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辛丑五一铜钱行

发布时间:2021-06-30     来源:

放大

缩小

  每当我路过低垭梁透过车窗望见对面的那座逶迤绵延的大山坡里的村庄,就一直念叨着某月某日要亲历去一次,一个人的旅程,或两个人的旅程,一个人就是我本人,另一个人就是车师傅。带上久违的情愫,沿着密林深处的水泥路而行,去那个村庄看看,可以到不同的农户家坐坐,聊聊,去说该说的话,去见该见的人,坐上一辆黄色的、黑色的、或白色的小车一直走到村落尽头,那样,所谓的旅程见闻就住进了心里。

  辛丑牛年的五一小长假铜钱行的日程确定后,就着手简单的行程准备。这次行程是蓄谋已久而择时决定的。主要是去铜钱镇曾经住过的村子走走看看,会会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同志,走走新硬化的水泥道路,看看整个村落的变化。我这个人历来就是说到就要做到,既然决定了的事就要做了,心里才会踏实自在些,不留遗憾。早上9.30半在家里吃了母亲做的手擀面条后,天空稍微变明朗了。随即通过微信联系了杨师傅是否在县城。他回信说要去望关一趟过来了再去。过了一大阵子,他回复微信说望关不去了,让我进城可以现在出发。向母亲打过招呼后,提包过河在小康路上等车。刚走在石拱桥上瞅见一辆黄色出租车下来已停靠在村口桥头垃圾箱的下边路段,有一个年轻人也在挡车。上车后才看清楚是村庄邻居。我们在西街的山水新城靠下边下车等候,赵芸去办理自己的事情。我经联系师傅后等了约十几分钟时间,车从上边开下来停在路边上车。我将这次出行计划告诉了杨师傅,计划是沿康阳路而行在白杨镇的枫香岭(现在改为桂花庄)经过水路面桥至刘家梁吴家湾,过海螺坝和麻园村,到此村可以去秧田坝会会村支部书记朱彦礼和马彦龙,再沿出沟的山路过亮垭子然后去对折自然小组,走走新硬化的通社路,会会苏永第、冯玉忠、强庭武等人员,而后再去铜钱街道,再看时间的宽裕,如果时间宽裕的话,可以去张朋玉河、八仙位酒坊坪,再从酒坊坪过秧田河沿郝坪新硬化的通村公路走到低三公路返回康县县城。

  11.30到达白杨镇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桂花山庄(原枫香岭村)。但见公路上车水马龙,游客挺多,执勤人员在认真疏导着过往车辆和在参观游览桂花山庄的车辆停靠位置。因桂花山庄也去了很多次了,就没有停车去沟里走走而直接绕过而去。来到刘家梁吴家湾村民小组,在一个民俗文化广场停靠逗留一会儿,见到了曾在网络里相识的古民俗文化墙。下车走过去拍照看看,这个墙很有创意和独特,是用黑砖砌成的,整个墙面根据农机具的大小设置规划一个不同形状的框,框里面放置昔日农村常用的农业生产、生活的器具,浏览起来格外醒目。唯一留有点缺陷就是缺少文字介绍和说明。不过在这位置有点偏僻的村落,规划设置这样的民俗文化墙还是挺不错的。同行的袁老师说,如果这个有创意的民俗文化墙,设置在任何一个交通方便、人流聚集、名声四起的村落,浏览和参观的人一定还是很多的。我也想是啊!位置有点偏。如果我不是在白杨镇政府的微信公众号和康县发布微信公众号这两个平台上发现和看到过这个村里的建有这么个民俗文化墙的话,也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广场边一座两层楼房里走出一个老人,与我们搭衔了起来,悉知他姓范,个子不是很高,是从村庄背面半山上搬迁下来的,本是四川岳西县人,来康县白杨镇刘家梁生活居住四十多年了。在聊天中不时透露出他对当前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赞叹和对该村村社干部工作不力的埋怨,对刘家梁村的各项建设滞后表示不满,怨声载道。村子新房坐落在青山绿树之中,这里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因以前几个熟悉的村民经打问都不在家,就没有去登门拜访。

