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名中外 “釉”创辉煌
我的家乡醴陵——全国四大瓷都之一,因“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釉下彩工艺驰名中外。醴陵的陶瓷能够从一个小县城,走向全国,走进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醴陵几代陶瓷工艺人奋斗而来的,更是党和国家扶植的结果。
旧中国醴陵瓷业举步维艰、蹒跚前行
醴陵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始于宋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旧中国,以制造“土瓷”为主。从文献记载看清光绪十八年(1892)至光绪末年,是醴陵“土瓷”的鼎盛时期,有瓷厂480余家,龙窑200余座,窑工数千人。但战乱让醴陵的制瓷业几度中断,世界的中国陶瓷质量显著下降,加上日本瓷业的兴起,中国的历史名窑处于日薄西山的艰难境地,醴陵瓷业一时市场萧条,许多瓷厂倒闭,醴陵瓷该何去何从?
1905年,时任民国总理熊希龄先生在醴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1908年,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成功,一经面世便傲视群芳,惊艳全球。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生产的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与国酒茅台同获金牌。
令人心痛的是,因时局动荡,熊希龄创办的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一直处于危险境地。1918年湘战爆发,学校从此停止招生,张宗昌部将瓷业公司财物抢劫一空,公司全部瘫痪。1924年湘军内讧,公司被迫停工。1930年惨淡经营苟延残喘数年的瓷业公司财力不继,难再支撑,不得不“奉政府令”倒闭,那些艺人们“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名动一时的釉下五彩技艺也濒临人散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醴陵瓷业枯木逢春、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之后,醴陵的瓷业终于迎来了春天。1950年,全县复工瓷厂达200余家,从业工人达5000多人,生产日用瓷器2000多万件。
1955年,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原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原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并成立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可是人们发现,那个让醴陵人引以为傲的“釉下五彩”失传了!在这么多瓷厂、近万名瓷业工人中,竟然没有人懂得如何制作,新生的陶瓷研究所里年轻的技术员也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时任陶画工人生产合作社生产部主任的林家湖,对釉下五彩情有独钟,一心要把失传的釉下五彩技艺抢救过来。要抢救,就要找到传人。“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三年的苦心寻觅,终于得知有一位身怀釉下五彩绝技的吴寿祺老人因时局动荡,1935年就回到八步桥老家务农避难,隐居山野。于是便有了一段“林家湖三顾茅庐,吴寿祺七旬出山”的美谈,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之幸,更是中国陶瓷之幸。
1955年9月,吴寿祺调入刚成立的陶瓷研究所,把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艺徒,培养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瓷艺新军,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
1956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在北京展出,清新雅丽的风格立刻引起了中央办公厅等机构的关注。1958年,由中央批准,醴陵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釉下五彩瓷器的企业——醴陵国营艺术瓷厂,后改名为群力瓷厂,多次与陶瓷研究所一道承担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大雅之堂生产用瓷的重要任务。
1958年,陶瓷研究所为毛主席设计试制120只专用“胜利杯”,这是新生釉下五彩瓷的第一批极品。在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醴陵曾多次为毛主席烧制生活用瓷,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最为收藏界珍视的,是1974年11月群力瓷厂烧制的“主席用瓷”,也就是被誉为“瓷中之王”的“毛瓷”,这才是二十世纪最荣耀的中国名瓷。这套四季花瓷碗,毛主席特别喜爱,是釉下五彩瓷的经典之作,是陶瓷史上无可挑剔的绝世作品。
新时代醴陵瓷业欣欣向荣、气象万千
醴陵不仅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制了生活用瓷,而且成为了国家宴会瓷、国家礼品瓷和国家陈列瓷的重要生产基地。釉下五彩瓷也被誉为“国瓷”。在新中国的庄严殿堂里,清新雅丽、水灵通透的醴陵瓷装点着昂扬奋进的新时代。
近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发挥醴陵陶瓷的优势,形成醴陵陶瓷经济产业链。
从全力推进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国陶瓷谷”建设,启动“中国陶瓷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并举办专家研讨会,到醴陵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一期)、瓷器口、釉下五彩城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从举办三届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暨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到制定出台《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从2018年第三届瓷博会就可以看出,参展陶瓷企业349家,参观人次达67万,现场签约110亿元,获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品牌展会奖”;醴陵的陶瓷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醴陵的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中产品包括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陶瓷产业也成为了醴陵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拥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株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技术创新平台;23家企业成立研发中心;1所陶瓷学院,2所陶瓷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拥有20位国家级大师,100多位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醴陵现有陶瓷企业6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2家,产品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发放工资近120亿元。2018年,醴陵陶瓷产业总产值达441亿元,实现税收4.9亿元,全市陶瓷产业出口总额4.8亿美元,稳居全国第一。
醴陵陶瓷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醴陵的瓷业之所以创造出今天的辉煌,是新中国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结果。正如醴陵两位陶瓷巨人林家湖和吴寿祺所说“这是一个没有军阀混战和外国侵略的新社会,可以安享太平,成就事业”。“几十年忙碌奔波,深感瓷业之兴系于社会之安稳。当今社会,实为亘古未有。我虽老朽之身,亦有薪火相传之责”。这是人民对新中国成立70年最大的感触,也是对国家独立富强最大的认同。恰逢盛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相信醴陵的瓷业会更上一层楼,也相信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