作已经相当重视,但在具体落实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急救体系方面举措还不够,亟需改善。
当前心脏急救体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急救系统整体效率不高,抢救较为依赖医务人员,但是在心脏急救最关键的早期救治阶段往往出车的不是医生,参与的消防、警察、治安等公共事务人员不完全具备心脏急救技能和资质。
二是国内已逐步开始配备AED,但公共场合AED(PAD)配置计划尚未落实,上海目前10台/10万人口,而相比于日本的550台/10万人口,差距较大,尤其缺乏城市和全国层面的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而且由于专项经费落实不清,后期维修计划不明导致目前大部分地区没有配备或欠缺有效使用。
三是全民心脏急救意识仍不足,“第一目击者”施行高质量的CPR的能力较差,CPR-D培训开展缺少相应支持。
针对于如何让“第一目击者”高质量地参与到早期心脏急救体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提高民众整体的心脏急救能力,霍勇提出如下建议:
提升院前急救系统效率。在整体上通过中央型布局,建立规范,对区域统一指挥。其次加强急救系统人员培训,需要结合消防、警察、治安等公共事务人员,按照1000小时培训确保急救资质。加强公共宣传,普及公共培训,联合胸痛中心、120急救中心结合心肺复苏周、心梗救治日等进行公众宣传,及时识别心脏骤停,由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将病患转运到医院胸痛中心进行救治。
出台城市PAD配备标准。基于人口和面积确定AED配备数量,一线城市需应朝着100台/10万人口的目标努力。配置中应以“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取得”为原则,在交通枢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居住区等场所配备,以保证PAD达到及时救治的实际效果。同时落实专项经费和后续维护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层面创新,鼓励智能AED设备、AED地图等工具的研发。
国家应发布CPR-D等急救培训标准,完善相关法规和行业指南,大力拓展培训渠道。由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依托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建立CPR-D培训基地,开展针对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普通民众的心肺复苏和AED培训;打造培训推广示范区域,面向医联体其余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广泛师资建设,胸痛救治单元这类基层医院将更多的承担起民众CPR-D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媒体资源,建立多渠道公益宣传,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制作发布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
心脏急救并非只是医护人员的能力与职责,它更应是每位公众具备的健康安全的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心脏急救意识,完善城市PAD配备设施,呼吁全民参与早期心脏急救,是在努力为民众的自身健康增添一层有力保障。加快心脏急救体系的统筹宣传培训,提升心脏急救的整体效率与质量,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