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笔画里的中国(四)

发布时间:2022-07-21     来源:浙江民进《开明》2021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桑:一棵改变中国的树

  “桑”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形似一株修剪得枝叶齐整的树。《说文解字·叒部》解释说:“桑,蚕所食叶木也。从叒(ruò)、木。”从这个解释可以知晓,“桑”字的本义就是用于养蚕的桑树。这个解释当然是不会错的,因为桑树从中华文明的早期便因蚕桑产业的发明而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但在文字学上,“桑”字原本并不从叒,这是一个讹变。“叒”是“若”字的原字,其甲骨文的字形与“桑”字很像,所以后人错把“桑”字理解为从叒的会意字,甚至因此还把桑树称作“若木”。

  桑树的适应性很强,自远古便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长,并不是中国的独有树种,但它的命运在中国发生了大改变,它反过来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历史、文化。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便是我们的先民发现了生长在桑树上会吐丝结茧的野蚕。之后,中国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蚕丝业。在传统农业社会解决温饱问题上,对于“温”有了独特的中国方案,由此改变了中国农业的半壁江山,所以中国传统上一直把农业称为“农桑”,对应解决的就是“饱”和“温”的问题。不仅如此,以桑树为基础的蚕丝业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并因为丝绸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华贵美丽,也深刻影响了贸易,最终,又因为丝绸之路的打通,而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商贸和文化交流。甚至可以这样说,桑树正是形成当今世界历史和文化格局最初的那只“蝴蝶”。

  正因为桑树在中国的独特地位,与“桑”有关的典故和文学语言也特别丰富。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有麻姑仙女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的描述,这就是“沧海桑田”的由来,形容世事变迁巨大,后来又简化为“沧桑”,形容经历坎坷复杂。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农家的房前屋后种植最多的就是桑树和梓树,桑树用于养蚕,梓树是制作各种农具和家具的上好木材,所以早在汉代时,就以“桑梓”来代指故乡和父老乡亲。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与桑有关的描写,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一首情歌就叫《桑中》,以男子的口吻说有位女子“期我乎桑中”。“期”就是约会的意思。在古代,因为养蚕的需要,人们经常要到桑园中去采摘桑叶,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桑园便成了青年男女幽会的理想场所,所以后来就以“桑中”来比喻幽会。

  由于桑树的重要性,古代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字来称谓桑树的果实,这个字是“葚”。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桑葚”,其实前面这个“桑”字是画蛇添足的,“葚”就是桑果,别的任何果实都不能用“葚”字。在汉字中,只为这一种特定的果实造一个字也是挺罕见的,可见桑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丝:纤细而伟大的产品

  “丝”是个象形字。凡是对丝绸业有点了解或者见过缫丝生产的人都会发现,甲骨文和金文的“丝”字像极了两束加工好的成品丝。这至少能说明三点:第一,中国古人真是聪明之极啊。那么纤细的丝,虽是现实之物,如何用文字来示意呢?没想到就那么轻松地表现出来了;第二,显然这种绞成束状的丝在古代是很常见的,所以人们一看便知其意,要是放在现代,也许人们会误以为是麻花呢。第三,几千年过去了,科技发展早已日新月异,而作为最传统的缫丝业的成品形式居然依然如故,实在不可思议。

  《说文解字·丝部》解释说:“丝,蚕所吐也。从二糸。”毫无疑问,“丝”的本义是指蚕吐的丝,以后才引申为一切细长的丝状物。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有“嫘祖始蚕”之说。嫘祖是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的妻子,传说她在桑园里散步时偶然发现了野蚕结的茧,甚为新奇,便将树上的蚕茧采回来,蚕茧又偶然掉进烫水里,她发现长丝可以被很容易地抽出来。由此,她发明了缫丝术,又将野蚕驯化为家蚕,从此开创了蚕丝业,她因此而被尊为“先蚕(蚕神)”。蚕丝业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四大发明。在传统农桑社会,解决温饱问题是第一位的,与耕作负责解决粮食问题相对应,蚕桑业负责解决穿衣问题,占据了传统农业的半壁江山,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也是基于我国独一无二的蚕丝产品而形成的,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由于蚕丝纤细的特点,作为表示实物蚕丝的“丝”字,后来被引申为一切纤细如丝的东西,比如“蛛丝”“发丝”“粉丝”“藕断丝连”等等,甚至只要是纤长形的东西,也可以用“丝”来形容,比如“萝卜丝”“肉丝”。

  作为一个细微的形象代表,“丝”字后来就被用作表示微小的计量单位。《孙子算经》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所以在现代公制长度计量单位中,依然保留了“丝米”“忽米”,10忽米等于1丝米,10丝米等于1毫米。成语中也有“一丝不苟”“丝丝入扣”等,形容细微精确。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还有一类被统称为“丝”的乐器,是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因为这类乐器的琴弦在古代都是用蚕丝纺成的丝线做的。与其相对应的是笛、箫一类的管乐器,因为古代都是用竹子制成,所以统称为“竹”。“丝竹”并提,便是中国传统乐器的总称,也可泛指传统音乐。