  告辞老范后,我们又驱车前行直奔麻园村。在麻园村一个小地名---干崖子,路面稍微宽点的地方车停靠下来。我先走到前面视野宽阔的地方,爬上公路稍微高点的一颗柏树下拍摄低垭梁的风景照片,又到一户人家门前再拍樱桃成熟的照片。下山走过石拱桥来到麻园村的灾后安置点车停下来,我去靠路边的一个经销店里,见到了认识且熟悉的赵国平。走进房子他热情的给我们倒水泡茶,显得特别客气。叙聊了些情况,这些年他因身体受伤而致使腿子有点拐,走路也不方便。08年地震发生后,在家庭儿女的帮助下就利用靠近公路边的位置,易地搬迁重建两层楼房,一间稍大的房子做门面,经营农村日常生活用品和收购一些土特产销售。就要起身告别赵国平离开时,我要拜访的人马彦龙回来了,是从后面沟里(白杨镇元曲河)骑摩托车回来的,是大清早出发去后山沟里打蕨菜和竹笋。但见摩托车后座上架有一根两叉子的野核桃棒和一个长期上山用的布袋子。上前搭讪后他要绕道去骑摩托车回家,因为他的新家在公路背后的易地搬迁点的第一排房的东边位置。但没有直达的路,有一个高台子人能上去,摩托车无法上。顺着小径弯路去他家里坐坐,很随意转了房间。我们在客厅坐下来谝闲,他寻找杯子到了茶水,不料一个杯子有点小孔,茶水直接漏淌了出来,不慎将孩子(孙子)放在茶几上桑叶弄湿,桑叶上有孩子喂养的小蚕儿。坐后不大一会儿一个长得单且清瘦的男孩,走进了房间一看茶几上的桑叶有水,顿时就发脾气冒火,也不管有客人啥的。孩子他爷爷老马一说,孩子脾气火气更大了,拿起桑叶气喷喷地走出了客厅。喝了茶水,谝了些情况。据说,从春暖花开时节,咱们这沟里山上山野菜上市后,每天在这沟里都有七八十辆摩托车进出沟打山货,也有各种小车进出沟拉人打山货。他们有铜钱白杨坪、天池、亮垭、环路、郝坪、白杨镇棕沟里(竹园)、刘家梁、元曲河等村的人。马彦龙的名字叫李顺安,他是给马家人做了上门女婿的。打开手机一看时间已过十一点多,起身告辞又去亮垭村的对折社。没想到车行至苏家再转两个弯弯就到了庄窠,但见路上倒有黄石土,路面显得异常狭窄,因我们的车底盘低害怕刮车,就挡住了我们去对折自然村的路。随即给村支书冯玉忠打了电话,才得知路上堆积的黄土石块是垫边沟用的,他在低垭梁被镇政府抽取参加“五一假期”旅游值班了,下午五点结束才回来。路边停放有辆摩托车和五六把锄头、草锄、铁锨等劳动工具。时直到中午了,干活的人都已回家吃饭去了。不大一会儿一个哥子矮且胖的女人吃完午饭从山林那边走过来了,经打问知道整修垫边沟的人都是对折村上的村民。打个招呼后车掉头返回走向铜钱街道。心里埋怨的说:哎!只有下回提前联系好后路通了再去走走吧!再见见一些村民吧。

