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侠:回望饶宗颐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者、书画家。
1
他6岁习书,后来对甲骨、楚帛书、侯马盟书、流沙坠简等出土文物上的文字,用功颇深。以秦汉真迹化汉碑,以行书笔意写魏碑,博通百家,对明末清初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陈老莲、八大山人、王觉斯等人的书法,吸取其变幻多端的结构,神龙天骄的行气,干湿妙用的笔法,而成就自己书法大气磅礴,且能逍遥自在的状态。
饶宗颐早慧,10岁开始阅读《通鉴纲目》《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等古籍,记诵《史记》、内典、诗词文赋,11岁,接触道家、医书,18岁续成其父所著的《潮州艺文志》,起步很高。
2
饶老书学识见卓拔。其《书论十要》强调,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书道与画道,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饶宗颐还用诗歌的形式写过书法四字经,计576字,言简意赅,实为论书之精要。其中“字有生命”“势生于力”极为深刻,“书法之美,根植汉字。”对只注重展厅效果的当代书,是意味深长的提醒。
3
他认为“晚明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时代,亦是文学和书画艺术有卓绝造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画家,最大的特点是士气的表现。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独与天地相往来,萧然至极,浸润于无畏、无为的生活中,去作纯粹的艺术追求。实际可谓达到一种无意的解脱境界。”1974年发表《方以智之画论》,可以看出饶宗颐对晚明的敏锐。
他对书画有极强的洞察力。他说:“白阳(陈淳)书画皆从米海岳来,行书痛快淋漓,笔飞墨舞。”“文、沈(文徵明、沈周)皆学山谷,同归而殊途。沈得黄骨、文得黄态,而文兼工小楷、隶体秀整而古意盎然,苍拙不及沈而妍丽过之,文之狂草可追怀素,故写兰竹尤洒落不羁,为沈所不及。”
谈到黄道周,他说:“黄道周以连蜷侧行之笔,表峥嵘奇崛之势,故能一时无两。”“连蜷侧行,峥嵘奇崛”八字,可谓道尽黄道周书法奥妙。
4
饶宗颐对八大山人多有研究。《方宇家观八大画·丁香结》:“拖湿为干,转圆成智,横扫万丝如陨。叹电惊波走,甚透脱、亘古无兹清润。乱山层障外,藏锋意,万折百忍。偷来神趣,雾雨指掌,迷离不尽。指引。看变化无方,尺幅鱼儿阵阵。小鸟芙蓉,青藤妙理,墨花初晕。应念心怆故国,草木萦方寸。唯藏山呵护,莫便尘笺蠹损。”洵为知言。“藏锋意,万折百忍。”可谓点破中国书法藏锋用笔的千古秘密。
5
有人不懂他的书法,认为没有如今年轻人的书法流美。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有言:“富于艺术技巧的形式主义只会占有一种虚假的优势。”
饶宗颐有诗云:“何当得意便忘诗,搔手无须更弄姿。惟有祖师弹指顷,神来笔笔华严时。”认为艺术重要的是旨趣。他还说:“艺文专精,必在寂寞之滨,惟寄淡泊者乃能发豪猛”,“怀德葆真之士,独居深念,致力古今,发胸中之所蕴,其精神上诉真宰,所造往往不可冀及”。其意与西哲同。其书法出于“亲证的觉悟”,古拙、大气、从容,有一种旁若无人的自信。
6
他书画本真而有书卷气。何怀硕说:“书卷气不是‘行家’所能有,全由学问涵养而来。渊博的学识与高旷的诗怀,使选堂先生书画的造诣非寻常画人所能相提并论。其境趣不论是空灵雅淡,或奇峭野逸,或老辣拙涩,皆第一等品味……这种精神的笔墨,不可方物,也难以言诠,而饶有余味,这正是选堂先生不可企及的成就……选堂先生的书画,清狂跌宕不可一世,温文雅逸莫之与京。”
7
叶恭绰是第一个提出敦煌学的人,饶宗颐在他家第一次见到私家珍藏的几千卷敦煌经卷,开始留意研究敦煌学。日本人最先着手敦煌文献经部的研究,还把斯坦因搜集品拍制成微缩胶卷。饶宗颐在同乡方继仁出资帮助下购得《斯坦因收集品》微缩胶卷6000多件,由此挺进敦煌学。当时国内运动迭起,学术研究停止。他在国际敦煌学研究上,以一人之力对抗众多国家,成为敦煌学研究的大家。
8
饶宗颐利用赴日机会,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的三千多片甲骨和其他一些机构的甲骨进行研究,撰写了《日本所见甲骨录》,是讲日本收藏甲骨第一人。
