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记忆里的唱书

发布时间:2022-09-19     来源:

放大

缩小

  五一假期,回乡下老家小住数日,晚上在村口新建的石拱大桥头歇凉,与几位儿时伙伴们叙聊,聊着昔日村庄过去的一些人和事,大家的话题忽转到当年大冬天里夜晚常去庄里各家各户听“唱书”的往事,尤其对唱书现场上热闹欢乐的氛围、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景记忆犹新。大伙儿感叹道:“如今在咱们庄里或碾坝河畔的村庄里再也没有唱唱书的了,‘唱书’艺人也不见了,要想听‘唱书’,只能从收音机里或电视机、手机里过过瘾。”

  所谓“唱书”实际上就是“评书”,有的地方称“说书”,而在我们陇原大地一带的人称之为“唱书”。唱书,类似于说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西北农村的一种民间曲艺,它是自古以来世世代代流传在康县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劳动之余的娱乐形式。冬季农闲,昼短夜长,是“唱书”的绝好时段。昔日,边远乡村,无电年代,农闲时节。由于那时候喜欢听“唱书”的人多,所以从事“唱书”的艺人也多,他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只要有点文化、记性好、能说会道、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加上会一些小口技、小演技,就能从事这项技艺。一张方桌,四五个人,一盏油灯;翻开唱本,其声悠悠,其乐融融。老人小孩,围坐一堂,姑娘绣线,男儿烤薯,看火花冉冉,听书声朗朗,此其乐也。现在除一些广播电台还保留这一节目外,地方上极少有这种娱乐活动了。曾记得当时在我老家的村上就有三、四家唱书场,在本村的胡家山、巩家沟、寺底下、张家坝四个自然村庄,每个村庄在大冬天都有唱书的现场,要么是在农户家里,要么是在村庄的碾场。在农户家里只是条件简陋,堂庭或偏房里一角摆上一张小桌当“唱台”,下边摆些桌椅板凳就行。设在农户家里的唱书现场,人们进去边喝开水边听书,统统是免费的。逢到晚间“唱书”大多就在农户家里,因为农户家忙完了一天的劳动晚上有时间,家里就是上好的书场。

  我接触“唱书”是在孩提时代,是父亲带我去的,至于唱唱书的人唱什么我听不懂,只知道书场上很热闹,大人们在里边听,我就和其他小孩在场外疯玩。那时去条件稍微好点的农户家里的书场上,这家主人要给孩子发不少零食吃,父亲在那儿常给我带些糖果、瓜子之类回家,所以我也乐意跟着去。偶尔我坐在父亲身旁听一阵,只记得书场正前方有一张围着布帏的小桌,“唱书”人端坐在桌前,手持一把纸扇当道具,桌上摆有一块“惊堂木”,时不时拿出来拍一下。在“唱”的过程中,还经常配上通过口技发出的风声、雨声、雷声、枪炮声等声响,且十分逼真。“唱书人”拍“惊堂木”时发出的脆响,往往把一些抱在大人怀里的小孩吓哭,“唱书人”嘴里发出老虎、野狼等凶兽的嚎叫声,总会把场上的小孩吓得直往大人怀里钻。

  夜幕降临的时候,早早吃过晚饭的人们,除了抱柴禾烧炕而外再无别事。白天请(不过是路头巷尾碰见了说说)了“唱书”人的人家,已经在做准备了,火炉里薰好了柴禾,旁边还煨个青冈木柴疙瘩,女人已准备好了面茶罐,正在案板上咚咚咚地切调和。男人打算趁听“唱书”期间将棚上晾干了的苞谷棒子脱粒,人多手快,说不定一晚上就解决了。于是在火炉边摆好了锅蒲(一种用竹篾编制而成用于盛装粮食的圆形器具),然后将苞谷棒子用背篼移到锅蒲里。正准备着,“唱书”人就到了。四邻听到屋里的寒暄说笑声,也陆陆续续进来,屋子里更热闹了。主人忙拿出纸烟敬给每个人。这时候炉火渐渐旺起来,吊在火炉上方的鼎锅或是水壶里的水也嗞嗞地响起来。几盏煤油灯也都亮起来。老人和小孩坐在热炕上,听“唱书”的人则围坐在锅蒲周围,双手自觉地抓起苞谷棒子交错着揉搓起来。“唱书”人坐在最热和又没有柴烟的地方,独用一盏油灯,不紧不慢地从衣兜里掏出因被翻揭经年而卷曲烂页的唱本。唱书表演形式随意,一两人至六七人均可表演,完整的表演形式还要配以碰铃、木鱼、快板等节奏乐器。不一会儿,说笑声,搓苞谷的声音,壶水的声音,炉火的呼呼声,马勺炒调和时的油炸声交织在一起,屋内热气腾腾,兴致盎然。打外面经过就听得清清楚楚。这时候女人的面茶就烧好了。一罐面茶倒三盅,一盅端给炕上的老人,第二盅就端给“唱书”人,第三盅就看其他人里面谁的辈分最高或者谁的年龄最长就端给谁。