  车穿过铜钱街道来到双河桥与八仙位村的岔路口,车停下来,袁老师去门市部买烟了,早在麻园村赵国平门店里袁老师就烟瘾发了,因老赵办不下来烟草证,没有出售过烟。袁老师一直抗烟瘾到铜钱街道上。我步行走了一大截,拍了几张铜钱街道的照片,还有两颗大麻柳树。这两颗麻柳树可以说是这个地方唯一的河边风景了,粗壮高大,枝叶茂盛,生命力极强,它们见证着这个地方的沧桑岁月和发展历程。曾记得二十年前在这个地方的河滩上生长着许多的麻柳树,它们既是一道风景,也是河堤和街道的保护神。而今这个长长的街道河边只剩下仅有的两颗麻柳树了。这两颗麻柳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俩就站在这片开阔的河滩岸边上,年复一年地陪伴着身边这片土地,守望着这条亘古以来就环绕着这片土地的河湾,凝视着这座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村落,护佑着这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勤劳勇敢的铜钱儿女。我边走边想边拍照着,这里的一切似乎很陌生,一切似乎也很熟悉。抬头望望日夜流淌的秧田河,河水显得小了,河床的沙滩逐渐宽了。秧田河于铜钱街道下面两江水汇入燕子河,再一路奔腾欢歌笑语汇入嘉陵江。逆秧田河西上可走三河、秧田、店子、岸门口。河水于母家河成涓涓细流,宛然一泓清泉跌跃山谷,曲折蜿蜒隐入山坳,一路接纳了众多的溪流。冬天,在山势高多风的断头山上落有积雪,山下但见涧岬清冰,山色更见枯寒荒凉了……车上来了坐上又继续在弯曲的山路上行驶,在张朋沟玉家河没停直奔八仙位白家崖。这条路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因为在铜钱镇呆了10年,120个月,3650天,不知与这里的群众和同仁们徒步走了多少个往返已记不清了。以前是一条仅放一只脚的小径,在山林和石崖上跳来跳去的,极为险陡。村民们空手或拿轻的行程往返还能勉强行走,如身背沉重的粮食或实物就无法行走,这样的苦头吃尽了祖祖辈辈。如今,一条也不算宽、仅供一辆小车或大车走过的通村水泥路修建成了,常年生活在这山野的村民们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梦幻中盼来了出行方便的福音。师傅开车既稳又快的,不觉一会儿来到了久违的八仙位村第一个自然村落---白家崖。车在村中间的路边一座平房前停下,在车窗里一眼就认出了房间里的老人,她就是杨志康的母亲,记得她是秧田母家河黄莲树上人。一下车打问老人此房就是杨志康修建的新房。老人见家里来了客人,随即联系了杨志康,在旧房里他接到信息后马上上来。在路边握手相见,他很清瘦的,也很单薄的。进屋先喝茶水、再品大罐啤酒,因夫人去邻村张朋沟山梁上打山货了,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俩人在,还有一个六个月的孙子。坐了不久乘机随意在房间走了走,站在一间房子里,推窗而望,对面低垭梁全貌一览无余,随即拍摄照片上传朋友圈共享。他共有三个男孩子,有两个成家,老大成家,在本县岸门口镇做了上门女婿。还有一个没成家。随即聊聊十来年家庭和村庄的变化,也谈了几年来村上的工作和一些情况。时值两点多在农村也算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早在中午十二点多在麻园马彦龙家里,老马再三说让他老婆给我们做饭,但被我推辞了。他联系他夫人没联系上,就让老人给我们做便饭,老人给我们做了豆花子点清饭,正适合我的口味,抬起来猛猛的吃了一大碗,老杨又盛情的拿出金辉柔和酒来,推让再三也强不过他,就开始饮起来。让同行的两位给我们俩拍了久别重逢的气氛场面照片。

