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赏会四君子之梅

发布时间:2021-01-27     来源:浙江民进《开明》2020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梅开在百花之先,所以在花谱中位居第一。先天下而春,百花未开她先开,这是梅的可爱和可贵处。但梅的稀罕,却并不仅仅因其占得先机,主要的还在于她能经受寒冷,傲雪而开。这一特性,使梅的芳名与松、竹连在一起,位于“岁寒三友”之列。古人爱梅赏梅,是与这一品格特性紧相联系的。梅还有一个特点,宜老赏:愈老愈显得苍劲奇崛、生机盎然。老梅不仅梅桩更具观赏价值,便其着花,亦似层累了日月之精华一般,更加繁盛。这重品性,对于有许多阅历的人事来说,显然是一种可以比附的慰藉。

  人对梅花的欣赏,是越来越趋于自觉的。隋代有一个梅花典故,可见人对于梅的初始审美阶段的情状。开皇年间,赵师雄在客舍遇一白衣女子,相与饮酒,旁有绿衣童子歌舞助兴。赵师雄酒醒,已是月落参横,东方将晓,白衣、绿衣皆不见,惟见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着白花,有翠鸟鸣于其间,不禁惘然若失。花非花,人非人,夜半来,天明去。故事传达出迷离惝恍、如真似幻、人梅难辨的意境,依稀可捕捉得人对美好事物求而不得的迷惘和惆怅。梅花如仙子般飘然而至,又如幽灵般渺然而失,她可以与人亲近,但不可供人狎玩。这则故事,洋溢着人对梅花处于原始审美阶段所特有的那种自发的、莫衷一是的直觉感应,它的神话般的朴稚离奇的情节以及意蕴的朦胧恣肆,反而有后世所指鲜明、自觉乃至故作姿态的审美所不能企及的地方。

  后世文人雅士爱梅姿态多端,略道一二作管窥。

  其一为盼。唐代大诗人王维殷殷询问他的老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快跟我说说家乡的梅花开了没有啊?诗人齐己也是日日关注梅花消息,终于等来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也有心生焦虑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迎霜破雪是寒梅,何事今年独晚开?应为花神无意管,故烦我辈着诗催。”本来,梅花开与不开,干卿底事?开得迟了,又有何妨?然而对于爱趋风雅的文人骚客来说,盼梅着花,作诗催花,的确会是一件份内该当的事呢。

  其二为探。梅未必正好植于窗前、开在村头,故要外出寻访。元人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一路寻寻觅觅,费尽周折,终于得见卿卿真面。真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探寻愈艰,得之愈喜,亦愈凸显出雅兴来。

  爱梅在北宋中晚期以后成为文士高情雅趣的集中体现,尤以南宋发展到极致。北宋末南宋初,扬补之画墨梅极为有名,传世有《四梅花卷》《雪梅图》《墨梅图》等,有清雅闲逸、出尘绝俗的情致。南渡之初(1129),黄大舆编选了一本词总集名叫《梅苑》。元方回编选唐宋两代五、七言律诗为《瀛奎律髓》,以咏梅花专立一类。元郭豫亨又编前后二集咏梅七律为《梅花字字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梅花字字香》因说:“《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枝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此倡彼和,沓杂不休。”直道咏梅的历史渊源。

  宋代植梅成风,江浙一带更是闻名遐迩。

  杭州西湖孤山的梅美名传扬,与林和靖分不开。林逋隐居孤山后,心远地偏,一意料理自家乐事,园中艳桃秾李、春兰秋菊、月桂风荷,非不概植,而独于梅花更自钟情,高高下下,依山傍水,环屋凭栏,无非是梅。相传月增日累之下,恰有三百六十株之多。逢梅将开,经月不出,只以诗酒盘桓其间。林逋咏梅诗句甚多,最有名的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月上之时,亦正是梅花风神韵致被衬托得最为完美之际。此时淡淡的花香与融融的月色因通感而浑然难辨,清浅的水面倒映着梅花疏隽横斜的倩影,如此视觉、嗅觉、幻觉多感官重叠交织的审美意境,真可叹为观止。这一联以有限的文字,而几将梅花的姿态色香、风神韵致摹写殆尽,故而被推为咏梅的千古绝唱。而孤山之梅,亦因此而声名大著。