  到我上学后会欣赏“唱书”艺术后,也会抽空与同伴们去听。记得那时“唱书”的内容很杂,但都健康向上。“唱”的无非都是《杨家将》、《武松》、《三打白骨精》之类,另外一些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彩战斗故事,也有一些地方上流传的奇闻趣事、名人轶事之类。其中“十二大花”最为流传:正月里看灯花儿大头开,二月里迎春花儿瓣瓣园,三月里桃杏花庄庄都有,四月里豌豆花儿瓣瓣园,五月里石榴花开地正好,六月里黄瓜花架上又黄,七月里秋荞花蜜蜂来采,八月里芝麻花开地正好,九月里黄菊花开得又好,十月里石竹花藏在林中,十一月有雪花满天飞走,十二月腊梅花受了冷冻。“七字句”:自从盘古分田地,三皇五帝制乾坤;前朝后汉都不表,再说唱书说分明。“五字句”:七字未丢下,五字唱来听;小姐开言道,媒婆你且听;因为我兄弟,叫人害牢中;咬在贼盗内,定成死罪名;每日三拷打,要他追赃银;他在牢中坐,叫我怎放心……在寒冷的冬天,庄里人们苦劳作之余,农闲无事,庄里有一些有唱功的艺人围在一起唱几场书,这种艺人,只认书本,有的既无琴鼓之道具,也无唱做之演技,只会捧书诵读,全仗故事赢人。在场次上分单场与连场两种。单场就是一个故事当场就讲完;连场就是把一个长篇故事分成若干场讲完,一场书大约在两小时左右,每一场书都有一个题目。连场的每一场结束时正好也是故事最精彩之处,大家到兴头上,然而“唱书”人像卖关子似的在这时候突然停“唱”,并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弄得听众心里痒庠的,只想听下一场。

  在我们四十多户人家的村庄,喜欢唱唱书的老人有:迎客、扁桶、兴农、永山、付兰等五、六位,在其他村庄有胡银全、巩万有、胡永山、崔虎山、崔款山。他们平时把从书上看到或从别处听到的一些经典或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熟记在心,开“唱”时在故事情节上“添油加醋”,在表述时加一些特殊语气、表情、动作与声响,这样“书”自然会“唱”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唱书”虽说靠的是嘴上功夫,其实在那时也算是一个清苦行当,“唱书”人要备一身像样的行头,平时吃住在外、四处为家,还要忙着赶场子,有时一天好几场,收入却很低廉,所以他们一天的盘缠只够勉强养家糊口。

  庄里年长的老人说起当年活跃于乡间的唱书人,依然津津乐道,只不过言语间也夹杂着几许怜惜,牵挂那些如今不知漂泊何方或已过世的唱书人。村民们辛苦劳作之余,冬季农闲无事,或每逢春节、中秋,村里有娶媳妇、盖新房、生儿子等喜事,就会请唱书人来唱几场书。唱书人一般吃住就在请他的人家里,简易的书场也设在他家,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每听说有唱书人要来,就早早吃口冷馒头,就去抢占上好的地方。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响板、一袭长袍,这就是唱书人的全部道具。在略显冷清的台上,惊堂木一响,一下就召集所有的村民。唱书人都用当地的土话,巧舌如簧、口若悬河、引人入胜。说得最多的是《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榜》、《西游记》、《杨家将》等。大伙儿被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紧紧吸引着,时而热血沸腾、欢欣鼓舞;时而深深叹息,伤心落泪。说到关键处,大家的心都提起来,连大气也不敢出。随着故事的进展,人们心跳、血热、眼酸、恨不能回到那英雄的时代中去。这时唱书人会适时丢下“包袱”说道:“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着说”,人群中总会发出“唉……”的叹气声。甚至有人还用乞求的语气要求唱书人讲下去,唱书人总会以天太晚了别耽误明天的庄稼活为借口转身便走了。

