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索池
也许,人们会很惊奇地问我道:你的邻居怎么会是索池呢?那么远的距离?索池不是在咱陇南的成县吗?
邻居,指家或住处与另一人的家或住处靠紧或邻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战国时期的道家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文中说:“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意思是山中相距七万里,也是邻居。索池离我工作的地方平洛镇不远,仅有59里远的路程。离我的康县县城也不远,只有171里的路程。离我的家乡碾坝镇也不太远,也只有190里的路程,三地的距离都在《列子·汤问》所写的“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的相距七万里之内。鉴于此,我就将索池视为邻居了。
自参加工作至今30多年间,我曾多次因去天水、兰州、西安等地路过索池,车窗外的索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最初,对邻居索池的了解来自《陇南日报》,经常会在上面看到有关索池发展变迁的新闻报道,还阅读过一篇题为《一个人在西汉水游荡》的随笔文章。从涓涓文字和图片里面开始认识和了解了邻居索池。近几年,媒体对索池的报道越来越多,我对索池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我和邻居相识相见于1988年秋季。那年九月初,应高中同学的邀请,乘坐从康县发往天水的班车,陪他去天水市师范学校报到进修。早上六点半从县城出发,翻越黑马关山梁,沿江武公路而行,经过长坝、望关、平洛、豆坪,穿过毛坝桥。班车行驶至毛坝桥上停靠,上来了一位操着浓浓成县口音的老人,坐在我旁边的空位置上。听他说,过了这座毛坝桥,就进入咱成县境内了。沿这条路,走过黄陈的苇子沟村,就进入索池乡的地盘——大川村了。再翻过那道名叫酸枣坡山梁,就到了成县索池乡的中心位置索池村了,也就是到了我的邻居家。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索池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见到她的轮廓面容。公路、沟壑、山坡、田园点缀着零星的土瓦房,满山满谷栽植着核桃树。结满枝头的青皮核桃,成为我对邻居索池的初次印象。
索池属于浅山丘陵易旱区。盘踞在深山沟里的羊肠小道,沸腾奔流的西汉水,沟壑纵横的山峦,沧桑疲惫的面孔,贫瘠枯黄的土地,零星散布的房屋,给我的印象是穷乡僻壤。居住分散,经济萧条,人影稀少……这些词语是我对邻居索池那些年贫穷落后境况的真实感触。
关于索池的来历我没有做详细的考究。只知道是西汉水流域的一个乡镇,位于素有“陇上江南”、“陇右粮仓”之称、“千年古县”之一、“中国核桃之乡”的成县的西南部,西汉水北岸,距县城31公里。面积4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86亩,人均1.6亩。11个村7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379户10324人。东南与黄陈镇接壤,西与苏元镇搭界,东与小川镇接壤,西南以西汉水与康县太石乡隔河相望,西北与纸坊镇、西和县交界。有江望公路与外界相连。1949年设索池乡,1958年并入小川公社,1961年建索池公社,1983年复置索池乡。2016年,撤乡设镇,原有行政区域界线、镇政府驻地及隶属关系不变,其中心位置在索池村。邻居是个大家庭,有11个村,11个村犹如这个大家庭的11个兄弟,分别驻扎在索池村东南西北的方圆地带。他们个个都是典型的纯农业生产者,以农业种植和劳务输转为主要生存方式。种植模式以果粮间作和蔬菜为主,主要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黄连木和油菜为重要食油来源。农业养殖以猪、鸡、獭兔为主。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铸铧是家庭主要的传统副业,据当地县志记载,铸铧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犁铧铸造与使用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显著标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耕机具逐步普及,犁铧等传统手工制品也逐渐淡出市场。邻居家有地域特色的柿饼、核桃、手工挂面、野生松子、西洋樱桃、金太阳杏、土蜂蜜、大红袍花椒、黄豆、手工针织品等40多种无公害农特产品和纯手工工艺品。辖区内有凤凰山白云寺、贾坝水库、李家山黑大门院《祖先家谱安葬大典》、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传统人工铸铧、传承百年的纯手工麦芽糖制作工艺等。长期以来,因自然条件艰苦,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发展无规模、无特色,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传统的耕作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严重制约着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没有走出“年年发展年年贫,山河依旧穷依旧”的尴尬局面。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大部分还住的是茅草屋。大山里的树木就是建茅草屋的现成材料。大山深处,依山而建,矮小简陋。那时候靠着力气和勤劳,靠着天时地利,山村才一天天好起来。过了一些年,农户们从深山迁出,在平坦的地处又修建新房,茅草屋变成了泥坯墙瓦房。80%的农户住的土坯瓦房,过着“两耳不闻山外事,一生只耕门前山”的封闭、单调生活。
时隔17年之后的2005年金秋季节,我又一次乘坐班车去天水麦积山参加一个文学采风笔会活动,又一次路过邻居索池,其面貌渐渐有了新的变化。目光所到之处,看到农户们推倒泥坯墙瓦房,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漂亮平房。一般家庭都会修建三间,傍边还搭建一小间作为厨房用,柴房、灶间、起居,各自独立使用。室内外的泥地都铺成了水泥地,屋内的顶上都拉起了五颜六色的天花板,干净亮堂。电视电话走进了每一个农户家。
