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与大众出版社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赵朴初与共产党员梅达君、朱启銮、陈明、方行在上海携手创办大众出版社,秘密出版革命书籍。大众出版社创办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毛泽东论文集》不仅公开发表了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毛选”版本。
赵朴初与大众出版社的主要成员
1920年春,13岁的赵朴初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插班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第一中学预备班,后以优异成绩入东吴大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赵朴初被推选为所在学校援沪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期间因曾参加“五卅”游行,受到追查,到同学梅达君家避住。梅达君(1908-1993),名光庾,安徽宣城人。幼承庭训,博览群书。1922年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秋考入东吴大学本部研读政治经济系。在校期间,他就与中国共产党有所接触,经常向同学赵朴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给赵朴初看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宣传民主政治思想与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
1930年秋,梅达君大学毕业后,一度担任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教员。不久,他来到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做统战工作,团结金融界爱国人士,并以上海慈愿难民收容所主任、上海工商职员贷金处主任、东方联合营业公司副经理的身份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也为许多中共地下党员解决经济困难。赵朴初在上海佛教会担任秘书,他们常有往来。
陈国权(1916-942),初名冠球,化名陈明。出生于江苏海门原汤家乡崇海村的贫苦农家。陈明幼年丧父,依靠母亲种地和帮人家做针线、打短工来维持生活,到了陈国权可以入学的年龄,慈祥的母亲又节衣缩食送他到汤家镇小学读书。1933年,为减轻母亲负担,他到上海“鸿文书局”当练习生,同时利用工余时间,到一个进步团体举办的夜校读书,逐渐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考入生活书店,在进货科工作。进店后,工作勤勤恳恳。他利用在书店工作之便认真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和其他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党的外围活动。1936年下半年,陈国权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8年初起,陈明在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读书,并负责“同学会”工作。陈明态度和蔼,待人真诚,善于做团结工作,把党的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处处以身作则。时年,著名民主人士胡愈之、王任叔等在上海创办“复社”,利用各种阵地宣传抗日,动员民众参加救亡活动。不久,陈明被党组织从生活书店调到“复社”,协助张宗麟做发行工作,后任“复社”党组织的负责人。
在大众出版社停顿前后,组织派陈明回故乡海门,参加当地武装斗争。早在1938年夏,组织上派王进去南通、海门、崇明、启东地区,参加瞿犊同志所率的抗日部队。敌后游击战争捷报频传,声威大震,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也使反动派无比恐惧。1939年初,当地的顽固派武装将瞿、王两位同志暗害,弃尸田野,惨不忍睹。噩耗到沪,舆论哗然,激起了广大群众无比义愤,各界人士在报纸上纷纷要求制裁顽固派屠杀爱国志士的罪行。为了坚持团结,继续抗战,组织上即派陈明前往翟、王部队,任崇明县县委书记,兼游击支队政委。临行前,赵朴初等与陈明通宵长谈,依依惜别,不意这竟成了永诀。
1942年11月下旬,陈明在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之际,于启东二厂镇附近,遭敌伪军包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大众出版社的创建缘起
1937年,赵朴初与共产党员梅达君、朱启銮、陈明等人,交往深厚,谈及很多进步青年迫切希望能读到有关党的政策、革命理论以及中国近代革命史等方面的书籍,武装自己的头脑。朱启銮提议,何不从所读到的这些书里,选择若干种,筹组个出版社予以印行,使广大的读者们都可人手一册呢?大家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可是资金从哪里来?梅达君表示,集腋成裘,大家分头去设法,不难筹得。对于至关重要的印刷问题,就请具有经验的陈明来负责。
经过一两个星期的拼凑,共筹到了一百元,陈明认为可先周转起来,至于如何进行,再作研究。赵朴初约大家在功德林素菜馆聚餐详谈。那时,赵朴初刚三十出头,在主持上海市难民救济工作时,常与从事慈善事业的老年社会名流打交道,大家也就亦庄亦谐的称他为“朴老”,他则一笑处之。陈明即席提出:一百元先去买纸,印刷所已接洽过,承那里的熟人支持,同意先排印,出书后付钱。但有两个问题要大家考虑:一是我们均有工作,只能兼顾,必须有专人跑印刷所及负责会计等事项;其次要找个办公地点,外界有事可来接洽,我们亦可在那里碰头。大家觉得这些问题的确需要解决。朱启銮和梅达君就介绍了他们的朋友席同志(名字已不详)来担任这项工作,每月只需酌付些车马费便可,后租吕班路(今重庆路)西门路口的一间过街楼上作为社址。
