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2022年全国两会>大会新闻

民进中央: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须协同发展 应制定可量化目标

发布时间:2022-03-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放大

缩小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提案》。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政策措施具备协同效应,尽快采取行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构建良好的协同治理体系不仅要在雄心目标与务实行动间达成平衡,而且需要科学、可量化、易操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协同气候保护的双赢策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

  王毅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们需要稳妥处理好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发展间的关系,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双碳”战略,遵循环境与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客观实际及民众诉求,重新梳理各部门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等政策工具,采取更具韧性和渐进加强的政策取向和标准,例如混合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形成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中和转型的国土空间格局,为全面绿色转型和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找到最大的协同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现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政策协同

  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国际社会一直将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不断推进。1992年由各方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了缔约方对生物多样性的义务与责任。《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正在制定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将构成联合国牵头下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1年,我国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战略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构建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

  王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物多样性和“双碳”十分相关,“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了着力增加碳汇之外,还应该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利用荒漠、保护地,甚至农牧用地发展风光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创新、科学、实事求是地去探索。

  在王毅看来,我国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应站在全局思考问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需要在“1+N”政策框架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有序开展工作,构建高效顺畅的协作机制,实现降碳、增汇、适应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

  其次,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在“双碳”战略框架下重新思考和调整原有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的定位。当前,气候变化正在威胁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方面,我们的科学认知、适应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地管理、技术标准设定、规划工具等还存在不足。

  此外,他认为协同治理政策研究不充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治理需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统筹资金、技术、标准和监管政策,我国相关的政策研究尚不充分。

  加紧制定科学、可量化、易操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针对以上挑战,王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形成协同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治理体系。坚持中央统筹,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推进的国家战略和行动指南。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加大力度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的适应工作。结合推进构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科学、可量化、易操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统筹制修订“双碳”、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打破政策壁垒。制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国家方案,健全部门间协调的程序性制度安排。通过形成保护联盟或伙伴关系,建设跨区域生态保护廊道和自然保护区。搭建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信息在内的数据平台,分享相关信息,提供决策咨询。充分调动国内外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加强对话沟通,促进协同行动。

  二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重塑集约、智能、低碳、韧性、可持续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城市韧性发展。统筹考虑区域综合自然资源禀赋、新能源发展及成本、产业转型战略,实现碳中和产业布局。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双碳”目标相融合,制定有利于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混合用地政策,给未来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及适应能力以更多的生态空间,促进生物质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确保降碳、增汇、适应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

  三是推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贸易与合作方式。构建可持续的贸易、投资与国际合作体系,统筹国内国际可持续发展政策,降低协同治理成本。构建多元气候合作的对话机制与治理体系,推动全球碳中和进程。积极参与制定《巴黎协定》及WTO框架下的多边环境贸易规则和可持续投融资机制,探索全球化重塑和双循环模式下的可持续贸易模式,优先建立大宗农林产品的全球绿色供应链、价值链,建立非毁林产品的智能认证体系和商品贸易可追溯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环境合作。

  四是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效应研究。在国家层面上,生态系统碳汇与关键濒危物种丰富度之间存在一致性,应继续探索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影响和对策,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自然恢复主流化,制定协同治理的优先序。发展“自然向好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通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寻找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加碳汇能力的方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

  实现“双碳”目标事关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及适应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部分,碳减排的同时,也要重视增汇和适应的措施。

  王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现碳中和是要达到人为碳汇和人为碳排放之间的平衡,要科学认识“人为碳汇”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人为碳汇计算的方法学,不应一味地只想到增汇,忘记了减少人为碳排放才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当然,我们也需要通过创新,开发新能源和寻找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径。

作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王栩萌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