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学习《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2022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书,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文稿79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全书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谋划、理论思考和实践推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专题文集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来自于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也吸收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成果;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通过《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习,可以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在专题文集的开卷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等重要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的要求,指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中,人类只是极其短暂的存在,人类离不开地球,但没有人类地球照样转。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绝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大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侵害。专题文集以“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全书都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深邃思考。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满意度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为民、环保惠民、环保利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文稿中,始终贯穿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盯住不放,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格外警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产业和生态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和平共处。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开展厕所革命,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只有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因地制宜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才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军令状,立行立改,不能把雾霾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了!他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计划,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推动各级各有关方面积极履职尽责,进一步增强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采取超常举措,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在《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共同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而努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重要著作,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