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侠:朋友圈词条
随想偶得,记录在朋友圈。回眸检点,集纳成文,有对镜抚痣之感。——题记
活着,就是感受和检验生命本身,及生命历程中的所遇所见。作品就是检验的呈现——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
加缪说:“别再去管其余一切,只说出我内心最深处的那些。”反过来表述一下:要想说出我内心最深处的那些,就不能去管其余一切。之后,才可能有源自内心深处的文学。
刘索拉说:“我认识一个一辈子在中国弹钢琴的人,后来又出国深造,可是有次他在一次义演音乐会的台上练了两下钢琴,就被音乐会主持人当即给取消了演出资格,说叫这个人下来,别上去了。旁边的人解释说,这朋友上了一辈子音乐学院,马上要演出了,不过是练练手。可是那主持人说,你让他下去,今天晚上别上了,一听他练琴就知道他没戏,再让他弹五十年的琴也没戏,因为他不懂得怎么触键。”这让我想起某些书协主席。
她又说:“排座次,特可怕。只有农民起义才在乎座次。一个长期文明的社会,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在什么地方……”问题是,农民起义排座次还讲规矩,如今是抢座次,买座次,遑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在什么地方”了。
众人皆知——“诗和人最终是不可分解的,一切都取决于人生的境界”。如此看来,那些靠权势和炒作的艺术,除了用于谋私和赢得虚荣,还有意义吗?
社会进程永远不能解决人的根本问题,解决人心内在的问题需要宗教、哲学和艺术的介入,确实深入到事物的根本,并和自身一体化。
不畏打击和迫害,坚持不懈地持正求道,这是天性而不是选择。
病毒显示出大自然的固执,好像它提出的问题不解决,就没完没了。
但凡人为的都不是自然的。自然律中有因果——合乎因果律。人们套用并期待人为世界和自然律有一样的因果——实际上部分合乎自然而发生,更多的不会发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人会在期待中陷入迷茫,有人则在坚信中陷入迷信。如果在人为世界中因果律完全生效——就不需要法律了——“据理力争”“坚持正义”这些词就可以从词典中抹掉——因为它们在因果律自然生效的前提下没用了——人们静等因果就行了。人间的公平正义,一定要人去捍卫,而不是等着因果律给你自然兑现。
人生过半,便可以把毫无希望的那部分人生销毁。就像入冬的树木蜕尽树叶——包括多余的枝条——留下主干就够了。
读书、读人,都很重要。领导更擅长读人——拉斐尔风格的人,富豪则倾向于读雷诺阿情调的人。
对话忽然终止,是思维忽然卡壳。卡壳之处必然有一种忌讳或困惑。
大学问来自于生命深处爆发出的精力,这无穷无尽的“精力”是发自生命本源的正念之力。
北岛说:“说来几乎每一首现代诗都有语言密码,只有破译密码才可能进入。”语言密码,是深层写作必然使用的手法。
雅各布森探讨了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在他看来,诗性功能使语言最大限度地偏离实用目的,把注意力引向自身的形式因素,诸如音韵、词与词的呼应和句法等。这犹如书法与写字,绘画与照相。
哲学旨在把世界的根由与存在,及其变化弄清楚,诗歌则是要把不可说出的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诗歌包括一切艺术。
知行合一,其实是知行本一,不是把二合为一。真知必行,正行必真,所以释家曰不二法门、一相门。
《维摩诘经》曰:“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问学究理,即事行世,亦当如是,方谓“士”。
许多爬上去的人,以为上树必须爬上去,或者用梯子,但苹果并不是爬上去的,露珠也不是,星星更不是。
中国古代有许多故事讲的其实是行为艺术,比如庖丁解牛、嵇康打铁、阮籍的青白眼等等。说到底,这都是他们的生命状态,比如树绿了,花开了。真正的艺术都是自然的绽放,真正的艺术都是行为艺术。
写意的“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成为艺术家是阻挡不了的事,就像花在杂草中也会长成花,天鹅在鸭群中也会长成天鹅。
学习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积累,学习更重要的是觉察,是让认识或直觉直达事物的本质。
权威会助长权力,权力一集中就会造成腐化。不只是权力的行使者,连追随者也会变得迁腐。 权威的本质就是在阻碍完整的自我觉察,它最终一定会破坏内心的自由。心里有了自由,才会有创造力。只有透过自我认识才能产生创造力。活着本是一种不断在揭露自我的过程。安静——禅定——富有创造性的空寂,并不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境界,它会在修为达到一定境界时悄然降临,那就是自我与本质的呈现、与本源接通时创造力的涌现。
一则俳句并不单纯是一首诗……它是一种状态,一扇筛月的竹帘,一面静照的明镜,一条恢复自性的幽径——恢复我们明净的心性。
俳句在芭蕉手中成为哲学。 当文字抵达事物的本质,就和事物成为一体。这样的语言不是游戏,不是辞章,是思想,是洞彻万物的“识”,是悟澈。
回到人的自然,真实而本质,人与自然万物便可以相互印证,融为一体。
深刻的写作,就是要下降到意识的底层去,下降到心灵黑暗的底部去。 想同庞大的黑暗之力对抗,需要坚强的意志、强韧的心力。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无论对学术还是艺术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充满困惑和惊奇的生存中,我们不由自主地探索人的知识——生活中所遇到的和为历史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的经验知识。我们绝不能把任何过去的东西束之高阁,不能留下空白;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认知,向我们言说的,其实是那个整体。不把握整体,就无法认识人类和我们自己。读不懂历史,也就无法明白当下和自己。
