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访谈

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话题讨论之六

发布时间:2021-10-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随着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更加丰富多彩,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本期推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话题讨论之六。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讨论中,委员们以甲方和乙方两种不同立场参与讨论,希望读者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从而因材施教、宜情选择。

  ——编者

  召集人:丁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

  主持人: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本期参与讨论委员(按出场时间顺序):

  刘慕仁: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

  王 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资深注册会计师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

  阎晓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

  朱永新:娱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电子游戏在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请各位委员畅所欲言。

  甲方:孩子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刘慕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已渗透到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网络游戏有娱乐功能也有教育功能。网络游戏有好的游戏和不好的游戏。好的游戏有利于孩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接受教育,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提高孩子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味不让孩子玩网络游戏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以适当内容和方式满足孩子需求。所以,社会要开发应用好的网络游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避免孩子接触不良的、不适合的游戏。我们家长要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进行管理,避免孩子沉溺于游戏里。

  王欢:游戏是一种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文化中的普遍现象,但游戏对于儿童而言又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儿童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是儿童发展的源泉。游戏对于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最佳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尊重儿童的游戏就是尊重“全面发展的儿童”。人们常常将游戏划分为“传统游戏”和“网络游戏”。相比于传统游戏对基础要件的挑剔,网络游戏具有可参与的便利性、经济支出的廉价性、天然的时空超越性、逼真的虚拟场景、真实的代入刺激体验、游戏规则的简单化、易于上手的操作感、角色选择的随意性、虚拟生死的重复性等特点。

  我先说说孩子玩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好处:生理的需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游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孩子适当地玩适龄的网络游戏可以宣泄情绪、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归属的需要。网络游戏尤其模拟类游戏,类似于一个虚拟社会,孩子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这也让孩子能够在游戏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归属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游戏中找到精神寄托。孩子在网络游戏中完成了虚拟的自我实现过程,主要表现为游戏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丰富的社会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培育,高峰体验得以亲历等,这种种感受可以使孩子在网络中弥补自我实现的缺失。特别是孩子遇到挫折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找到快乐。

  另外,网络游戏还能增强孩子的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意识,提高敏捷度、小脑反应灵敏度以及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等。所以,孩子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朱永新:尽管人们对网游或者数字游戏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游戏蕴含的追求自由与创造、勇于挑战与闯关、遵守规则与约定、享受愉悦与幸福等特有的功能是没有异议的,这就是游戏精神的本质。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上曾经刊发了一位叫黄可的大学生的观点,她学文学,也是个游戏玩家。她把游戏视为一种“新型的故事讲述方式”。她介绍自己玩游戏的体验时说,在书籍、影视这些传统的故事讲述方法中,观众更多时候是被动接受故事而非主动参与。但是在游戏中,故事在玩家和场景、游戏角色的互动之间展开。虽然游戏剧本同样是事先固定好的,但作出抉择、决定故事走向的往往是玩家本人。在游戏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对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游戏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激发人战胜困难的勇气。越是有挑战,挑战的难度越大,越是能够激发勇者的斗志。另外,规则意识也是游戏精神不可或缺的。因为游戏往往伴随着竞赛,竞赛就要决胜负,决胜负就要有规则,遵守规则才能保证公平,这是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人们经常把游戏视为学习的敌人。因为总是担心游戏占用了学习的时间,殊不知游戏本身可以用来学习,“游戏化学习”或者“学习游戏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一个热门词汇。很多游戏,让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有趣,学习的过程也充满乐趣。

  雷鸣强:网络游戏是科技人文进步的产物,科学、适当、有度运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孩子适度玩网络游戏有以下好处:第一,锻炼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研究发现,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空间表征、视觉注意等方面能够有所加强。第二,青少年由于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要从所接触的所有环境中去学习生活,而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使他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全方位地模拟了现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成员的起点都是平等的,完全要靠个人的努力获得进步。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需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的人获得了虚拟的财富和装备,有的人获得了友谊,有的人则受骗上当,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然而每个人都增长了阅历。第三,网络游戏具有书面语言、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

  倪闽景:首先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孩子需要游戏,孩子们在游戏当中成长。我们小的时候会玩过家家、地雷战、躲猫猫游戏,也会玩跳房子、拍洋画等弄堂游戏,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是一个人在家,他们的游戏需要只能从网络游戏里满足,这给他们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这个角度讲网络游戏对孩子成长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现代社会也和几十年前不同,有了一个无限的虚拟世界,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它已经成为孩子们未来生活的重要部分。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学会了虚拟世界的交往,这是十分重要的生存能力。

  另外,很多孩子在网络游戏当中也会学到很多历史知识、科学知识、谋划、协作、坚韧和规则意识,甚至学会了外语和计算机语言。一些设计类游戏、射击类游戏、格斗类游戏对于学生未来工作的环境、未来战争环境,提供了一个启蒙性的影响,这是传统游戏无法替代的。

  还有,游戏本身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职业,这和从事唱歌跳舞是一样的。现在电游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行业。现在有很多孩子在网络游戏中扮演教练角色,已经开始成为导师,未来社会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以游戏为生,就如我们每天工作觉得十分有意义一样。

