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更自知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感悟

发布时间:2021-12-20     来源:《宁波民进》2021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倘若我们把教育比作一片星空,那么,教育家则是这片星空上耀眼的恒星。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织就了一部伟大的教育史,而且也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断找寻促进教育发展的理论动力,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教育思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今年在喜迎中国民主促进会诞辰75周年之际,我们民进人倡导、组织的“民进人读一本书,读一本民进人的书”的“书香民进”阅读、征文活动,掀起了一股读书、反思、实践的热潮。有幸拜读了我国第一代民进先贤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汇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他作为近代的教育家,对儿童、学校、家庭的教育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规律、教学方法都作了深入地阐述,而今回头阅读他百年前从文字里透射的思想,其教育思想仍熠熠闪光。于我受益良多,感慨颇深。

  叶圣陶,民主促进会第六届民进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在70多年中一直致力于青年一代的培养工作,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专著、书简等。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工具论”、“习惯本旨论”、“教是为了不教”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关于教育的使命:必须有相当的知识学力,才能辨别是非,分清黑白。

  近日,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段触动我心灵的文章,大致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妈妈为她即将入学的孩子写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和期盼。记得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都足以让你今后受用的老师。”这句话正应了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教育观点。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于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使之成为自主全面发展、养成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如果把“人”比作“树”,“树”总是先长根,再长叶,最后开花结果。一个人的精神之根是他的品德,品德教育就是“根”的事业。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学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入正轨,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势,本国的情状,以及学生所负的使命和个人所处的地位。

  二、关于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工作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也不在于追求升学率,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之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方面都做得远远不够。对于家长而言,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能够考上好的学校,升入重点中学、大学,就算是万事大吉;对于学校来说,只要有高的升学率、就业率,才算是功德圆满。反观,对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则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家长和教师都漠不关心。他们手中持有各种各样的证书,却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学位,但并不具备相应的素养,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方面太功利,缺乏基本的教养。这些缺陷,都和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 甚至有些教师自身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无法要求学生。因此,对教师而言,首先要正己身,才能立生范,促养成。

  另外,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似乎都忘了纸质书的阅读。也慢慢地丧失了阅读的习惯。在我国,无论在地铁、公交车、火车、飞机或是医院的候诊大厅中,真正静心读书的人微乎其微。大多数人要么呆坐着,要么低头翻看手机。当今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人们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 是因为人们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因此也就离阅读越来越远。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他又说:“老师既然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自己就得善于看、善于读,不然怎么能引导呢?看看参考材料,只能起辅助的作用。真的自力更生, 还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培养真功夫。”《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方能以师为镜。因此,要使学生乃至今后的社会民众有阅读的习惯,老师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思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引路人”。

  三、关于教学方法:“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是以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从而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教”什么?当然有知识、方法、能力、兴趣,最终达到“不教”,使学生养成自主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学习、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从而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使教育者成为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叶老先生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和先生一生的教育实践,其科学内涵和文化意蕴不断丰富、深厚,其阐述概括和气象境界愈加精辟、高远,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独创风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一代教育家兼教育部部长,他独特的见解也直接或间接地指引着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能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终身学习)。从大师的谆谆教导中,我也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是一门艺术。知识不能完全灌输传递,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领悟、体验、获得。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引领者。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按说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可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在他的教育选文中涉及关于儿童观念养成、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之困、小学教育的价值思考,教师问题的剖析、教师修养等各个方面。虽然时间流淌了一个世纪,但翻开书卷,他老人家所揭示的教育问题,所提出熠熠闪光的教学思想仍然震古烁今、字字珠玑。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读叶老的文字,好比与一位谆谆长者促膝而谈,谆听教诲。读他的书,吸收他的教育思想光芒,并立志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始终坚持学习、实践叶老的教育思想,在学习和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践行“为人生而教育”。争取做一个像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巴丹曾有一句名言:“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教育不是灵光乍现的光芒,而是横跨天空的恒光。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学生,明天学生就可能会成为怎样的人。只要有教育的存在,也就有广大的阅读大师著作,践行大师教育思想的同行。教育越深入,越使我认识到通过阅读文字,感受思想,展开与大师心与心的碰撞、交流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徐小飞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