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融入高墙
——“1%工程”志愿服务提升服刑人员教化改造实效纪实
从南昌中心城区往西出发,大概十公里,便可到达位于新建区长征西路上的豫章监狱。因为其南大门紧靠320国道,数十年来,长征西路很是繁华。2015年,新建撤县设区,当地城镇化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脚步加快,这里更是车水马龙、商贾林立,将豫章监狱这个相对神秘的高墙世界衬托得格外静谧。离此数百米外,位于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内,有一所小有名气的江西省启明职业中专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纳入国家教育规划的监狱高墙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巧合的是,这两个单位和民进江西省委会均有一份特殊的情缘。
2016年,民进江西省委会一件《关于在未成年犯服刑人员中实施职业高中(中专)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改变了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的历史。这件提案被列入了2016年省政协重点提案,由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西省委会主委汤建人领衔督办。经过两年努力,2018年9月,“江西启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挂牌成立,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江西省司法厅、教育厅、人社厅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江西首开了全国监狱自办职业中专教育的先河。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实现了教育改造工作的大跨越,并形成了未成年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江西模式。
几乎是与此同时,民进江西省委会倡导成立的“1%工程”的志愿服务与豫章监狱结缘。这次偶然的邂逅如同一点星火,很快点亮了公益机构和监狱系统深度合作、提升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特有之光。
时间过去了近两年,“1%工程”纵横志愿服务站站长周卫众对当时的合作细节依然记忆犹新。2018年8、9月份,周卫众与豫章监狱十六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辛滨荃聊天时,就教育改造服刑人员产生了共鸣。本身从事成人培训教育工作的周卫众,很想将自己认同的“1%工程”公益理念带入监狱,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豫章监狱以收押和教育改造重刑犯为主,其中十六监区关押人数众多。辛滨荃和周卫众共同商量和策划对十六监区的内部环境进行改造和重新布置。通过文化墙、展板、宣传语等形式,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学文化、孝悌文化等内容近距离地放到了服刑人员跟前。周卫众说:“我们最大的一面文化墙用的是巨大的草地、蓝天、白云做背景,人物有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是很大众、典型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但是,却给了很多服刑人员心理上的微妙撞击,因为他们也有家人,而他们却没有了自由。据监狱民警观察,一些服刑人员盯着画面都看呆了。”如果说这种相对简单的文化影响只是在服刑人员心中泛起了点点涟漪,那么,2019年2月的一次悄悄走访和帮教行动启动,则实实在在掀起了服刑人员心中的波涛。
纵横志愿服务站志愿者在监狱民警带领下,选择三个平时消极改造的服刑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宜春、九江和抚州的农村,通过做工作,录拍了他们在监狱生活的视频。随后,志愿者和监狱民警用一天时间驱车一千多公里,找到三个服刑人员的家庭,看望他们的父母、妻子,给他们播放亲人在监狱的服刑改造视频,为他们送上生活用品等。三个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加之家里的顶梁柱“坐牢”,平时多少都会受到一些歧视。在看到监狱民警和志愿者这样厚待自己,都深受感动、连声道谢。他们也配合录制视频,在视频中要自己的儿子或丈夫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周卫众回忆说:“每到一家,我们都得到了超乎寻常的接待,其中宜春万载的一个服刑人员,犯过失杀人罪,其家人将家里养的老母鸡都杀了,一定要我们吃饭,被婉拒时拉着我们的手不让走……你真的能感受到一个家庭重燃希望的激动。”
2019年2月19日,“1%工程”基金理事会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30余人走进豫章监狱,开展元宵节帮教活动。江西省政协副主席、“1%工程”基金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汤建人,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省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王国强等领导出席。当天,爱心人士向豫章监狱捐赠现金和书籍,建立“1%工程”豫章监狱图书室,为服刑人员送去“精神汤圆”。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播放了走访三个服刑人员家庭时录制的视频,这几个原汁原味的视频似催泪弹一般,让现场的两百多名服刑人员泪流满面。与此同时,志愿者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坐在一起,畅谈人生,共庆元宵,他们鼓励服刑人员把“刑期”当“学期”,认真读书,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这场活动后,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十六监区服刑人员打架斗殴现象减少到几乎为零,那些以前消极改造的人也能主动接受教育。在志愿者的感召下,他们从一开始心怀愤恨不时挑事,慢慢变得能忍事、不闹事,到现在主动帮忙平事。通过“志愿者+教育改造”,服刑人员违规违纪率明显下降,教育改造效果显著提升。周卫众和辛滨荃等人乘热打铁,建立了定期走访服刑人员家庭的制度;安排志愿者经常进监区和服刑人员开展读书活动,为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咨询和帮助。纵横志愿服务站还邀请陕西省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明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秦东魁为豫章监狱全体服刑人员做了题为《做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公益讲座;周卫众也给他们讲了《阳明心学》,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改造。
