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知冷暖,做有温度的教育
——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
面对镜头,于漪老师深情地讲述往事。
那一年,于老师就读于镇江中学。那一节课,语文老师教《陈情表》中的“茕”字。老师说:“这个字念穷,字形看好了,这个地方是一竖,不是一撇。再穷,做人脊梁骨要挺得直,不能把这一竖写成撇,不能弯下来,不能倒下来。”
于老师说:“这个字啊,我记了一辈子!”
这一刻,我有些惊讶,但马上猛醒,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教啊!这样教汉字多有意思啊!老师着手的是字形,着眼的却是人,真所谓“教好一个字,影响一辈子”。遗憾的是,我看到的,从分析字形到讲解字义,学生当堂记不住的有的,隔天混淆的也有。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样工具理性的语文课早已“失魂落魄”,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好汉字,更不要说喜欢学习、热爱母语了?
实践:教好一个汉字,影响一大批孩子。
那时候,我正在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学习。两周一次,杨浦高中,学习培训雷打不动,我当天向于老师请教。
于老师笑着给我解惑:“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是根本,文字也是根本。小学要教识字,初中要教识字,高中还要教识字。因此,怎么教儿童识字,大有学问。这里不仅有技术的问题,作为汉字,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挖掘,还有强大的德育功能要发挥。”
技术者,字的音形义也;而文化内涵与德育功能,是藏在技术里的“灵魂”。汉字不是“无情物”,古时候仓颉造字,那是“天雨粟,鬼夜哭”。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融会了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创造。鲁迅先生就认为汉字有“三美”,声美、形美、意美。于老师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热诚的挖掘,在《语文的尊严》一书中,她这样讲述小学语文教科书带给自己的感受,“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一个个文字符号向我倾诉,盼我回应。置身于汉字文化浓郁的氛围之中,美不胜收。有人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要把这方块汉字独特的美,在启蒙儿童的教科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儿童的喜爱与欢欣。”
好一个喜爱与欢欣!
那时候,于老师正引领我们参与上海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研究,大家边学习边实践,从“传统文化”“国家观念”“现代公民”等多个角度择文上课。我选的是《赵州桥》,在徐汇区世外小学借班上课,以学为本,引导学生读、议、问,得到市教研员的首肯。其中疏通课文环节,就结合朗读穿插字词教学,学生都认为生字当中要数“毁”,“毁灭”的“毁”最难,左上部的“臼”字,里面两短横容易错写成一长横。上课时我就呈现金文的“毁”字,启发孩子们:“古文字‘毁’,左上角就像容器,是舂米的器具,把稻谷放进去,用棒槌鼓捣,白花花的大米就出来了。现在坏了,一个人正用一只手在修理。请大家来猜一猜,古人造字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几个短横呢?”小朋友们观察、思考,恍然大悟:“短横就像容器里的稻谷!”“一个长横就不像稻谷啦!”是啊!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笔画都有来源,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幅画。我们这样辨析字形,学生就觉得新鲜,学得有趣,记得深刻,他们开始领会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神奇。
这一年,松江教育局推出“云间教育讲坛”,于老师应邀前来。在拥挤的欢迎人流里,于老师发现了我,她拉住我的手,鼓励我说:“你的《赵州桥》上得好!”我清楚,这个好,一定有“毁”字的功劳。那一年,我们德育基地送上去的录像课,全部获评上海市与教育部的“德育精品课”。
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学科育人。2016年,我有机会在“价值取向的辨析与判断——语文学科德智融合实践研究”专场活动中执教《将相和》。随着研讨的深入,我们发现,要让学生乐学汉字,会学汉字,就要回到文字的源头,《说文解字》《文字学概要》《文字学常识》等等,这些书就成为大家的案头备课用书,这里有我们民族的思维、民族的审美、民族的睿智和情感。这一年的11月,于老师带着几位导师听我试教《将相和》。课后,她一言九鼎,“不用再试教了,这堂课四个德智融合的点都好!”我的汇报《儿童的眼光,语文的方式》就由此生发,其中就有对“和”字的重锤敲打。
其实,“和”这个字小朋友一年级就学了,此后孩子们经常跟它见面。《说文解字》里把“和”解释为“相应也”。多好的“相应”啊!学完第一个故事渑池之会,我指出“和”有“相应”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头想一想,将相二人是怎样相应的?学生说,蔺相如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而廉颇呢,带着军队在边境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二人行为“相应”,即协力,这是“和”;第二个故事负荆请罪,我就抓住两人的话语请学生朗读、比较,学生体会到蔺相如想的是“我们”,也就是赵国的利益;而廉颇呢,多考虑“我”,也就是个人的名利,挑起了将相不和,好在后来廉颇也想到了国家利益,于是幡然醒悟,上门请罪,这是跟蔺相如的另一种“相应”,是思想上一致,也就是同心,这也是“和”。同心协力,这是学生读懂的“和”字的新意,也是“和”的路径和秘密。
那一刻,我们的孩子小眼发光,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和,哪里只是一个字啊,它分明还是一种思想。跟很多汉字一样,有着神奇的光芒,藏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藏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这时候,和,是一个有高度的词。
当我讲完“和”字的教学,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特级教师在会后跟我说:谈老师,“和”字的教学真是深入浅出,汉字这样教,学生就不愁不爱语文了。名师景洪春给这一堂课写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没有想到的是,之后多次活动当中,无论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学科德智融合,于老师多次提起这个“和”字的教学。
从“茕”到“毁”到“和”,还有许许多多的汉字,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开出的花朵,都是我们民族精神浇灌的故事。
教好每一个汉字,让孩子们也感到“喜爱与欢欣”,这不正是于老师指出的语文教学明亮而美好的方向吗?
对我来说,汉字的学习与研究刚刚开始,五十有志于学,而且是“小学”(汉字)。这样的尾声,显然不是结束。作为于老师的关门弟子,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是都市里的农民,习惯于笨鸟先飞,早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好像2015年的3月15日,德育实训基地开学的第一天,我摸着黑上地铁,这是开往杨浦高中的列车,这是开往语文春天的地铁。
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只要跟于老师在一起,我们永远年青,我们就是春天。
(作者系民进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语文特级教师,松江区首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