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庆祝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75周年>图说履职·参政议政

为长江大保护把脉寻计

——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0-11-07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长江是许多人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它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5%,支撑的人口和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40%,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高,是十分重要的种质资源库。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叠加作用下,长江流域内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关系紧张。

  11月2日至3日,由民进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聚焦绿色转型和发展”的主题展开研讨,共话长江流域水生态现状,为进一步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科学生态修复 让长江物种休养生息

  长江流域历来都有一些地方性的水产品,或因口碑流传于民间,或作为贡品而被记载,如鲥鱼、刀鱼、河蟹(中华绒螯蟹)、河鲀和鲟鳇鱼等。然而,近50年来,长江流域各地的名贵水产资源正逐渐枯竭。

  “如长江上游的岩原鲤、白甲鱼和中华倒刺鲃,从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渔业对象,到目前已经极为罕见;鲥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资源急剧下降、90年代初基本绝迹;刀鱼、中华绒螯蟹和河鲀历史上都可以分布到宜昌以上的江段,但现在刀鱼和河鲀在长江中下游已经非常罕见,河蟹则靠人工放流维持了一定的规模。”民进湖北省委会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表示:“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与生态系统状况恶化是相互影响的。中共中央在长江实施十年禁渔的决策,是恢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状况的关键举措。”

  2016年1月、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重点水域常年禁捕、10年休养生息期等一系列“长江大保护”行动陆续展开。

  “据媒体报道,近期长江旗舰物种‘微笑天使’江豚重现于长江武汉段,这说明‘长江大保护’启动两年有向好势头。”民进会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卫青建议,以全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为基础,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和智慧监控平台建设。“例如统一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打造长江生物基因库和长江生态环境监测网等。”

  生态修复不是干预越多越好,常剑波指出,目前我们的生态修复工作存在一些严重的误区,例如以视觉美学的需要取代实现生态功能的需要;对“时滞”没有耐心,追求一气呵成,种大树;简单化,用非经典生物操纵代替经典生物操纵等。

  “这种生态修复‘用力过猛’带来的危害是长远而深刻的,例如生境破碎化、作用于自然系统的外力不能撤出,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被削弱,生态灾变的量级上升,全球生物多样性遭到结构性破坏等。”常剑波说。

  找对发展方式 打造长江“水清”“岸绿”“产业优”

  “从前的薛家洼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的薛家洼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成为马鞍山的城市生态客厅。”民进会员、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观明在论坛中这样介绍马鞍山薛家洼码头的今昔对比。

  凭借长江断裂带造就的铁矿资源,马鞍山1956年因钢设市,并衍生不少相关产业。但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沿江产业布局密集、产业结构偏重、污染排放大,宝贵的岸线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长江生态系统频亮“红灯”。

  朱观明说:“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和理念之‘病’。”

  为全面整改长江生态突出问题,马鞍山以“水清”“岸绿”“产业优”为目标,用两个多月时间拆解完5146条渔船,11260名渔民全部上岸变市民,还长江休养生息;先后整治市域684家散乱污企业,拆除153家非法码头、22家船舶修造厂,严禁岸线1公里内新建工业项目、5公里内新建重化工污染项目;把全长23公里的东岸岸线改造成融“环境、生态、景观、防洪”为一体的滨江绿色风景线。

  “现如今,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活岸线、景观岸线,滨江夕阳、江豚戏水,昔日‘脏乱差’,如今‘美如画’。”朱观明说。

  长江流域,特别是沿江城市,有很多城市湖泊,这些城市湖泊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湖泊或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民进会员、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康玉辉认为,城市内湖的生态治理应纳入长江大保护的工作中来。

  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是武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是这座城市最灵动的眼睛。

  康玉辉介绍,为永久终结“侵湖占湖”问题,武汉特别建设了百公里绿道。与此同时,武汉还号召市民有奖举报,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排口性质,监督和举报违法排污问题。在外源污染有效削减、内源污染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东湖逐步分区实施以沉水植被构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重建,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湖泊健康生态。

  保护长江需要统一的“尺子” 也需要文化的力量

  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排名世界第一长的河流尼罗河与第二长的河流亚马孙河都是国际河流,唯独长江是内河。

  “长江的内河性质为我们进行统一科学规划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梓太解释,由于尼罗河、亚马孙河、莱茵河等河流是国际河流,所以保护工作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其中存在很强的博弈。“但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护长江的话,有非常好的条件,但我也有担心,希望长江保护不要蛮干。”

  一段时间以来,张梓太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的相关立法工作。目前正参与梳理长江现有的相关立法。“过去不是没有对长江保护进行立法。相反,有关长江的各种立法有100多件。只是过去的这些立法工作可能没有很好解决长江保护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在将来长江保护法出台以后,还需要与现有的法律做好对接。”

  浙江民进会员、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武军认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应加强监管协作。落实“三省一市”关于长三角区域水域排放控制协作机制,完善和统一相关政策标准,“也就是实现区域内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一把尺’。”

  张武军形象举例:“我们的船顺江而下,每到一个区域遇到一个新的排放标准,它自己都搞糊涂了。”

  “目前来看,长江不同段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同段地区可以尝试统一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全流程高效监管。”他说。

  这些年,张梓太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包括长江保护在内,环境保护将来究竟往何处走。“环境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法律、管理上,实际上我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法律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文化,环保文化的弘扬和建设才是根本的。”他说。

作者:蒋天羚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