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田:词说惊蛰
乡愁经眼录
《锦堂春慢·惊蛰》
南国阳和,
苏生百物,
新雷将破重关。
向暖黄鹂居处,
日上三竿。
忍叫喙柔痴化,
漫令鹊噪声喧。
羡桃花放后,
棣棠开时,
蔷薇将妍。
九边榆杨坦荡,
任方含蕊嫩,
晚照枝弯。
昨夜天龙舞罢,
鳞介犹寒。
摇落风鬟雾鬓,
看我辈,
只手春山。
多少泥足人老,
一唱晨鸡,
粪壤双肩。
惊蛰正名
惊蛰是二月节。交节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惊蛰这一天,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惊蛰这个节令是表示物候的。《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如果我们对比立春的蛰虫始振的物候,发现这惊而出走是在蛰虫始振基础上的。不过,现在学者有不少认为,这种说法有欠缺。这欠缺从古人总结的七十二候应就可以看出。因为按照七十二候应,要到清明的第二候才有雷乃发生之应。人们认为,真正使蛰虫启户始出的应该还是土壤条件的改变,也就是土壤温度的升高。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这个节气能听到雷声的地方不多。同在北方,初雷日也不相同齐一,北京的初雷日约当4月下旬,内蒙古大部地区的初雷日一般要到5月上旬左右,甚至还要更迟一些。
惊蛰三候
惊蛰初候是桃始华。
《吕氏春秋》说是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这说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虽然内蒙古的桃花开得要晚一些,但一样香艳美丽。无论是北陂南亩,一样的游人如织,充分表现着我们虽然环境不能与温柔富丽浪漫婉媚之南国相比,却也不乏识美赏美之灵心慧质与热切的心情。教育不断的强调均衡,实际效果虽然不能够完全理想,但借助于多种媒体的综合作用,总之还是缩小了不同地域人们的认识差距。
惊蛰二候是仓庚鸣。
仓庚者,黄鹂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之甚详:“庚,亦作鶊,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畱黄莺莺儿’,皆一种。”这种鸟我们这里也有,不过,我们农人粗疏一些,于名物知其大概,不予深究细研。等到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想来一定会将这些都辨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惊蛰三候是鹰化为鸠。
?《礼记·月令》郑玄注曰:“鸠,搏谷也。”孔颖达疏:“云‘鸠,搏谷’者,《释鸟》云:‘鸣鸠,(吉鳥)(匊鸟)。’郭景纯云:‘今之布谷也。’谢氏云:‘布谷者近之。’彼云‘布’,此云‘搏’者,布、搏声相近,谓之搏谷,以声呼之,或以为此鸟鸣‘布种其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鹰,鸷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礼记·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关于“化”,《礼记·月令》孔颖达疏亦有说云:“凡云化者,若‘鼠化为鴽’‘鼠还化为鴽’,皇氏云:‘反归旧形谓之化。’按《易》云‘亁道变化’,谓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及本无旧形,非类而改亦谓之化。故郑注《周礼》云‘能生非类曰化也’”。
这里说的禽鸟等动物的种种变化,应是古人观察有不到位处,但也应该是准确反映了他们当时认为由于天地、风气、节令变化所必然给诸如鹰、鴽、鴙等带来或形体变异或声色变异或性情上严酷肃杀温柔从顺的种种变化,今天看起来虽然不准确,不科学,但这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应有其顺乎自然的合理想法在。所以我们在开头的词里说“忍叫喙柔痴化,漫令鹊噪声喧”。
惊蛰花信
惊蛰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惊蛰花信一候是桃花。
桃花是我们这里常见的花,虽然开得不如花信里说得这般应时。
对桃花,人们的褒贬是不一样的,有的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有的则对桃花有羡慕之情:“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站的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态度也自然有区别。我们一方面不能过于胶着于他们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他们的见解由于年湮代远,又往往代表了所谓的正统思想,还是要给以一定的注意。