不同的人对世界和宇宙有不同的观察和体验。重要的不是生活在这些幻觉中并为这些幻觉而生活,而是要在这些幻相丛生的世界里,以寂静之心觉悟那隐而不见而又无处不在的真实。
人类生活乃是一个与自然万物共生的整体,它在时空中忽起忽落,有福有祸,它总体上遵循着更高的必然性。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如不动。
拈花微笑的另一层是宇宙间许多存在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有一种低微的自在,如蚂蚁的自由、树叶的悠然、野花的灿烂、云朵的舒曼。
《庄子·天下》谈惠施,有言:“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此论与古希腊数学家芝诺“飞矢不动”学说相若。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列子曰:“不班白,不知道。”意思都是说是不到一定年龄不会明白。
加缪的句子——“这由鸟儿轻唱所助长的寂静。”使我想到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小说努力写得很感动人,不代表高境界,和一张画努力画得好看是同一类属。
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除了天赋和真诚,就是执着,再执着,执着到底。
加缪手记:“柯雷乔的达娜厄,尤其是那幅维纳斯在爱神眼睛上绑布条,洋溢着时下的青春气息,然而提香作此画时候已高龄九十。”西方艺术家没有“人书俱老”的提法——看提香、罗丹、毕加索——倒是希望永葆青春。
契诃夫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声望……而是能够一直忍耐下去。”“背起他的十字架,永不绝望。”
他说的十字架是坚持不懈的思考与表达。思考与表达是一回事——没有思考就没有表达,没有表达,思考就会终止。
读过很多哲学著作之后,会发现许多哲学家的大部头专著,基本问题没说清楚,但枝枝节节的问题谈了很多。
这些书好就好在谈了许多枝枝节节的问题,而且有很强的逻辑性。
根本问题是人类智力难以企及的,无论怎么说,一说就错。
所谓天启,是想通前的一切偶遇。
《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义相若。
黄庭坚在《跋高子勉诗》中曾经指出:“高子勉作诗,以杜子美为标准。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而充之以博学,行之以温恭,天下士也。”即强调用典的重要性。就用典而言,可分为“用事”与“用词”,其中援引载籍故实,谓“用事”;借用前人词语,谓之“用词”。
杨树达1929年7月6日日记:“日本仓石武四郎来访。此君头脑明晰,又极好学,可畏也。”日本人仓石武四郎读杨树达赠书,回信曰:“得大著,略颂百遍,佩服之至!”得赠书,读百遍,也许有溢美之词,但能读十遍二十遍,不也让人叹服吗。 这样的读书人,如今还有吗?
杨树达1939年10月11日日记“余处此穷乡,日在敌机威胁之下,惟以读书自娱。独居无友,孑焉寡俦,得知友一言,胜于封侯百里矣。” 由此心态,才是真读书人。
1943年1月18日,杨树达日记:“陈寅恪寄为余撰《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来。大意言长于金石者必深研经史之人。” 其它学问也一样,经史为本,不可忽略。
1943年2月7日,杨树达日记:“夜中悟《论语》‘吾十有五’章全章次第,志学实是志道,夫子谦言耳。三十而立,谓立于礼。四十不惑为尽智,智者不惑也。五十知天命为尽仁,知命者不忧,仁者不忧也。六十耳顺为尽圣,圣者声入心通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则由圣入神矣。” 这段话对生命阶段及其所达到的状态的解释妥帖精当。
1942年5月18日,杨树达日记:“阅《楞严经》。理论精辟,得未曾有。”知其识见胜梁任公一筹。
1942年5月18日,杨树达日记:“因年來生活艰窘,去冬起改用菜油治蔬肴。此与先世遗传及数十年来习惯相反。余遂日渐消瘦,以未生病,不自觉也。菜油性燥,冬间伏热,到春发出,失眠之症实由于此。近日体验日间进肉食,则夜眠较适。知体中需脂肪,故于今日起仍用猪油治菜蔬。”知就养生而言有菜素油不如猪油一说。
埃德蒙·雅贝斯说:“我曾认为书写会导致自我毁灭。我错了。” 埃德蒙·雅贝斯的觉醒如此重要——不书写才会导致自我毁灭。
一旦开始真正的写作,便无时不在写作。即使沉默,每一个沉默都是正在显现或有待显影的词句。
一个思想将带领我们穿过黑夜,以确保我们的思想无论何时都明睿如初。 端午,是屈原领路的一次穿越。 在历史的黑暗中,司马迁领路穿越。
知堂曰:“我一直不相信自己能写好文章,如或偶有可取,那么所可取者也当在于思想而不是文章。” 今人推崇知堂文章,他自己看重的是思想。
“从待言到言毕,真理之路最短,而谎言之路最长。 真理之特征,在于其字词精当而高效。而谎言之特征,则为括号中拐弯抹角、曲尽虚夸的废话。 谎言没有到期日。谎言滋生谎言。真理以真实攻击对手。它或者奏凯而归,或者身死沙场。” 埃德蒙·雅贝斯所论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对学术研究、人生之路、社会发展取向及其道路,都有启迪作用。
木心说:“若顿悟不置于渐悟中,顿悟后恐有顿迷来。”觉悟——不是容易的事。
2021年10月30日夜刘朝侠于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