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驶向大海的文学之舟

发布时间:2022-03-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放大

缩小

  “以后别叫它‘这条船’,它有名儿,叫桦皮船,是我用桦树皮做的。它在呼玛河上跑得飞快,能追鹿;上了岸,我就背着它走。它就是我的脚,我离不开它。现在,它却成了一个摆设……”老头儿指着他的船滔滔不绝,说到最后却没了兴致。桦皮船斜靠在客厅角落,像一根雪白的桦树杆。小孩儿真没想到,它竟然是老头儿亲手做的。

  ——摘自《桦皮船》 

  广袤而辽阔的东北大地,一直是薛涛作品中“文学故乡”主题的创作宝库,奠定了薛涛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意蕴。不论是长篇小说《满山打鬼子》《砂粒与星尘》,还是图画书《河对岸》《脚印》,抑或是散文新作《小山羊走过田野》《山林史诗》,儿童文学的战争主题、自然主题、动物主题、成长主题、生命主题,都被薛涛巧妙地熔铸于文学的故乡母题中,他的笔触总是深入土地,深入岁月和故乡的腹地,从而抵达一种别样的深邃。也许因为同为东北人,每每阅读薛涛的作品,我总能够感同身受,热泪盈眶。近日,薛涛的长篇小说新作《桦皮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再次触动我的心弦。这部小说以朴素而真挚的笔调凸显了中国故事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时更传达了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举重若轻、宏阔超然的美学格调。

  《桦皮船》的故事坐标,这次被薛涛定位在了黑龙江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与我的家乡依兰县珠山村同属一片故土。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东北大地上,十八站和珠山这样的小村镇里永远藏着无数动人心魄的中国故事和取之不尽的鲜活细节。薛涛以持续多年的激情行走山林、探访乡间,深入生活的触角既广又深。从2018年到2020年间,薛涛多次前往黑龙江省的逊克县、塔河县等多个鄂伦春民族乡进行“田野调查”,积累创作素材。3年间的数次采风经历,为薛涛创作《桦皮船》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山林经济,风雨兼程近70年,鄂伦春人早已融入了现代人的新生活。因此,薛涛并非采用少数民族文学的常规写法创作《桦皮船》,而是把对鄂伦春民族精神的礼赞放到地域融合、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抒写,以俏皮的对话、机巧的情节塑造了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热爱山林生活、性格执拗的鄂伦春老猎人托布,在城市中长大、渴望干一番大事的新一代鄂伦春少年乌日,以及年轻上进的森林警察、讲义气的农大学生、热情好客的铁匠卢、不拘小节的豆腐匠……这些令我倍感亲切的东北老乡,都被薛涛写得真实可靠且生龙活虎,通过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融合,有力地诠释了勇敢、自信、友善、率真、豁达、包容等中华民族共通的精神特性。

  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饱含人生智慧的哲思性表达,又体现了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字里行间充满了作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悲悯情怀,同时体现了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生命哲学。在《桦皮船》的书写中,动植物又被赋予了“古然”“雅耶”“尼查”“查勒巴毛”等鄂伦春语词汇,语言的陌生化营造了新鲜的审美意境,一部富有人文色彩的大兴安岭自然百科全书赫然呈现。

  《桦皮船》的故事发端于现代化城市沈阳,最终回到边疆小镇大兴安岭腹地十八站,但这并不是结束。因为祖孙俩一路珍爱的桦皮船回到了呼玛河里,“呼玛河才是桦皮船的家”,接着,“河水流进黑龙江,又随着江水流进鄂霍次克海去了”。桦皮船“在白桦林诞生的时刻,就想去看大海,今天如愿以偿,向着大海出发了”。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特别是当代中国人的故事。我相信,《桦皮船》作为薛涛驾驭的饱含人类共通情感的“文学之舟”,也会如他的众多作品一样,被更多国家的读者所知晓,驶向更加广阔的文学疆域。

作者:张明舟     责任编辑:刘晓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