  后来,我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曾记得在康县南部山区的白杨乡工作的时期,在一个地处燕子河畔的贺家坝肚子沟自然村子听过几晚的唱书。一九九八年被党委、政府分派驻村——贺家坝。这年的冬天,我和村主任张玉满俩人去此村的杜子沟自然村子落实秋季核桃点种管理工作,晚上在这个自然村落的会计唐克旭家里开完社员群众会议后,在火塘边海阔天空的聊天时,唐会计主动去楼上拿下了一本破旧烂黄的手抄本的书,我一看就是昔日在自己家乡大冬天里听习惯了的唱书,书名是《沉香子劈华山》。唐会计的妻子还在厨房里忙碌着,他又提了一个黑色土烧制的罐子,给我们煮油茶喝,社长又拿来自家烤制的土酒---二脑壳,我们边品油茶、品土酒,边听唐会计唱,散会还没回家的群众在给帮忙剥包谷。唐会计说,唱书在你们康中农闲过年期间最主要的一项文化活动,喜欢唱的艺人也多,喜欢听的人也多,而在咱们康南山区唱唱书、听唱书的人很少,我们这里的唱书都是土纸手抄本。他家里收藏的有《红娥女》《柳莺记》《鹦鸽记》《张春芳》《沉香子劈华山》等5余部。因为贺家坝村接近康县中部贾安乡,以前在贾家坝走亲戚时听到过亲戚家老人喜欢唱唱书,他就在心里萌生了一种发挥自己的高中文化特长自愿给社员群众唱唱书的意愿,于是,向亲戚家老人借来一本唱书看完抄完后,逢年过节就在家里唱给群众听。经过两三年的时间,就陆续抄完了五本唱书,在此村里村民们辛苦劳作之余,农闲无事,或每逢春节、中秋,村里有娶媳妇、盖新房、生儿子等喜事,他就会主动去唱几场书。就这样成为了贺家坝村喜欢爱好唱书的艺人了。

  再后来,知晓除了碾坝外,在城关、王坝、三官等地村庄也兴唱唱书的这门艺。在《康县文化丛书》中悉知康县知名的唱书艺人有王坝镇廖兴礼、杨万怀、城关镇凤凰谷史德仓等人,其中廖兴礼最有名,他高中文化程度,种过地,当过赤脚医生,后下海经商。生性活泼,喜欢民间艺术。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先后对云南霸王鞭,湖北巫山民歌,陕西神木霸王鞭,陕北民歌,陕西安康民间戏曲及周至锣鼓等非遗曲目实地考证,潜心学习古老的曲牌,丰富自己的知识。多年来,搜集整理陇南一区八县古曲20余本,搜集创作康县山歌11本,快板、高山戏等五本,参照祖传易礼结合古今编写《红白喜事礼仪用语集》一本。爱好者一看就会,使用方便。自编自演的快板《美丽的王坝就像一朵花》、小品《二娃参军》。录制了《美丽的大堡欢迎你》《和谐司法普新篇》,《美丽的文县欢迎你》等,参与创作了2017年网络春晚的鼓词。2018年又参加《义工联合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参演了县司法局《人民调解,情系陕甘》、县政法委《回归正途》的二部微电影,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大自然及家乡翻天复地的变化,给予了我的创作灵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康县人,尽我所能,把我们康县宣传到我的朋友圈的每一个人的心窝里,做一名合格的义务宣传员。