  苏州除邓尉之梅有“香雪海”之称外,石湖之梅亦极有名。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石湖边渡过了他人生最后也最逍遥的十年,他先在玉雪坡植梅数百本,后又在舍南买得王氏僦舍七十楹,拆除旧屋,治理出一个范村,辟其地三分之一让与梅花。石湖之梅引来了词人姜夔,姜白石赏石湖梅而创作出宋词名篇《暗香》《疏影》。其中名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在林逋咏梅绝唱的视觉、嗅觉效应之外,又引入了听觉效应,那一种古雅,那一种幽独,那一种空灵,真是入了骨髓的美。梅痴范成大还修得一本《梅谱》,将所植梅花品种一一记录在册。石湖的孤标清尚,实不在孤山的梅妻鹤子之下。

  南宋末著名词人张炎的曾祖张鎡(字功甫),与姜夔交游。功甫身为贵公子,而翩然有晋宋间风度。他在临安的园池花石之丽,当时有“甲天下”之美誉。他也有一个梅园,以他自己的诗句来描绘,便是“一棹径穿花十里,满城无此好风光”,招引来赏梅者络绎不绝。为了让来客更好地品玩梅花神韵,尤其是让那些“徒知梅花之贵而不能爱敬”的庸俗之辈“有所警省”,懂得如何赏梅,他特撰《梅品》一篇,列出品梅58条标准,张贴于梅园之“玉照堂”上。58条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有26条“花宜称”,意思是在26种情境下的衬伴下,梅花最适宜观赏,最相得益彰,最富有诗情画意。哪26宜呢?谓: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可见南宋人的体物涵咏,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精致地步。张鎡《梅品》,与范成大《梅谱》相映成趣,成为反映南宋梅文化的两朵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人格理想,就在于希望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名节,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历坎坷而不变,经挫折而弥坚。赏梅为的哪样?无非爱她一种凌寒傲骨、缟素襟怀、冷香滋味、清幽标格。梅妻鹤子,象征着不得志的隐士的清高超逸,而石湖之痴、功甫之顽、白石之逸,何尝不是丧权辱国的南宋士人心头之痛的一种投影呢?!

  元代浙江诸暨人王冕有一首《墨梅》写得好:“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所谓的墨梅,是指水墨所画的梅花。王冕是一位画家,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将画中的墨梅与池边的梅树合而为一,这种构思,既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精巧,仿佛自家池塘边梅花的别样风姿,是因为饱受洗砚的墨水浸淫而致,他其实也是在以此暗示,胸无点墨的粗鄙之人,是画不出梅花脱俗的清标高格的。水墨梅花,从色泽上来看,远不如自然界梅花那般的鲜丽,但是它特有的风神远韵,更符合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对那一株梅花的塑造。最后一句“只留清气满乾坤”,有着超越时代的霸气,千载之下动人心魄。

  明清两代的咏梅者不计其数,大多继承了前代文人孤芳自赏的格调与情怀。

  咏梅在新中国领袖毛泽东笔下所开出的新格局,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原种品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在陆游同调咏梅词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陆游是南宋爱国将领,他写《卜算子?咏梅》时,正处在人生低谷,主战派遭受排挤,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整首词笼罩着愁苦与悲观的情绪,所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自然,梅花是在这种苦厄境地下诗人自身的写照:虽寂寞而从不屈服,便零落而清香依旧。所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其时国际上值反华高潮,国内逢自然灾害,年青的共和国面临着“悬崖百丈冰”的危险境地。然而,同样是不如意时的情感寄托和抒发,毛泽东却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为梅花吟唱了一曲既空灵淡远而又绚丽灿烂的高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扫旧文人的隐逸之气而尽显磊落之气、英雄之气和共产党人的无私无畏,它实现了亘古以来咏梅由小情怀向大情怀的飞跃,赋予了咏梅以新的时代气象、新的精神气质和新的象征意味。

  (作者系民进浙江省委委员)

作者:吴蓓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