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热烈庆祝第36个教师节>楷模|民进老一辈教育名家

一代史学名家柴德赓

发布时间:2020-09-01     来源:

放大

缩小

 人物简介: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的学术传人之一。柴德赓一生从事教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史学人才,著名学者邱敏、许大龄、刘乃和、来新夏等都是他的学生。他一生致力研究于我国历史,为我国历史的教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柴德赓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执教于南北多所高校,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讲授中国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教学法、史料与史学、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等课程,著有《史学丛考》、《史籍举要》、《资治通鉴介绍》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参加点校《二十四史》。1955年,调往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创建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个历史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筹建苏州市民进。民进第四届中央委员,民进江苏省委第一届副主委。 

  

 

  人物事迹:

  柴德赓先生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尤精于目录学和文献史料学。他继承了陈垣先生“学术从目录学入手”的治学方法,把目录学视作治史的重要途径。据龚书铎、刘乃和、许大龄等先生回忆,柴德赓先生曾分别告诫他们要多读多查张之洞的《书目答问》,重视目录学的基础。柴先生特别注重对史籍的考证梳理,他的遗稿《史籍举要》内容丰富,评论精辟,所评之书均广涉其作者及著作时代、史料来源与编纂方法、优缺点及在史学上的地位、注解与版本等,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根据各史著的具体情况,选择介绍的内容与重点也随之而异。如关于《资治通鉴》一书,他便是从作者、史料来源、编纂方法、对《通鉴》的评论、《通鉴》胡注、与《通鉴》有关的几部书、版本等七个方面加以介绍与评价。瞿林东先生曾指出,《史籍举要》“从讲授史籍入手,而涉及史学的许多方面,进而又涉及历史评价的诸多问题。……史籍、史学、历史的融会贯通,使作者所论,可以古今联系,纵横驰骋,读来视野开阔,获益良多。”(《登堂入室的门径——《史籍举要》重版前记》)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该书出版后即获广泛好评,吕叔湘先生称“此书优点甚多”,“全书脉络贯通”,评论“有根有据,恰中肯綮”,“在同类书中允称上选”。(《书柴德赓<史籍举要>》)何竹第先生将该书誉为“研究史料人员的一把钥匙”。因此,该书被列为文科教材并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洵非偶然。

  柴德赓先生的治史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在五代史、宋史、明清史、辛亥革命史诸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早年成名作《<鲒琦亭集>谢三宾考》一文,对晚明史上的重要人物谢三宾的生平事迹作了详尽的考证与论述,对其晚节不保、两次降清作了批判,表达了柴先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这篇文章充分反映出柴先生用“精严缜密的考证方法”(龚书铎先生语)做学问的特色,发表后即得到学界好评。柴先生在清代学术史方面的系列论文《王鸣盛和他的<十七史商榷>》、《章实斋与汪容甫》、《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等,明其师承,辨其源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诞生后不久,柴德赓先生即受中国史学会的委托,负责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历时6年,成书凡8册,共320余万言,收录了120多种资料,其中十多种资料属于首次刊出,具有珍贵的价值。尽管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部资料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或缺点,但却为辛亥革命史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柴德赓先生南调江苏师范学院后,极为关注苏州地方史的研究,不仅相继撰写了《从白居易诗文中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等论文,还在指导学生调研时,在苏州玄妙观机房殿墙脚下发现了《永禁机匠叫歇碑》,并作了专门研究。这篇碑文成为学术界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正是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重视地方史研究和资料整理成为苏州大学历史系的一个传统和重要特色。

 

  柴德赓先生一生从事教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史学人才,著名学者许大龄、刘乃和、来新夏等都是他的学生。柴先生待人热情,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据刘乃和先生回忆:柴先生在辅仁大学讲“中国历史纲要”,“刚一上课,那清朗的语调,生动的内容,就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在一年的讲授中,他经常夹叙清人治学特长和历史掌故,使同学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治史的兴趣,初步获得了读书的门径。他是我们班最受欢迎的老师”。许大龄先生回忆说:“1963年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无论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宿舍里,几乎每天都有很多青年同志把他包围着,有历史系的,也有中文系的,有同学,也有青年和中年教师,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