近10多年来,索池镇历经了“5·12大地震”和“8·12暴洪灾害”两次重创。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重大发展机遇期,索池镇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群众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现已发展成为成县真正意义的“西大门”,各项工作成了全县的示范点和“领头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了“突出一个重点,落实四个措施,实现三个转变”。“一个重点”是指结合“8·12”灾后维修工作,以农户房屋维修靓化和院落规整为重点,沿江武公路沿线对索池、寨子、大川、大草湾四村公路边所有农房,按照砖混、砖木、土木、半砖木四种类型,在统一灰白为主色调的基础上,做到内外粉刷。门窗用铁锈红漆油漆,楼梯及门窗钢筋全部用白色银粉粉刷,土木、半土木、砖木结构房屋室内吊顶装置的檐板、檐顶、瓦面等采取活性碳加石灰粉刷。按照实际情况对院落逐一进行规划,做到院落整洁、平坦,生活资料归放整齐。“四个措施”是指通过绘制以德育、新农村建设、西狭风景、二十四孝图为主的文化墙和以文明新风宣传为内容,刷新江武路沿线护墙标语,营造浓厚的文明新风氛围,着力引导农户改变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三个转变”中首先是村容村貌的转变。以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为目标,统一房屋外墙主色调,疏通水路,亮化美化院落,达到整洁有序。其次是转变卫生习惯。建成固定的垃圾屋和垃圾处理场,在户内落实“三改一建”项目,实行环境卫生三包,乱堆、乱倒、乱放现象彻底杜绝。同时转变群众农闲文化生活方式,建成文化舞台、群众休闲健身文化广场,规范村级文化书屋,使群众农闲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项目建设一个接着一个,就连城里人的文化广场也建到了自家的家门口。各村还修通硬化了进村入户水泥路,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文化书屋、文化大院,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每逢农闲,乡村干部就组织村民收看农业科技片、政策法律宣传片等。通过学习,村民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提升了观念,理清了思路,逐步走上了以发展核桃、中药材、蔬菜产业为主,培育花椒、西洋樱桃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电子商务、劳务输转为辅的致富之路。村民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生活富裕了很多。
留存脑海里的印象在心中都已化为对邻居索池的一片田、一条路、一座房、一条河、一座桥的美好回忆。脑海里总是忘不了她的那座旧瓦房、那条毛坯小路、那株摇钱树、那片田园庄稼,抹不掉散落在院子里的几缕阳光、几束月华、几盆花草、几畦架豆、几株樱花……每一次路过邻居索池乡,给人的感觉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经见到过的村庄,以前苦苦劳作、收入微薄的乡亲父老,如今已乘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东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邻居家的发展现状与记忆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变化是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快。近几年的精准扶贫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利好于民,使农民整体收入增加,生产力大大解放。30年来,邻居索池的变化最大最明显的莫过于农田耕作从畜力变迁到机械化;农时收获从人工收割转变为机械操作;居住环境从低矮的土坯房演变为明亮舒适的砖混平房,甚至是小洋楼;居民饮水从山泉、压水井提升到入户自来水;出行道路从泥泞黄土路提质为水泥硬化路面;同时,核桃、樱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收入来源拓宽了许多,农民生活没有以前那么辛苦,所有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些巨变无一不反映着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每逢春节,索池镇的群众又重新继承起已经放下27年的传统艺术,自发成立了社火队,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巡回表演。欢腾的秧歌、舞狮、跑马、摇旱船、西游记、猪八戒背媳妇、民间小曲演唱等,为索池镇的父老乡亲们带来了一场欢乐非凡的视觉盛宴。社火队身着戏装,画着花脸,所经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这道风景,绘聚着改革开放以来索池镇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索池镇的这一切巨大变化源于历届党委、政府及党员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的蜕变,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惠农政策和扶贫攻坚战役在邻居索池镇的落地生根。
未来,索池镇的发展,寄希望于“十四五”规划,如洞沟“天然氧吧”、贾坝垂钓基地、云雾山烧烤露营基地、油菜花海樱桃基地、大川果蔬采摘基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汉水铸铧工艺、大船坝古渡、花泉寺红色遗迹等,或被写入已经启动编制的旅游规划中。
未来,人文与自然的珠联璧合,青山与绿水的交响绝唱,索池镇明天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花更香、人更富!
(作者系民进会员、康县平洛镇财政所农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