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从战“疫”到免“疫”——关于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生产生活实现了从常态治理到应急治理的迅速转换、再从应急治理到常态治理的有效切换。
在后疫情时期,要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构建法治保障、应急决策、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五个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我国战“疫”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免“疫”能力。
为此,建议:
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保障体系。一是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增加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群防群控、物资保障等一系列规定。完善《健康中国2030行动纲要》,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作为公共安全行动计划的重要构成,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将公共卫生建设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在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改革中实现同步发展。二是与爱国卫生运动月活动相结合,每年4月定期开展法制宣传、公共卫生和防护知识教育,分区域、分阶段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提升公民危机意识和公共卫生应急素养。同时加强环境治理,教育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实行自我保护和自我健康管理。
二、构建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体系。一是坚持党对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乘势将各级防控领导小组转变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区域内公共卫生应急决策、疫情管控、救治管理、资源调度和业务培训。二是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家库和家国公共卫生政策研究院,为科学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改进传染病直报系统,建立疾控部门对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上报信息的反馈机制,探索疫情防控“熔断”制度,即时自动触发应急响应,提高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效能。
三、构建布局合理、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一是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区域布局、床位规模和院前急救系统的规划,以适应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的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对现有省市县三级区域内公立综合医院进行病区、感染楼改造,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做好流程设计。二是强化医院感染控制。考虑将二级以上医院感染病诊治、微生物病原体检测、院感控制结合起来,研究搭建“三位一体”的大感染学科。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确保每200—25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感控人员。三是研究制订临时征用公用设施的预案和具体办法,规划相应物资技术储备,在紧急状态下,可将体育馆、会议中心、展览馆、党校等公共设施征用改造为医疗方舱、应急救治点。
四、构建产储相融、一主多辅的公共卫生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一是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顶层设计,制订全国应急储备总体规划,全国一盘棋,建立应急物资储备重点产品目录库和生产企业库,增加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经费投入,增建专用储备仓库,根据物品种类、生产速度、保存期限等性能特点,完善储备品种和数量。二是探索创建物资储备“1+1+X”模式。根据不同区域基础、特色,建立按区域、分层级应急物资储备调配机制,以应急物资流通贴息储备方式为主体,增加实物储备规模,协同发挥生产能力储备、专项储备、民间储备等方式的优势,形成一主多辅有机联动保障。三是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监督、审批、调拨和配送等工作流程,研究探索应急状态下的部门授权机制、药械应急审批免责条款等。
本建议作为民进浙江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委员蔡秀军提交全国政协的“两会”个人提案,在新闻媒体上得到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对该提案高度重视,在赴上海、江苏等地调研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开展调研时专门邀请蔡秀军委员参加调研。随后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上,蔡秀军委员作重点发言。作为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院长,蔡秀军委员积极在医院试点材料中所提建议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