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民勤游记

发布时间:2022-09-04     来源:

放大

缩小

  第一次知道民勤,是读沈炜道的《写在沙漠上的民勤史诗----读焦熙生长篇小说《决战黄沙》有感》评论文章,但那只是记了个名字而已。第一次见识民勤真面目,并不是去了民勤,而是在搜狐视频上看了一个长45分钟的影片《民勤故事》,我看影片只是看热闹,看新奇,但对民勤美丽的风景却入目难忘,十分向往。再后来又在网上阅读了武威女作家作品展——李英《红崖山水库的坚守》,知道了民勤县境内还建有一座红崖山水库,它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它是沙漠绿洲民勤县唯一的水利调蓄工程,浇灌着全县六十多万亩耕地,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是沙乡三十万人民的命脉。民勤,一颗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楔子,一片长河落日处郁郁葱葱的绿洲,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三年前,我曾亲临踏访民勤。踏上民勤,即恋上民勤,也不全是因人,而是恋上了那时而在山、时而在谷、时而为湖、时而田园、时而郁郁葱葱、时而蓝天白云、时而氤氲弥漫、时而极目沙漠,变幻莫测的美景。对于民勤,我想过无数种去的方式,可能是自驾游,可能也是大巴车,又或者是绿皮火车;艳阳下在沙漠中撒野,也许是酷暑里与祁连山脉相遇。没想到是在三年前的庚鼠八月的仲秋,源于给儿子提亲的机会与它碰了个正面。在出发前,我本以为民勤的秋天是阴冷而灰色的。待我到了民勤,我才知道八月的民勤是纯净的蓝和绿。在人们的印象中,河西地区全是茫茫的戈壁和沙漠,其实民勤的秋天风景如画。那里缺少青山绿水,但不缺勤劳勇敢的人民和丰硕的瓜果蔬菜,遍地的牛羊和农作物。

  当黑色小车从康县这座绿水青山包围的县城一路向西北经天水、定西、兰州,跨越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当窗外的颜色从绿变黄,当下车被阴凉的秋风把所有的浮躁都吹到九霄云外时,我知道我终于横穿三分之一的甘肃,从最南端的陇南来到了中部的河西走廊——这片甘肃最广袤的土地。一到武威,就马不停蹄地赶向“民勤”,甘肃中部一座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毫不起眼的小县城。但是当我见识到它的时候,需要用“惊艳”来形容这座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静谧、有万种风情的小城市。汽车大约在公路上行驶了十个小时,这段时间我见到了上学时在高中地理课本里所描绘的黄土高原、祁连山、乌鞘岭、胡杨林、黄土塬、沙尘暴、荒漠,见到了每天早晚只能在甘肃新闻节目里看到植树人种下的梭梭树、沙枣林、红柳林、沙棘、草地。这一路,对于来自陇南的我来说,简直是惊喜连连。

  初到民勤,我已被这里的羊肉所折服,此刻再远的路途都是值得的。我从未曾想过羊肉是没有膻味的!但是在这里,清水煮出来的手抓羊肉竟然如此的鲜甜,肉质Q弹,伴着生蒜在口腔里发生着神奇的化学反应。和着香料和辣椒炒的黄焖羊肉,肉质肥瘦相间,爽辣恰到好处。还有烤全羊,在剥开看似黑焦的外皮之后肉质鲜嫩酥香,肉油渗透到一同入锅的土豆和红薯里,叫人赞不绝口!不仅是羊肉,这里的面食对一个每天吃米饭的陇南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油泼辣子伴着手工碱面,仿佛置身在今麦郎弹面的广告中。祖传卤水做出来的卤肉在芥末和蒜苗的衬托下香气扑鼻。这里的面食,每一道都让人惊艳。

  更值得说到的是,民勤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我们从未料想到的!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沙漠与“碧海”共存。上午在腾格里沙漠里体验一望无际的月牙沙丘与刺激的沙漠越野,下午你就能在红崖山水库边感受芦苇的摇曳和白天鹅的悠闲。而这,仅仅只相差一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神奇的景观,在西北,在全国,都是难得一见的!

  民勤带给我们的惊喜还在继续,我本以为这里都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和低矮的平房。但我却看见了一个了不起的庄园——瑞安堡。这个民国时期的建筑,在西北这片土地上显得是如此的恢宏与精致。木质的楼阁与飞檐都经过精细的雕琢,黄土垒砌的高墙显示着它的威严与高贵。爬上整座庄园的最高点,望着夕阳西下,静静地感受这里曾经的辉煌,让你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心生感叹。民勤境内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具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蜜瓜、茴香、果蔬及肉羊等农畜产品质优量大。煤、芒硝、石墨等矿藏资源极具开发潜力,属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区。以农为主,兼畜牧。特产有黄河蜜瓜、白兰瓜、郁金香、黑瓜子、茴香等。其中,黑瓜子远销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欧洲国家,享誉全世界。传统名吃有青椒炒肉、土豆丝、拉面、凉皮。民勤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麦为主,年总产量一点五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现已建成一批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注册“民清源”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一批“三品一标”和“甘味”农产品,赢得“中国肉羊之乡”“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四块金字招牌。

  一提到沙漠,大家可能会想到苍凉、荒芜、孤独,夕阳西下,一望无际的沙漠里,缓慢行进的驼队留下一串印记,与悠扬的驼铃声渐行渐远……但如果你来到沙乡民勤小城,可能会真正理解沙漠的美丽,你会体会到大漠的雄浑浩瀚与壮美,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沙漠,可以与你对话。以前我总想象着沙漠应该是什么样?是一望无际的茫茫黄沙,还是烈日当空的无尽荒漠?来到民勤后我才发现,原来沙漠不只有沙子,还有郁郁葱葱的植被,与我想象中的沙漠截然不同。在民勤近一周的游玩经历,改变了我对沙漠固有的印象。

