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生命更美
音乐诞生于人,成长于人,最终服务于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而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千年之约》文艺演出,飞天的仙女从敦煌壁画中飘然而下,当中国的多种民族乐器共同奏响《碧海雅韵》,当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跨界合作与分享,用音乐助力民心相通。我们不由的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音乐,作为世界共通的“语言”把各国人民的心连接在了一起,让我们共同体会着音乐之美。
音乐是生活凝结着的美
音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文的一种记录形式。音乐能表现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心灵生活世界,在音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许多学者认为音乐始于劳动,正如马克思提到过的“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音乐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是人类最古老的人文表达形式之一。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渐渐形成了一种流行于部族间的,有特定声调与节奏的呼喊声,也就是最早的一种音乐形式——劳动号子,这便是音乐的雏形。音乐能渲染氛围,如电影中通过音乐的表现来更好的渲染紧张的气氛,通过劳动号子来带动劳动氛围。音乐能寄托情怀,如国歌寄托着我们的爱国情怀,校歌寄托着我们对于母校的怀念。音乐能够带来审美,通过人类上千年来不断“重复试错”,产生了音乐这种极具美感的艺术表达形式,是有结构有组织的一种“人造美”,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并以此为载体传达所思所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旋律。
音乐是人文升华了的美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音乐与人文修养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发展变迁。祭祀占卜对于商人来说尤为重要,便以祭祀音乐的形式获得发展。到了周朝之后,礼乐制度让音乐成为一种阶级的象征。到了唐宋时期,音乐与人文修养间的联系更进了一步,据记载,仅唐朝官设的教坊就收录了三百多首曲牌名。可以想象,没有音乐,我国的“文化宝库”会匮乏许多。同样,音乐也是理解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金钥匙。西方早期的音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从“Music”一词中便可以看到古希腊掌管艺术的女神的影子,里拉琴、阿夫洛斯管等乐器也是传说中神明创造与持有的,可以说与早期的中国一样。而后西方音乐的发展进入了漫长中世纪音乐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大量的赞美诗、圣咏,通过复调展现出神的权威。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类更加关注于人的自身,音乐更多的表现人的情感与生活,如《牧歌》《尚松》。随后西方音乐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音乐风格逐渐多变、技巧革新迅速,音乐表达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依托音乐产生了无数的人文财富,让音乐成为一种人文现象,不断升华着音乐美的内涵。
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同样也对音乐以各种各样的影响。在我们各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中尤其可以看出与当地风土的密切关系。伴随着生产工艺的提升,远古人类不再满足于呼喊,通过对石头、骨头、木头等材料的加工改造慢慢产生了能发出声音的工具——乐器。以植物生态环境为例,在适宜竹子生长的湿润环境中,比如在东南亚一带,用竹子为材料而制作的笛子等竹制乐器特别多;但在干燥地带,如阿拉伯地区,同样形态的笛子却是用苇秆制成的纳伊笛。在弦鸣乐器的弹拨类乐器中,东亚一带由于盛产木材,所以,当地使用的琵琶是用整块的大木头挖空而制作共鸣箱的;而在中亚各地,由于气候干燥,不生产大木头,所以,这一带的琉特类乐器中的共鸣箱一般都是小型的,即使是大型乐器,共鸣箱也是用片木拼凑起来制作成的。智人将自然界的声音通过规则且科学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独特符号的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最具张力的独特艺术。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千年间,音乐滋养着世界,伯牙《高山流水》、嵇康《广陵散》、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莫扎特、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李叔同、冼星海等许多中外音乐家不断涌现,灿若繁星,为世界音乐舞台留下了绚烂夺目的艺术宝藏。用琴弦和鸣来沟通世界,以音乐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音乐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音乐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音乐成为“新丝路的探索者”,让世界上每一个的生命更美。
(作者系杭州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