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跨越鸿沟的爱情绝唱

——《诗经·周南·汉广》赏析

发布时间:2022-03-28     来源:

放大

缩小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这个话是在论述文学的阶级性时说的。说明存在决定意识,说明阶级性在文学、在爱情等方面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鲁迅先生的这个话。

  焦大是贾家宁国府的一个元老级奴仆,他曾从死人堆里背出宁国公贾演,也曾经自己喝马尿而把仅有的半碗水给贾演喝。

  那焦大为什么不爱林黛玉?

  首先没有爱的机会,焦大住在宁国府,而林黛玉住在荣国府,在等级森严的贾府是无法接触到林妹妹的。无法建立联系也就无法萌生爱情。焦大认不得那么多小姐中的一个小姐是很正常的;再者,焦大是个粗俗的下人,没得文化,而林黛玉是知书识礼的贵族小姐。文化背景、审美观都大不同,他焦大是爱不上林妹妹的。

  焦大不爱林妹妹,并不是说焦大不可能爱林妹妹——因为爱情可以跨越鸿沟(这条鸿沟包括阶级、地位、财富、年龄、民族、文化等差异)。

  爱就是一种审美,这种审美是一种普世之爱。至于这种爱会不会发展到婚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的心见出的一种不同的美”。

  跨越鸿沟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不乏例证,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多见。

  近年火爆影坛的北京国影的电影《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中的阿布和骆瑶的爱情就感天动地。

  阿布是贡嘎山下摩西小镇的一个农村小青年,在海螺沟当个小导游,而骆瑶则是大城市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两人所属的阶层、地位、文化背景大不同,但两人却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里的庄园主恩肖收养了一个弃儿叫希斯克利夫,他和恩肖女儿凯瑟琳朝夕相处萌发了爱情,爱得死去活来。虽然两人后来未走到一起,但那段爱情却为读者叹服。

  文学泰斗巴金的小说《家》中的大地主三少爷高觉慧爱上家中的丫头鸣凤也是一个跨越鸿沟的例子。

  美国电影《罗马假日》中美国记者乔与英国王室安妮公主的爱那更是跨越鸿沟的迭宕起伏的爱情交响乐。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有一首著名的?《雏菊》,诗中写道: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

  只看你在对面微笑。

  我爱着,只我心里知觉,

  不必知晓你心里对我的感情。

  ……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

  镜头推向洪荒——在古老而又充满神奇活力的《诗经》里就不乏这种超越鸿沟爱情诗,其中这首著名的《诗经·周南·汉广》就是跨越鸿沟的代表作: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有人说《汉广》是相思情诗的鼻祖,这话很有道理。

  “汉”是汉水,“广”是“宽广”。宽广的汉水演绎了一段超越鸿沟的爱情绝唱。

  全诗共三章,比兴手法,复沓叠唱。

  先看第一章: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休”是“休息”,“思”是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意思是“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啊,可树下不能去乘凉。”照理说,树高大,树冠就大,遮荫的面积就大,正好乘凉可诗里却说不可休思。这一是因为树干太高,太阳斜射,树下荫凉就少;二是用比兴手法,用树太高大树下无法乘凉来比隐喻他心仪神往的“游女”太漂亮太高傲无法高攀;三是暗示男子身份——砍柴的樵夫。樵夫的地位是卑微的,但这丝毫没影响他对爱情的追求。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江之滨有位大神级美女,想去追求她啊却不可能。

  在诗经开篇第一首《关睢》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鸟有爱者,择木共栖,人有爱者必思嫁娶——这是人之常情。但为何这里要说“不可求思”?男子是个樵夫,而这不可求的女子除了美丽,还是贵族无疑,“游女”就是四处游玩行踪不定的女子,只有贵族才享有这种自由。

  下面反复吟唱:“汉水宽广啊不能够游过去,乘坐木筏也渡不过去!”以此来借喻这爱啊实在太难了。“方”,通“舫”桴,木筏。读者肯定会想,为什么这樵夫要一连串地说这女子追求不到,汉水也游不过去,即使坐木筏也达不到目的地呢?必定是男子曾经爱过、求过,多方努力都未达目的才发出咏叹。

  虽然没达成目标,但爱是永远的,他还是在心底喜欢这女子,还是要将爱情进行到底。

  下面欣赏第二、三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本义是指鸟尾上的长羽,这里指杂草丛生。“错薪”就是割草、砍柴,“楚”是“荆条”,“刈”是“斫”“割”等意思。这除了表现男子的本职工作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先民的一种风俗——在娶妻时要割草来做火把照明。这种习俗成为了《诗经》中的一种通用的比兴手法。除本篇外,在《诗经·小雅·车舝》《诗经·唐风·绸缪》等篇中都有“析薪”“束薪”“伐柯”等描述。

  “之子于归”在诗经的许多篇中都有这一句,这其实是个“子归于之”的倒装句,翻译过来就是“你若肯嫁给我”。

  这一章说:“我用柴刀去砍柴啊,割下杂草做火把啊,如果美女你肯嫁我,我喂饱骏马去迎接她。

  第三章采用复沓手法,一唱三叹,“蒌”是“蒌蒿”高可达三米多,嫩的时候可吃,长大了就变成柴草了。

  每一章开头都是美好的想象,诗情画意,浪漫色彩,但后半部分则是现实的无奈、忧伤与失望。但爱情是执着的,不可动摇的,超越阶级、门第、年龄、名利等鸿沟的束缚与禁锢。

  三章读完,我们眼前便有这样一幅画图:

  汉水之滨,有位美女,身段婀娜,明眸皓齿,歌声悦耳,笑语迷人。头饰舜华,裙配芬芳,窈窕兮若春风拂柳,高洁兮似芙蓉出浴,飘渺如云中仙女。

  这位樵夫对这个女子的思念、追求如同这汉江水般广阔深邃,他对她的爱恋也如汉江水般绵长久远。

  每一次的憧憬都是那么美好。虽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这种失望已不再是因为挚爱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而是对所爱之人的更深的眷恋和牵挂。天不负有情人,有情人终会成眷属。

  以前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借樵夫之歌颂扬周文王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和他的道德教化。但这首诗本身是一首情诗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因为这首诗是收入《诗经》的《周南》里面的,而《周南》就是周文王管辖下的南方——主要是汉水流域具体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的民歌。

  《周南》排在诗经之首,可见其重要性。连修订诗经的孔子也一再要求他的儿子孔鲤重点学习《周南》和《召南》,可见《周南》和《召南》——学界并称“二南”,也就是覆盖整个汉江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地区的民歌——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将理想和现实交织,把失望嫁接在希望之上,将美好的爱情和失恋的苦痛结合在一章之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是希望后是失望,失望之后再有新的更美好的希望。

  一唱三叹,反复咏诵,铺陈渲染,余音绕梁,既是《汉广》的特点也是《诗经》的总体特色。

  (作者系四川民进会员)

作者:王宗全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