  在聊天中,杨志康的母亲回忆说:她听老家里老年人说,秧田河道二百里,两岸山势陡峭,土地稀少。七十年代,河道的秧田、铜钱两个乡镇村落的好女多嫁阳坝、城关、岸门口等地,不仅为脱离贫苦,也为青黄不接时,能得到亲戚一点粮食的接济。世传秧田河水色好。水色不仅指水的清洌甘甜,也含有妇女的容色和才干。八零年,土地到户,河岸两边庄户人家,因交通便利率先活跃起来。有头脑灵活的村民成为小生意经历的人,卖出贩入,频繁往来县城、阳坝、铜钱街道。秧田河道人,在如水日子里,除耕种那些瘠薄的土地外,也依靠一条公路,长年奔波门外,以本小利微的小生意养家生活。在那合作社、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的政策约束他们于穷山恶水中受穷。如今,似久旱遇雨、枯木逢春,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围火盆而坐,煨茶、烤馍、抽烟,道契阔,述往事,话家常。或高喉亮嗓,或曼声细语,说不尽人世沧桑风雨,酸甜苦辣。与人相交,贵在交心,这是人际的高境界。我与杨志康及村民们昔日可谓萍水相逢,萍漂水流,一切都因工作而相识,在那长达十余年的工作生活相处中,却有无穷的自然、和谐、美妙的关系。

  走出房间,抬头仰望作为全县百里竹海旅游风情线景点之一的低垭云海景观和魁星楼。多年来,几经历届党委、政府的精心打造,迎来了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县内外参观、考察、旅游者,他(她)们对铜钱优美的山川、壮观的云海、沧桑的古迹、美丽的传说、写意的民居、清新的环境羡慕不已。这使得昔日曾有人戏称“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铜钱乡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闻名遐迩,文化气息飘散陇原大地。巍巍低垭山,因山高谷底,与山脚下秧田河流沟谷相互映。在雨过天晴的早上,会形成云海奇观,虽然不及黄山云海的波澜壮阔,但薄薄的云雾缠绕着山腰,有着江南烟雨般的柔和温婉,如同人间仙境,如梦如幻。矗立在该乡环路村低垭山梁上新建的魁星楼,在当地郝坪村、环路村两村人的口口相传中,悉知当地在久远的年代有一马氏家族,富甲一方而耕读传家,族人中曾高中武状元一名,该家族为纪念这一荣耀,特修建魁星楼一座,百年之后该楼毁于兵祸或毁于天灾无从考证,但从其废墟上出土的石匾、石雕、基石等可见当时楼宇的宏伟与风光。相传,魁星为执撑读书人命运以及文坛盛衰的神明,“仰观魁星而得高科,梦魁星之降而夺锦标”,世人多相信魁星可带来好运,能使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故周围民众纷纷前来虔诚膜拜。精巧结构,那镂花的小窗上细腻入微的图案花纹,无不昭示着这里曾是一片文明而历史深厚的土地。方圆的每家每户,都是砖砌的围墙、石铺的庭院,砖头与石头之间衔接自然,和谐一体。它们形状多样,多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全都能够因地制宜,各有妙用,并在花草和树木的点缀与装扮中显得生机而富有诗意。铜钱乡依山、沟谷而居式的聚集区展现出康南山区特有的传统居民居住格局,以山秀水美的山川河谷、碧绿的乡村茶园风光和铜钱古民居、古树名木、碑照文化为特色,以低垭云海形成的云景景观为灵魂,曾被文化界人士誉为“一幅山水相依、山青水绿,人居和谐、悠然自在、生活富足,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

  顺河水南下,经铜钱街道,过龙神沟,出托河花岩沟,两岸山峰显见峻丽,河水也清秀丰美起来。至阳坝叶子坝、龙神沟,河谷开阔,出现了川坝田园风光。宽阔河川里,河水浩浩汤汤,宛若一个黄瘦单薄的小女孩儿,出脱成了丰腴柔美的少妇。河水在这里,发电转磨,溉田池鱼,利民泽物,创造了一方文明的历史。铜钱镇就在河水初见波浪的西岸,背依仰天窝,俯瞰河流。明正德五年在铜钱坝村开山采铜铸造铜钱。历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经过逐年的精心打造,竹海生态风情线、低垭云海、响水泉等自然景观应运而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自然人文景观更具观赏价值。铜钱集市的兴衰易替,如同岁月的长河,缓缓而来,永远叙述着这个山乡镇子的前世今生。