清人俞樾《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曾列出花神系谱,认为桃花花神,男的是刘晨、阮肇,女的是息夫人。俞樾列出的男女桃花之神,表达的情绪也存在着不同。刘晨、阮肇之为桃花男神,自然是因为天台遇仙的传说,而息夫人则系因其不共楚王言的故事,王维诗《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我写过一首七律,还写过一首《【越调】小桃红》,都是写桃花的,更写过一首《阮郎归》,是咏桃的,一并抄在下面,为了辅助大家认识这一物候,也乘机表现一下本人平时对时令更迭与节候代序的关心:
《七律·桃花》:
香风一旦启人扃,
便有奇花作画屏。
得露欲流欺李润,
含苞半放若兰婷。
高枝向日从来好,
曲干扶葩自在娉。
好种未知何处得,
诗言如月复如星。
《【越调】小桃红·桃花》:
池塘春水渐融融,
蝶入庄周梦。
秾丽由他枝头弄。
若儿童,
欢心指点倾心送。
开应香艳,
落休轻薄,
一样晚云中。”
《阮郎归·咏桃》:
渔人当日看舒霞,
夭夭三月花。
浓妆淡抹记些些。
个中风语佳。
缃核美,
紫文斜,
邻家翘首夸。
千年仙种满枝丫,
馨香到海涯。
我是典型北方苦寒之地的农家子弟。对于物候与花信,有时不自禁表露出喜爱之情,且偶尔形诸歌咏,正见物稀为贵,少见多奇,对这些花卉草木珍视喜爱之情,唯望读者莫笑唐突,则我心稍安。
惊蛰花信二候是棣棠。
棣棠系蔷薇科植物,有棣棠及重瓣棣棠,在我国南北各地可普遍栽培。棣棠和棠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
先说棠棣,因为《诗经》中就有“棠棣”,亦作“常棣”、“唐棣”,据前人考究,这棠棣就是郁李。郁李别名爵梅、秧李、侧李等,是蔷薇科樱属落叶灌木。花期5月,果期7~8月。
再说棣棠,棣棠是蔷薇科、棣棠花属落叶灌木,别名地棠、黄度梅、山吹、麻叶棣棠等。花期4~6月,果期6~8月。
据花木君在网上说,棠棣和棣棠区别很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种属不同,棠棣和棣棠都属于蔷薇科,但是棠棣属于樱属,棣棠属于棣棠花属,二者不是同一属植物。
二是枝条颜色不同,棠棣枝条灰褐色,嫩枝绿色或者绿褐色。棣棠枝条则是终年绿色。
三是花色不同,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棠棣花色粉红色或白色,棣棠花色黄色,很容易分辨。
四是果实颜色不同,棠棣果实深红色,棣棠果实褐色。
棠棣和棣棠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蔷薇科灌木,都是园林绿化的优质素材,而且二者分蘖力强,耐修剪,因此也均是盆景制作的优良树种,二者的盆景制作效果亦各有千秋。
大儒陈继儒先生所编《致富奇书》花部也说到棣棠,他说:“棣棠,丛生,三月开花如小菊,色深黄,遇风雨则凋。以发条时分栽,或春分砟嫩枝,扦于地则活”,对我们培育种植有启发。
惊蛰花信三候是蔷薇。
蔷薇在我们这里也还算常见。蔷薇大多有刺,有时可能给人带来一点儿观赏上的不便,令人产生顾虑,甚且敬而远之。不过。有时我们倒是希望世上的花儿都有些刺儿,或者说都有一些凛然不可犯之气格,这样,有色有香有味也有性格,不落俗套,卓然有容,端严有正气,有本质,有气节,方可称为上品。就如同有的花要凌寒才含苞开放,有的花要专开在山崖石隙,有的宁可抱香枝头,也不零落东风,有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的化做春泥更护花,有的则只开于人迹罕至处,遥知非雪,只送暗香,甚且不送暗香。
蔷薇有刺,所以有味道,有境界,招人们赞赏喜爱。我写过一首《蔷薇花》小诗,七言四句,就是这种心情:
红云乍放正春时,
袅袅当风细叶披。
丽质天成休媚世,
且添小刺护花枝。
花有丽质,为人间添春色,增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何等好呀。但我真的希望天生丽质,莫生媚世之态,且有小刺,将护花枝,花品人格,相得相契,最为上上。
?陈继儒在《致富新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蔷薇的情况:“蔷薇。藤生,青茎多刺,立春时折当年技条,插肥地即活。《浣花杂志》云:压枝为上,扦技次之。潮泥易发,黄泥次之。如生虫,以倾银炉灰撒之。红花则有金沙、宝相、刺红、紫玫瑰、五色蔷薇等;又有金樱子、佛见笑等,皆蔷薇类也。又有黄者,格韵尤高。”此种细致文字,源于细致而精到的观察与生活,令人神往。
我的《锦堂春慢·惊蛰》词,上片后几句里用了一个“羡”字:“羡桃花放后,棣棠开时,蔷薇将妍”,是对我们这里春晚,花信也晚的一种感慨。下片开头几句写的则正是我们此地物候:“九边榆杨坦荡,任方含蕊嫩,晚照枝弯。昨夜天龙舞罢,鳞介犹寒。”我们这里,有时还下着雪呢,但并不妨碍我们对节气的期待安排与歌颂。不过,在天气相对温暖的地方,在阳坡或背风苑囿里,内蒙古此时已经有连翘、野杏、垂丝海棠、含笑等花儿含苞欲放了。榆树、垂柳也开始吐它们的“虫毛毛”了。
明代程羽文《百花历》说:“二月:桃夭,玉兰解,紫荆繁,杏花饰其靥,梨花溶,李能白。”俞樾的花神系谱,列二月司花男神是兰花--屈平,司花女神是杏花--阮文姬。录于此,以供有心人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