可想而知,对于服刑人员来说,这一场场真诚的交流、互动是何等弥足珍贵。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现在,因为有它,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实在见效了。
2020年以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纵横志愿服务站志愿者暂时无法进监狱开展活动,但他们对服刑人员的关心、挂念却并没有停止。周卫众说,他和一些企业家朋友还有很多点子等着要实践,相信一定能把“1%工程”的“让我们的爱像泉水一样流淌”的理念在高墙内不断开花结果。
周卫众祖籍浙江,有着江浙人特有的精明、能干,接触“1%工程”后,他以公司名义专门设立了一个关爱贫困家庭大学生的“纵横助学基金”,几年时间,他本人为此已经真金白银掏出了一百多万元,体现了大爱之心。
站在另一个视角上的辛滨荃对“1%工程”与豫章监狱的这种合作,也有着更加切身的体悟。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愿意交流,善于交流。当然,他的善谈更得益于他在这项“实验”中的共同策划,全程参与,真实感悟,深度认同。
有这样一件事让辛滨荃印象很深。
他所管辖的十六监区有一个40多岁的曹姓服刑人员,家在九江,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他也是一个惯犯,此前多次“进宫”。并且,曹某身体不好,他一直都是监区消极改造的典型。为解决这一问题,监区民警和志愿者对其家庭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了解到,曹某妻子已经和他离婚;读初三的女儿对他极度失望,不再理他;老父亲一个人生活,但房子矮小破旧,每到雨季,总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1%工程”志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民进江西省委会,有关领导高度重视,联系九江浔阳区有关部门,对曹家的房屋进行了全面翻修。这个过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监狱民警将其家里的变化用视频告诉了曹某,他当即痛哭流涕。
2019年6月19日,“1%工程”基金理事会第47个志愿者服务站在江西省豫章监狱正式授牌。当天,活动还安排了部分服刑人员和家属见面,在一番感恩教育引导后,服刑人员久久地跪在父母膝下,祈求双亲谅解,表达努力改造重新做人的决心,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一年时间,监狱的点滴变化让狱警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前改造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在注入公益的理念后,一个个基本得到了解决。于是,不断有民警申请成为“1%工程”的志愿者。
辛滨荃介绍说,“1%工程”不同于其他公益机构的主要特征,他认为有两点:一是“又出钱又出力”,“1%工程”基金会为服务站捐赠了15万元,这笔捐款专用于帮扶贫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就学教育;捐赠了3000本图书建立“1%工程”爱心图书馆,让服刑人员在劳动改造之余加强文化学习;还常年坚持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服刑人员家属。二是“又用心又用情”,“1%工程”会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集中授课,对每次活动都精心准备,他们没有把服刑人员当作避之不及的群体,而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以心换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
“周老师他们什么时候会来?”有意无意间,这句不断被服刑人员重复的问话,折射出了“1%工程”志愿服务在高墙内发酵出了巨大的“化学反应”。
行走在豫章监狱内,随处可见历史长廊、文化广场和宣传展板,监狱开办红色图书站、举行升国旗唱国歌、入监出监宣誓等仪式,组织征文、书画、合唱比赛等,这些活动一点一点地拉近了服刑人员与时代主旋律的距离。豫章监狱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李义增介绍说:"1%工程”的公益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方法,监狱民警的参与感、成就感明显增强了。实践证明,公益改造的效果很好。“2019年起我们在全监开展全体服刑人员参与的唱爱国歌曲活动,基本上每个服刑人员都能唱十首以上红色歌曲,这种方式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也能发掘出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同。”
一个人犯罪入监服刑,让他重拾信心,需要跨越一个鸿沟。来自湖南洪江的服刑人员李某,因盗窃二进宫,现在豫章监狱十三监区服刑改造。因两次入狱,他父亲对其渐渐失去了信心,第二次服刑期间,父亲从不来见他,不接亲情电话,对他的事情也不再过问。监狱领导和民警对李某家庭进行了走访,经过一番耐心劝解,终于,李某父母来到了豫章监狱与李某进行一场“特殊的团聚”,监狱特许李某父母用职工餐厅的厨房烧一桌团圆饭,父子终于用拥抱化解了心结。
李义增表示,公益帮扶活动的开展,既是对罪犯一项有效的教育改造措施,也是争取罪犯家庭对他们谅解关爱的“爱心工程”。通过有的放矢地做好对罪犯家庭的“帮教送温暖”和对罪犯的“帮教促改造”工作,传递了监狱对罪犯家庭以及其本身思想状况的深情关怀,延伸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
一年多的时间,豫章监狱与民进江西省委会及其发起的“1%工程”基金理事会合作,开展扶贫济困、爱心帮教等活动,在倡导社会爱心通过“1%工程”向高墙延伸同时,不断摸索和积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服刑人员、特别是重刑期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豫章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得到了省司法厅以及司法部的肯定。公益理念全面引入监狱系统可以说水到渠成。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的话,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服刑人员的改造涉及其本人和家庭的走向,所谓“前进一步是幸福,后退一步是痛苦”,“1%工程”抱着日进一步、爱若泉流的初衷走进监狱,帮助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面带阳光地投身改造、走向新生,不正是挽救困难家庭、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吗?
只要坚持走,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