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一场关于生命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15     来源:《广西民进》2020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此刻是2020年2月10日下午六点,窗外日色哽咽,冷冽冽的风在昏昏沉沉的空气中游动,没有一丝春的气息,桌上的那瓶粉梅却开得正茂,沁着缕缕清香。独自在阳台上来回踱步,心中早已烦躁气闷,禁锢久了,总忍不住想透口气。穿上大衣,戴上口罩,出门,刚下楼走到路口就被保安员客气地请了回来,“没有别的事情不要到处溜达”一位手持测温枪的大爷提醒着,“现在是非常时期,大家都要提高警惕,共渡难关。”听闻此言,我只好悻悻而回。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和2003年的非典一样,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人们在惊惶中惴惴不安,用警惕的眼神审视着每一个靠近自己的人。而手机屏幕、电视荧幕和移动式广播的喇叭声里早已被新型冠状病毒霸频,各大媒体一再强调——全国人民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阻击战,只有闭门不出才能减少被传染的可能,目前各方力量迅速支援重灾区,堪称中国医学界四大天团的东齐鲁、西华西、南湘雅、北协和齐聚武汉(颇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华山论剑的意味),攻坚克难……

  在各种此起彼伏的声音浪潮里,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离疫情中心还有830公里。830公里有多远?我并不清楚,也许仅有10个小时的车程,也许只是顷刻间的距离。在病毒蔓延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在互联网上集体围观着陌生人的苦难。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正剧、闹剧、惨剧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名言、诤言、谣言把原本荒诞的生活描绘得更加魔幻,医生被误解,感染者被隔离,武汉人遭遇歧视,家庭面临破碎。每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我们不止一次期盼着疫情拐点的到来,也一次次假装镇定地告诉自己我们会赢。

  难熬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看见了累到倒地就睡的武警官兵,看到了为避免头发带有病毒引起感染、把一头秀发全部剃光的90后小护士,看到了倒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李文亮医生和乡村干部,看到了钟南山院士眼里珍贵无比的泪花。在这场战役中,他们只是我们所知晓的万分之一的缩影,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坚强镇定的丈夫,善良温顺的妻子,孱弱无力的父母和纯真幼稚的孩童。所不同的是,他们正亲历苦难,备受煎熬。

  事实上,在人类有限的文明史中,传染性疾病从未离开过人类。无论是十四世纪中叶那场席卷整个欧洲、夺走了2500万人性命的“黑死病”,还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所造成的数千万人的死亡,又或是1976-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国家的疯狂肆虐,都给人类带来极为惨痛的代价。究其根源,竟无一不和野生动物有关,这些暗藏于动物身体的病毒正如潘多拉的魔匣,一旦开启,就成为无法挽回的大难。而那些转瞬即逝的生命和撕心裂肺的疼痛,在陷入深不见底的恐慌后,最终也淹没在历史厚重的书卷中。

  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攀升,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能够自由地享用安全健康的食品,早已不再恐惧于来自病毒的威胁。人们在虚妄的传说中逐渐失去了警惕性和敬畏心,眼里所见之物的第一要素变成了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于是乎果子狸、穿山甲、蝙蝠等野味成为了某些人的盘中餐,甚至成为他们财富和地位的某种表达方式。可他们未曾想过,那些被残忍吞噬的小小生命,在无声的挣扎中经历了怎样的苦痛和绝望。陆游《劫杀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人们早已度过了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野味也绝非填补灵魂饥渴的良药,唯有重新审视自我,怀抱感恩,才能重现生命与灵魂的光彩。

  我坚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过去,然而这场大战役留给我们的除了伤痛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反思和醒悟。天地有序,万物有灵,生命无常。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下一个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已有了足够真实的勇气和对疫情说不的权利。

作者:何谓清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