大众出版社的发行
关于大众出版社的发行工作,每种书出版后,除分送进步书店出售外,主要是通过各救亡团体,稳妥迅速地传递到读者手里,使他们能够及时读到这些出版物,对此,读者感到很满意。但不久就引起了巡捕房的注意,他们加紧搜寻出版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经过研究,决定改变斗争方式,1939年4、5月间,即“甫逾半载,而被迫停顿”。可是许多书款,此后好久才陆续收回。这时曾协助该社工作的王大中、韩述之等人,得到一本博古译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此书是读者所闻名而尚未看到的读物,他们提议利用所收回的书款把它印行,但与排印所需之资相差很大,后得周墨的资助,由王、韩分别校阅后,印成精装一厚册,改用“鸡鸣出版社”的名称出版,这可说是大众出版社的尾声。
大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论文集》
1937年12月初,出版社的第一本《毛泽东论文集》出版。《毛泽东论文集》为32开,白报纸,平装本,共159页(正文157页、书前有2页“毛泽东小传”)。其封面右边印有毛泽东木刻头像,左边竖排红色书名。版权页在书名页的背面,印有:毛泽东论文集;民国廿六年十二月初版;著作者毛泽东;发行者上海四马路大众出版社;分售处全国各大书局;实价国币三角五分等内容。
此书收录了毛泽东1936年至1937年发表的关于抗日救国的主张、立场、观点的文章、报告、谈话和书信共12篇6万多字。其中《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是毛泽东针对卢沟桥事变后,国共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及其战略上反对日本入侵而写的两篇文章;《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是毛泽东1937年5月3日和5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两次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抗日战争中的我们的主张——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是毛泽东1937年10月25日在延安接受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贝特兰采访时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中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和观点等;《论中国的抗日战争》《论日本帝国主义及国内问题》和《论关于联合战线》,这3篇是1936年7月至10月间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的一些谈话,提出持久抗战的思想;《论抗战必胜》《论抗日民主与北方青年》,这两篇是1937年3月1日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到延安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发表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意见,并提出“抗战必胜”的响亮口号;《致西班牙人民书》《致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的信》,是毛泽东以个人名义分别于1937年5月15日、1937年6月24日写的国际信函,前者是对西班牙人民及其武装与德、意法西斯入侵者进行战斗的支持,并为他们的“一切胜利欢欣鼓舞”,相信“他们一定会胜利的”;后者是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美国以至世界要求同情援助中国人民对日战争的重要信件。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本《毛泽东论文集》,是一本关于抗日救国专集的“毛选”。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被选编进以后的毛泽东的选集、文集、言论集、选编、文稿和文选中。
毛泽东研究专家、红色收藏家张其武拥有大众出版社于1937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论文集》。经收藏界确认,在众多“毛选”版本中,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毛选”版本。可能有人说《毛泽东论文集》不是《毛泽东选集》,“文集”和“选集”是不同的。所谓“选集”,是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或计划,将作者成段或成篇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编选成册的集子。这本“论文集”,选有毛泽东的文章、在会议上作的报告、与新闻记者的谈话,还有写给国际友人的书信,同样反映了毛泽东著作的主要文体。因而,笔者认为,从上述来看,《毛泽东论文集》是一部完全具备《毛泽东选集》性质的“选集”版本。
2011年,上海图书馆经过3年时间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发现另一本1937年大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论文集》,现在该书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和镇馆之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