  结束与杨志康的倾心交谈后起身又前行,继续穿行在密林深处的水泥路去酒坊坪。车转几拐来到杨明贵家门前,我示意师傅停下车,我去看看再拜访他。车在原来的一座尺子拐土瓦房前停下,顺着石阶爬上去。土瓦房经过维修洁白如新,屋檐换新。老土房门紧闭着,看起来似乎没有人。走过楼檐坎的院落,来到新建两层楼房拍了老房子和新楼房的照片。忽转身看见新楼房后面有人在做着啥?断定这个人就是要拜访的这家主人---杨明贵。随即喊出了一声,他转个来起身似乎受惊。客套寒暄后走进房间客厅坐坐。看起来整个人也清瘦多了,经叙聊得知家里只有他和老母亲两人,孩子们都在县城做事创业,妻子外出务工。他要在家照看老母亲,老人身体欠佳,听说前些日子去县城做手术回来后在家疗养,回复还可以能走动了。他目前还兼任村监督主任,是村上的得力干将。时间也快啊!已到下午四点多了,因为师傅们还带着孩子,就起身告辞杨明贵。刚要踏出客厅门时,听到了一位老人的声音传过来,走出客厅楼檐坎一看,是他母亲这才见到了老人,如同昔日一样格外客气热情,实心挽留让我们在歇歇,给我们烧点开水--滚烫水,也就是自家烤制的土酒。临行时老杨和老人显得异常不快,因为我们要走!因为我们来的突然!啥都没吃没喝的?感觉这么长时间,这么大老远来了就这么空坐一下有点过意不去!经过再三解释才让我们离开。师傅说,我们还得原路返回啊!前面一段路有沙石垫的,车子底盘低不好过。就这样原计划又破灭了,继续沿路返回。一路上再也没停车耽搁直奔县城。

  说实话,2010年的5月份离开铜钱,已有十年未走这条河道。前些日子去阳坝,顺康阳公路,翻越低垭梁,跨燕子河和秧田河,再顺秧田河南下。沿河山水苍茫,沿路楼房矗立,映入眼帘的是全新模样。看见河畔山湾里熟知的村庄田舍,那些饱经风霜的熟悉面容,不禁一一浮现眼前。曾记得有一次我在铜钱下乡,也正得饱览秧田河景色。晚饭毕已傍晚,夕阳沉入群山,余辉照红了晚云。八仙位、郝坪村舍炊烟散漫树杪如淡雾。秧田河象一条银亮的缎带,从群山深处飘来,又向远山中逝去。河水清澈,卵石纹络分明,小鱼倏忽。远山青苍幽黯,一派美景。近岸皆高低连坼的田垄,麦苗直立如针,远望有鲜嫩的绿意。牧归的牛羊下山了,放牛人赶牛羊过河,和河边淘洗的妇女们戏谑招呼。山乡是大自然的世界,暮色深沉,夜灯初上,就更见幽谧、宁静了。出门买卖的人,这时也该归店歇宿了吧!那一次还和与同仁游览了铜钱镇不远高山村庄王湾。有朋友尝述村里这些年变迁情景,曾感慨而神往。不意竟得瞻瞩新建的戏场楼台,一时遐思频生。

  相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相近,意气相投,长时不见,乍见面,惊喜亲热。他们都辛劳终身,至老奔波不息。虽言求利,也有乐在其中。他们尝言:“自幼跑惯了,不跑,囚在家里心慌。眼看这辈子没指望了,临老遇上了好社会。好好跑几年,再老,想跑也跑不动了。”芸芸众生,草民百姓,一罐儿茶,一锅儿烟,有时候,可以品咂出无穷的惬意和满足。凡事有生即有灭,能使生无愧于人,去有佳声,又复何求?沿着秧田河水,寻访父老前辈,在村舍路边、火盆灯前,一定还能听到生活在这山林中的父老乡亲对党和政府的颂扬之声。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