  还有的就是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里有名的说唱艺人和远近闻名的诗人史德仓老人。史德仓老人今年74岁,是村里有名的说唱艺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诗人。有一年的秋天,我乘兴去了一趟城关镇凤凰谷游玩,在文化广场上经人介绍见到了他,说明来意后,俩人就康县的唱书叙聊起来,他介绍说:“唱书这种技艺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过去每到冬天农闲尤其是过年耍社火的时候,就五六个人聚在一起唱,主要内容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如《蟒蛇记》《梁山伯访友》《樱桃之曲》等。”史德仓回忆年轻时唱书的唱词时,张口就唱了一段《十二花》,唱的是康县十二个月开的花,曲调婉转悠扬,很是好听。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流逝,一幕幕天灾人祸与欢乐盛世的人间悲喜剧交替的上演,人类抒写在民间的浓墨重彩也只剩下星星点点遗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逐渐消失,甚至在我们的记忆里都已不存。由于社会形势巨变、新娱乐方式兴起等,唱书传播从六十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如今本村一些尚在世较年长的村民仍对唱书记忆深刻,可谓是其衰落的见证人。过去在乡下农村喜欢听“唱书”的人多,原因在于那时文化娱乐活动少,“唱书”又无需多少人手、设备,加上都免费、内容耐听,所以听“唱书”自然成了当时人们的最佳选择。而现在电影、电视、戏剧等娱乐活动多,人们接收各类故事的渠道也多,根本用不着坐在书场里听说书人慢慢讲,所以如今各地书场、“唱书”艺人渐渐难寻踪迹。后来,村里人大都买了很多客家山歌的唱片,我们再也没有听过村庄里的老人用山歌的调唱唱书了。

  康北“唱书”唱本的开篇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官提刀定太平……”等等之类的开唱词。唱腔起调较高,继而趋于平缓,落音平稳利落。节拍随音调句式、情节缓急变换,宜快则快,该慢则慢,最忌拖沓冗长、拖泥带水。以七字句为例:首句音调高昂,二句缓降,三句平中上扬末音陡转,四句稳落平阳。如次反复,抑扬顿挫,波折迂回,节奏明快,宛转悠扬,饶有趣味。唱书有三字句、五子句、七字句和十字句四种形式。唱本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陈香子劈华山》、《鲤鱼精》、《红娥女返长安》、《鹦哥记》、《张春芳》、《目连救母》、《天仙配》、《张四姐》、《张七姐》、《黑牡丹》、《白蛇传》、《西厢记》、《韩湘子传》、《火焰驹》等等。康县唱书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主要流传于北茶马古道途经的康县北部和中部地区,当地老百姓也称它为念书,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原生态曲艺。它最早由明末在川陕地区流传的说唱故事演变而来,随着当时茶马贸易的繁盛,商队在带来商品的同时,这些说唱故事亦随之进入甘肃武都、康县等地,逐渐演变为康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

  康县唱书以康县方言为主,句式有七字句、五字句、十字句、莲花落四种,唱词简练易懂,唱腔曲折婉转,悠扬动听。演出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场所,过去多在农闲时节进行表演,演出时四邻八舍的乡亲围坐在某家的厅房火塘边,或聚集在村子里的打碾场。唱词内容大多以历史故事,传奇人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为主。现留存有以《目连救母》为代表的传统曲目20余种。辛苦劳作之余,农闲无事,就会有一些有唱功的艺人围在一起唱几场书。这种艺人,只认书本,有的既无琴鼓之道具,也无唱做之演技,只会捧书诵读,全仗故事赢人。

  康县唱书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特征,演奏曲目有词本,具有原生态性和较强的完整性,有着委婉流畅的地方乐曲特色,具有较强的民间性和兼容性。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1个乡镇。康县唱书在康县自古就有,历代相传,确切年代无从考证。群众在生活生产之余,休闲娱乐时演唱。通俗易懂,原汁原味,无需专业人士进行再加工。演唱形式简单,地域特点明显,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各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岁月的长河里飘荡的是平凡生活里温暖的袅袅炊烟,那些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唱书都成了印在孩童心灵册页中最初的底本,构成了精神家园的斑斓色彩,化为文化长河不竭的源头。

  康县唱书缘茶马古道而生,随川陕甘经济文化交流而兴盛,因古道贸易的没落而渐趋式微。其唱的是帝王将相,说的是仁道伦常,但更多的是这片土地上劳作者的悲欣人生,带着家族和家园的温暖,与这里的莽莽丛山融为一体,成为康县茶马古道文化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乡村旅游日渐兴盛,由非遗传承者牵头组织的唱书演艺队伍,不断活跃在各个乡村景点,现多在本村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演唱。表演者服饰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均为日常服饰,也可配以当地传统民族服饰。伴奏乐器主要以三弦、土琵琶等弹奏乐器为主,亦以碰铃或用竹筷敲打小瓷碟等方式配合演奏。康县唱书正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全域旅游景区的朵民间文化奇葩,成为让万千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的“保留曲目”。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谷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