  乙方:孩子玩网络游戏危害大

  张连起:过度地玩网络游戏会影响生活、学习;长时间玩带有充值类型的网络游戏,会产生不良的攀比心理,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沉迷于网络游戏会降低学生的生活质量,容易陷入网络世界的旋涡无法自拔、人性产生扭曲,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合并化。长久地玩网络游戏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雷鸣强:由于当前学生的自控能力,家庭、学校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孩子们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虽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既往研究显示,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0.7%~27.5%,其中不乏一些极端案例。

  沉迷网络游戏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一,对眼睛不利。网络游戏大都没有时间限制,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容易受微波辐射,损害视力。年幼的儿童视神经和视网膜处于发育不完善阶段,一旦受到损伤,将终身无法修复;第二,对脊柱发育不利。不少儿童在玩网络游戏时经常是一副懒散的样子,没有保持正确的站姿或者坐姿,还有部分儿童是半躺着玩,姿态极其松散。儿童时期是骨骼发育成型时期,若经常不注意姿势,容易造成骨骼尤其脊柱变形,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第三,经常玩网络游戏,较少运动,热量堆积,容易导致儿童身体肥胖和行动迟缓。网络游戏的趣味性使不少儿童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并会助长一种消极、被动依从的态度和习惯,阻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沉迷网络游戏也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儿童认知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童创造性、想象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利弊共存,关键在把握好“度”

  张兴赢:当前因网络游戏造成的各种弊端,其实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因孩子过度沉迷。实际上,网络游戏作为新科技时代下的一种产物,如果能加以合理利用,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正面教育作用的。所以,关键还在于成年人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

  雷鸣强:网络游戏本身是科技人文进步的产物,运用把握得好是“良药”,运用把握不当就成了“毒药”,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科学、有效、有度地运用,呼唤科学、有度、有效开发运用好的教育性网络游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当下造成孩子沉迷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吸引力不够。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解决网络游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优化改造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之充满探究、平等、自由、互动的氛围。

  所以,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既要“堵”之以理,更要“疏”之以情。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更多理解与关怀。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同时,还应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受现实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对青少年网上心理健康进行有力的维护与引导。另外,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

  阎晓宏: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建议推动让未成年人使用专属的移动终端,这种移动终端的内容是有限的,并由社会各界经过严格选择;使用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坚持基于自愿的原则。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在家长,未成年人专属的移动终端在教育部门和家长的支持下,基于自愿选择使用。坚持市场与公益性结合的原则,支持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以及移动终端生产商,坚持微利原则,提供服务。

  张连起:我玩过网络象棋,感觉很益智也不至于使学生沉迷。所以,一个让学生沉迷的网络游戏,弊大于利;如果内容是健康、休闲的网络游戏,以及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电子竞技类游戏,利大于弊。某种程度上,网游是这个时代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一种代价。我认同适当监管,但不认同制定过细过苛的条例。监管导向不能因噎废食,如果有关准则制得过细过苛,就难以落地。如果导向是堵,将会证明是一个失败的思路。一些网游确实产生了社会问题,但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自身有过滤机制。不能认为国家一管就“有希望”,否则就无望,“按下葫芦浮起瓢”,有些少年不沉迷于网游,就沉迷于其他。

  倪闽景: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有趣活动,学校和家庭要创造更多的体育、家庭游戏等活动,来减少孩子们对于网络游戏的需求。今天下午我去一个马场看孩子们学马术,一个家长对我说,自从孩子喜欢上了马术,几乎不再沉迷于手机了。另外,目前大的一些游戏公司已经能通过实名注册等方式,对于孩子们的游戏时间进行精准管理。

  王欢: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网络游戏。如果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将游戏中的知识与兴趣点正确地迁移到生活中,便可使孩子快乐地通往一扇全新知识领域的大门。从游戏到兴趣到知识再到技能的转化,便可以游戏为切入点,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李克强总理所提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所以,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只要加以正确的监管与引导,就可以成为一块孩子自我教育之路上的奠基石。

  朱永新:近些年,不断有所谓“手机、游戏、直播、短视频毁了下一代”的说法见诸媒体,很多学校和父母也因此对孩子上网采取了完全禁止的做法,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不允许App进校园。但是,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割裂开来,将未成年人排斥在数字世界之外,这显然是与时代发展趋势相悖的做法,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

  我认为孩子沉溺网络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相应的教育。一般而言,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由同学、朋友或其他非正规教育渠道来完成,这也导致青少年网络素养存在明显短板,也存在过度沉迷、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很多隐患。因此,有必要将网络素养纳入普及性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调研发现,亲子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的网络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越强。调研中的父母大多认同互联网对孩子有帮助,应该多接触而不与时代脱节,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因此,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中应当将家庭纳入其中,首先让父母懂网,懂得如何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

  针对青少年儿童自控力不够等问题,我今年两会期间也提出了网络游戏分级的问题,建议从网络游戏类别、认证、时长、充值方面建立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并由相关政府部门审核监管。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网络游戏内容,比如是否包含暴力内容、不良语言、性内容等,可以从早教类、管控类、限制类、禁止类等方面划分,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建立网络游戏产品分级制度,其中包括实行用户注册登录实名认证分级,通过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身份证信息、手机号或人脸识别等方式实行未成年人登录网游时段、时长监管分级,实行游戏充值限额分级等。游戏分级与电影分级、图书分级一样,对于青少年成长是有好处的。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