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路上握笔躬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甚至付出一生心血投入其中,不能自拔。已年逾八十的我,因为钟情书法,几乎所有空余的时间都与笔墨为伴,在书法路上握笔躬行。
年纪大了,忘性日增,但说起幼时读书写字的事,一清二楚。那个年代还没有钢笔,上学第一天,背个新书包,里面放的是一块砚,一条墨,一枝笔,一刀“尺四纸”。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小学六年,我一直没离开过用毛笔写字,在老师、家父、兄长的督促、指导下,从描红开始,继而临帖,每天一张,成了规矩。后来考入省立绍中,离家赴绍求学,才搁置毛笔。
这一搁便是二十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书法热悄然兴起,把我雪藏了这么久长的书法情结、书写基本能力,吹暖催萌而复苏。自此,作为教师的我把教学之余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笔墨之中。广览碑帖,勤临不辍,细琢名家笔法,兴致起时,便随意挥毫,尽展个性于笔底。
我原本教中师班、师专班的文选、现代汉语,后来让我做专职书法教师了。在师范类学校,教育厅明文设置的其实是“写字课”,不是“书法课”,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我为此反复琢磨,彻底弄清课目命名的用意、涵盖的教学内容。师范学生都是未来教师,能端正、无误地写好每一个规范字那是必要的,必须的。写硬笔字备课、批改作业、板书,是工作、学习的必备技能。但是毛笔字也必须学,它是教学硬笔字结体美的依据,硬笔字的结构匀称得体,笔画轻重提按到位,都是从毛笔字范本中汲取的;学写毛笔字也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优秀文化义不容辞。
鉴此,我把三年的写字课安排为:第一学年专学毛笔字,选定了颜楷字帖的临写,从执笔开始,从笔画入手,分析运笔变化的细微,总结结体的规律……从第二学年开始就一直以硬笔字的讲学练为主体,但是毛笔字每天一张的课外临写作业,一周一交,一成不变。用的是“软硬结合”的手段。写好字首先要让学生树信心,下决心,有恒心。讲了几个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写字小故事,学生从心底明白了写好字的莫大好处。他们把上历史课生物课什么课的课堂笔记、课外作业,都视作了练字的良机。连年下来哪个还练不好字?诚如一位老师说的“班里招进来写字好的几乎一个也没有,毕业出去写不好字的却找不出一人”。
有人质疑:你怎么只让学生临楷,不深进一层?是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发展历史与文字演变同步,在课堂上我都细述过,但我不想让学生好高骛远,学篆学隶又学草。爱好书法、具有书艺禀赋的学生,课外,或者毕业后必定会费心花力地在临帖的基础上继续摸索深进,反复琢磨钻研操练。书法艺术宏大精深,不是人人都成得了书法家的。一个痴情音乐的歌迷,一个虎背狼腰的体育健儿,能写好一手硬笔字已了不起了。而那些钟情书法的学子,出校没几年,果真书艺大进,成为省市乃至全国书协会员,在各级书协唱主角,在各个中小学校当上了称职的写字指导老师,更有专门从事书法工作的,为弘扬中华书法艺术发挥自己突特的才能。
退休后我寓居杭州,常参加有关书法的活动,不出门时便与笔墨作伴,每每忘了时辰。现在我在一个书画院当院长,以书会友,书画结缘,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互相学习的机会更多了。说起书法这门功课,真是既平常又高深,书友要我谈一些看法时,我有时很直白地应对。譬如问我:你怎么看待流行着的丑书?我就直说:我不欣赏,“以丑为美”如果不是诳语,那么“作恶是善”也成真言,一个凹脸龅牙兔唇女给你做老婆你高兴吗?但很多时候我慎守拙言,书友对好些名人名家的作品很不认可,我只回说自己水平有限,还不能解读作者创作的深邃意图和功力所在。
为了提高书写水平,我依然临帖不辍,同时虚心向书法同道人学习,他们那些出类拔萃的作品,也给了我莫大的启发。我没有超越古人、超越名家的玄想,但是我心存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心,审视墨迹未干的书作,我常常觉得今天的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仅仅只一小步,却让自己沉浸在挖掘出点点潜能而得到的欣慰之中。
从六岁学书开始至今,除去中间的断层,与一枝毛笔相伴了五十年,虽说没写出名堂,但我已甚知足。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我恪守箴言,握笔躬行,耐得寂寞,从无产生一丝止步的臆念,我尽我的力量把书法这门中华璀璨艺术继承下来,传递开去,赢取的是一种值得自信、自豪、自乐的意趣,那还有什么遗憾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