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读瑞峰寺古诗看寺庙文化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杭州民进》2021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瑞峰寺坐落在萧山北干山麓,是“钱塘佛国”中江南岸的一处古刹。北干山松竹冬青,常年吐绿;瑞峰寺依山就势,次递升高;殿宇歇山重檐,气宇不凡。莲花宝座瑞霭绕,万物生灵法雨洒,佛教建筑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瑞峰寺原名瑞峰庵,1995年改额瑞峰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嘉靖萧山志》,始建于何时待考,但瑞峰庵所在的北干山去虎岭作为一个地名,宋代已经出现。瑞峰庵至今香火不断,弘法如昔,文化积淀深厚。
  新近发现关于瑞峰庵的两首诗作,出自《包饮和诗集》,为手抄本,抄录者是移居宁波的萧山人朱鼎熙,稿本现藏于天一阁。诗作者包启祯,又名秉德,字饮和,别字即山,明末清初诗人,家住萧山包家衖。包氏好读书,攻诗赋,与同时代的沈禹锡、蔡仲光、毛奇龄合称“四友”,又与来骧、陈清、蔡立国、沈禹锡、蔡仲光合称“固陵六子”,可见颇有才名。据毛奇龄撰《包秉德传略》载:“由是邑之言古学者,必首推包二先生焉。”
  其一:《偕朱虹长、吴羽豊、陈叔丹、吴翌之登瑞峰庵》
  山居无不胜,况复此山中。
  石乳酣于酒,松弦韵以风。
  林巢飞锡回,竹蜂挂瓢空。
  烟火前峰隔,云封绿几重。
  山居体验本来就富有诗情画意,更何况还是北干山这样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北干松风”历来为“萧山八景”之一,山上古松参天,满目青翠。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长松参天凝黛色,空翠满山如雨滴。”清康熙以前,钱塘江走南大门入海。北干山以北是滔滔江水,山南是千里平畴。来自杭州湾的海风吹过松林,海涛伴着松涛,阵阵入耳。明代诗人朱玉贞有诗云:“江气蒸白云,山花带红雨;晚清坡上坐,拂拂起松风。”登去虎岭,可以饱览山前山后风光胜景,领略松音竹韵,聆听蜂鸟鸣唱。北干山坐拥佛缘,瑞峰寺深藏禅机。诗中的“飞锡”是佛教用语,谓僧人执锡杖飞空,云游四方;“挂瓢”是指隐居或隐者傲世。置身与人间烟火相隔的瑞峰庵,犹如进入云封几重的世外桃源,可以忘却尘世俗务,领悟“飞锡”“挂瓢”的禅意。瑞峰庵内还有可品尝“石乳”山泉之茶,其味甘甜如酒。
  其二:《长至后一日,同王二徽、胡尊闻登瑞峰庵联句》
  披薜来山刹(包),空阶曲径岏。(王)
  水楛泉脉贵,山静竹声安。(包)
  危石撑新干,荒苔长旧瘢。(王)
  翠屏岚作障,茅屋藓为攅。(包)
  树裡低村舍,松间憇鸟磐。(王)
  峰峦迎客履,茶饭减僧箪。(包)
  □笑禽俱狎,□□□□□。(王)
  天穷山影逼,地旷野光寒。(包)
  香积豊惟水,阇黎澹共飡。(王)
  徜徉须尽日,重访亦应难。(包)
  此诗为包启祯、王二徽两人的联句诗,表明古代文人们出来郊游,最喜欢的还是吟诗作对,指点江山,抒发情怀。诗题中交待了出游的时间是夏至后的一天,前五联描写了瑞峰庵周边的环境,此时山间的泉水虽然不多,但薜荔已经爬满山径,新笋已经长成竹子,新苔也铺满了路边的乱石闲地。远处树林仿佛被山岚笼罩,近处茅屋也覆盖着一层绿色。站在山上,眺望村舍树高舍低,抬头松林鸟儿在巢中憩息。后五联描写了在瑞峰庵中的所见所感,瑞峰庵用斋饭招待客人,僧家食料比较丰富,诗人们与和尚一起安静地共餐。这里香积是香积厨的简称,指斋堂;阇黎,阿阇黎的简称,为梵语acarya之音译,意即师范、导师。原稿第七联上联第一字不能辨认,下联缺少五字,故无法解读此联,甚为可惜。
  两首小诗都表明,瑞峰庵不但佛事兴盛,而且也是文人墨客郊游的目的地,包启祯每次登临都是带着三五朋友一道游览。清兵南下之际,包启祯与毛奇龄、沈禹锡、蔡仲光等萧山诗友,曾避兵火于萧山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以持节。这次诗友们在瑞峰庵小聚所创作的诗作,有点类似500年前南宋诗人范成大《陈老道人自云梦被召戏赠小颂》里的诗意:“野人何苦赴官差,符使追呼挠道怀。幸有千门香积供,不如随喜去罗斋。”自由自在的读书人何必执着去当官作差,倒不如在香积厨与僧人吃斋吟诗。诗作创作之际,时值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社会动荡,许多文人优游林泉,出没寺院,开怀命笔,放飞心情,或许是一种常态,但诗作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间部分知识分子既豁达又无奈的复杂心态和不失气节的情感。
  寺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青山绿水增色添彩。
  (作者为萧山民进会员)

  

作者:王永强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