  而在文字学上,几乎所有与丝织业或丝绸产品有关的字都离不开绞字旁,这个偏旁就源于“丝”字,这类字在《新华字典》中就多达近200个,可见丝绸产业在古代的地位之高。

  蚕:影响世界的天虫

  “蚕”字在简化字方案出台以前,是一个挺复杂的字,写作“蠶”,这是一个形声字,从?,朁声,简化后写作“蚕”。我认为,这个简化的“蚕”字写法非常妙,它变成了一个会意字,由“天”和“虫”组成,“天虫”,正是中国古人对蚕的一种充满敬意的认知。事实上,“蚕”的写法并不是简化字方案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它一直作为民间俗字的写法而存在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其实,“蚕”字的甲骨文写法也是很简单的,是一个天真的象形字,就画了一条像蚕一样的虫子,是到了小篆时才变得很复杂的。我认为,这正好反映了后世古人对蚕的崇敬之心。小篆的造字者们一定认为如此神圣、如此重要的生灵怎么能简单地画成一条虫子呢,所以才放弃通常的演变思路,重新造了一个复杂的结构。

  蚕在中国古代之所以神圣和重要,完全是因为我们的上古先民观察到蚕会吐丝结茧这一特性,并找到了利用蚕丝的办法,最终发展成为伟大的蚕丝产业。从养蚕到缫丝,再到织造、印染,这一条延续数千年的产业链不但解决了先民们在引进棉花之前的御寒保暖和遮羞美体之需,撑起了古代农桑社会的半壁江山,还缔造了“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直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它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这条小小的虫子。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怎样评价蚕的价值都不为过。养蚕业的发明,其重要意义甚至超过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蚕”的字义很单纯,长期以来,它就是专指这种靠吃桑叶生长,然后会吐丝的昆虫,所以也被称作“桑蚕”,因为这种昆虫从野生状态被古人驯化为家养,因此也称作“家蚕”。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很多吃别的植物叶子,但同样会吐丝结茧的昆虫,它们的经济性虽不及桑蚕,但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柞蚕、蓖麻蚕、樗蚕、天蚕等等,它们大多属于大蚕蛾科,在血缘关系上属于桑蚕的远亲。现在,我们把这些昆虫都称为“蚕”。所以,“蚕”的字义,引申为会吐丝结茧的昆虫。

  昆虫相对大树而言是微小的,它们啃食树叶时的每一小口更是微不足道,但长时间的积微成巨,其结果却往往惊人,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古人在生产过程中对蚕的观察也很精细,所以,就有了“蚕食”一词,用来形容见微知著的效应,但往往用于贬义的侵害。

  因为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所以蚕本身一般都用以形容褒义的事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至死不渝的爱情。

  茶:最具精神性的树叶

  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开篇第一句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们一直认为茶原产于中国,而且《神农百草经》中早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但从科学角度确认茶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200多年前的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然而,自从1823年英国人RobertBruce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发现野生茶树后,这一定论便有了分歧,但绝大多数植物学家从茶树的自然分布、地质变迁、进化类型等多个角度、多种证据判断,茶树还是应该原产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不管怎么说,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都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有意思的是,汉字中原本并没有这个“茶”字,甲骨文中没有,金文、小篆中也没有,连《说文》也没有提到这个字。原因是远古时茶并不叫茶,而是叫“槚”“蔎”“茗”“荈”“荼”等多种其他名字。直到南北朝时期,“荼”字分化出chá音来,唐朝时,为方便区分,读chá音的“荼”字被去掉一横,直到陆羽写出《茶经》,“茶”字才算尘埃落定。

  作为一种植物,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不像蔬菜瓜果那样直接食用,也不像大麦、葡萄用于酿酒,牧草、桑叶用作饲料那样间接的利用,而是通过特定的加工后,既要保留一些原始的特性,又要加入人为的创意,并渗入精神性享受等因素才得以利用。在对茶几千年的加工改造中,中国人发明了按发酵程度和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的不同,形成的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还有混入不同花类和中草药而制成的花香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再加工茶类。所有这些茶,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茶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的生活必需品,由饮茶活动而演化出来的茶道、茶德、茶学、茶艺、茶具、茶民俗及不胜枚举的相关诗歌、书画、故事等共同形成的茶文化,也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镇静、提神和帮助消化的作用,饮茶活动特别适宜于讲求修身养性的宗教文化人士的需求,长此以往,茶文化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相融合,使“茶”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象征。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是“禅茶一味”。中国人还把“茶”字拆分为“艹”和“八”“十”“八”四个部分,相对应为20和88,二者相加之和为108,所以,把108岁称为“茶寿”,暗合了饮茶长寿的观念。

  可以说,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最具有天然性与人造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完美融合的日常物品。

  (作者系浙江民进省直民进会员,省委会特约撰稿人)

作者:吴一舟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