90年代,他在巴黎将所见的甲骨编成《巴黎所见甲骨录》,成为学术界讲巴黎收藏甲骨的第一人。
访瑞士,则有《巴塞尔人种学博物馆所藏甲骨》,于英国则有《伦敦读契记》,又有《海外甲骨录遗》《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在京都发表《战国楚简初释》,是学术界提出“楚文化”一词的第一人。
1983年至1986年,饶宗颐首创的《敦煌书法丛刊》陆续在日本东京出版,全书共计29册。全书从书法出发,就敦煌卷子披沙拣金汇编而成,并对每一件作品加上了详实的考证说明。对敦煌书法功莫大焉,对敦煌学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1985年9月,《楚帛书》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楚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由盗墓者掘出,1946年流到海外,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楚帛书不但具备极高的文献价值,更是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此书集饶宗颐30年研究之大成。他是研究帛书书法第一人,书中有一章专论楚帛书之书法艺术。他认为简帛书继帖学、碑学之后为书法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创新机会。他晚年的书法于简帛书着力较多。
饶宗颐对汉字、书法的深厚学养,由此可见一斑。
9
1980年,饶宗颐出席法国召开的“文字——观念体系与实践经验国际会议”,用法文提交了《汉字与史学》论文,指出,语言在西方几乎居于学术的领导地位。中国文化是以文字为领导。从而阐述了在世界文化中,何以唯独中国出现以文字为艺术的书法。
饶宗颐说,“文”字,殷契及秦篆作交错形,表示线条交错,是形容交错美,而不是以均衡为美。王筠《说文句读》云:“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也。”他说,汉字源于图画,始终一脉相承,没有间断;文字主要还是表意,辅以声符表音。汉字与艺术及文学结合,发展成为一种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这纠正了熊秉明1984年9月在北京和书法界朋友座谈时所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先生是把表象当作了本质。
10
饶宗颐视野开阔,论学、论书多俯瞰寰宇,旁证异邦。
1980年于日本发表《早期中日书法之交流》。其《中国古代书法之比较研究》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源自唐代。对空海法师在梵文字母拼写原理的启发下发明日本字母,汉字书法和梵文书法造诣之高,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还发表《越南出土归义叟王印跋》、《唐宋墓志:远东学院(法国)藏拓片图录》、《谈印度河谷图形文字》……
因其博通广大而成远见卓识。所以后学请教治学方法,谈到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时,他敢说:“胡的小心求证是可取的,但大胆假设就不一定,由于他的中国文化基础不够,外国文化基础也不够,所以他提出的假设有些难免脱离实际。”
11
他说:“我一向观世如史……从高处向下看。这是我个人的认识论。”超乎象外,得其寰中。饶宗颐为学为艺从而得其从容。
饶宗颐不止一次提出,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而是一个人的精神表现。《选堂清谈录》谈到:“书法是人的一种修养,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法,书法是人的性格、学养、世界观的综合表现。”
12
饶老业精六艺,才备九能,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的通儒。
2018年2月6日饶老在跑马地家中去世。多年学习饶老著作和书画,笔记渐积渐厚,从中选捡数则,成此短文。回望饶宗颐,如望泰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