  民勤,一个即使需要跋山涉水,即使会风尘仆仆也让还想再来的地方!民勤四天三晚的行程在一碗兰州的牛肉拉面收尾。而在我们离开民勤县境的时候,看到在通往民勤的公路旁竖着一块牌子:“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它见证了民勤人的执着和奋斗,今后还将一路见证下去。

  在回陇南的车上,我仔细辨别着秦岭、祁连山、黄土高原、黄河。看着窗外的山河,久久不能回过神来。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民勤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异的地形风貌,大漠、河流、湿地、戈壁交相辉映。

  在民勤逗留的期间,曾联系见到了中国甘肃网通讯员、民勤县融媒体中心马爱彬主任记者,在与其叙聊中听到民勤县农民“靠沙卖沙”奔富路的故事。听说民勤县薛百镇长城村的刘文昌夫妇在网上卖沙“火力十足”,觉得这个故事很新鲜、很新奇,试想去一探究竟。在当地群众眼里,沙子是最不稀缺的东西,卖沙自然也成为人们眼中的“稀奇事”。平日里最常见、最不起眼的沙子为何会变得如此“娇贵”?心中带着这些疑惑,征得马主任的同意后,他答应随我们四人欣然前往薛百镇长城村的刘文昌的家追寻靠沙卖沙致富的故事。来到刘文昌的家中,只见他和妻子黄永梅正在用不同网眼的小筛子筛沙。筛好后沙子被装进包装袋称斤封口,旁边还码放了好多快递用的小纸箱。沙子之所以能享受这样优越的“待遇”,是因为刘文昌夫妇把它与网络牵上了线。刘文昌家曾因供三个孩子上学,花费颇大,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被确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参加工作,眼看父母年事已高,但依旧靠种地、打工为生,女儿感到非常心疼,总想着为他们找个轻松的活儿,减轻父母的负担。女儿孝敬父母的“小宇宙”一旦爆发必将不同凡响,经过苦思冥想、遍寻网络,最终她将目标锁定在了民勤最常见的沙子上。我家姑娘上大学的时候是学电商专业的,毕业之后她就想着让我们在家里能轻松地赚上点钱。她在网上看到好多人家养宠物、养花卉对沙子的需求量比较大,而我们这里田间地头、庄前屋后到处都是沙子,而且沙子也比较干净,深受网络消费者的喜欢,所以就产生了让我们卖沙的念头。女儿在淘宝网店中销售的沙子都是经过分类筛选,有好几个品类,且均有不同的用途。普通的沙子经过“精挑细选”,成为网络上的“抢手货”。淘宝卖沙的同时,黄永梅还附带着销售起本地的优质农特产品。在做沙子的同时,顺便给顾客也送点我们家乡的特产红枣,客户吃了之后都特别喜欢。现在,我们的红枣、瓜子、板栗南瓜等农产品卖得都比较好,一个月的纯收入有四千左右吧!黄永梅喜不自禁。

  刘文昌夫妇还打算在拼多多、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注册网店,销售沙子和村里的农特产品。村上还帮助他们申请了三至五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她持续做好电商销售,引领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增收致富路。

  甘肃省民勤县,三面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曾记得,时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李怒云在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专题片《飘逝的柳林》中,对全国观众说出了这样的话:“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甘肃的民勤、中国的民勤,它对世界大气环境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专家曾指出,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阻隔着两大沙漠的合拢,是西北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国家黑风暴课题联合研究协作组也曾对近4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黑风暴作过统计,发现我国有3个黑风暴多发区。第一个在甘肃河西走廊及宁夏黄灌区一带,中心在甘肃民勤附近,新中国成立后后曾出现过15次;另两个在南疆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与吐鲁番盆地,各出现过10次黑风暴。民勤,中国黑风暴的第一号多发区!河西走廊绿洲连绵,为甘肃全省每年提供近三分之二的商品粮。但河西走廊的绿洲远不是稳固的,它的北侧有1600公里长的风沙线,800个风沙口。风沙随时都有可能埋葬这儿最后的绿洲和农田。民勤的存亡直接关系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民勤不固,四周皆危。固然,要把民勤的生态治理作为国家工程,统筹规划,抓紧落实。拯救民勤,保卫家园,是沙乡民勤30万人民的愿望。防沙治沙、在沙漠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的阳光农业绿洲,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凝聚了几代人的梦想。民勤人民有决心、信心、勇气和韧劲,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自1950年春天开始,民勤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拉开了长达70年抗击风沙的帷幕。走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因害设防”、八九十年代的“工程治理”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综合治理”之路,步入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阶段。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民勤县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逐步构建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世界样板”。民勤县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等 11个部委列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生态范例奖”,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授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

  春去秋来,民勤几代人把防沙林治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种下一棵棵梭梭树、一株株红柳、一亩亩蜜瓜……硬是在苍茫的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民勤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防风、治沙、种树,从风口里一寸寸地将土地夺回来。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民勤已然变成了一处绿意盎然的希望之地: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二百零九点三六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二百九十三万亩;封育成林七十八万亩;累计完成义务压沙二是二点零八万亩;在四百零八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三百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近一千万亩。无数干部群众、科学家以崇高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

  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一位被誉为“治沙愚公”的赵多平成为治沙的典范人物。他做过最多的事就是在漫漫沙海中挥铁锹、抱草垛、插梭梭,为每一个蜜瓜浇上救命水。多年与沙的斗争,也让他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沙中淘金”。三十五年来,赵多平通过种蜜瓜,把二万八千亩的黄沙变成了绿洲,不仅治了沙,更治了“穷”。说起民勤的蜜瓜特点,赵多平脱口而出:“甜,就是特别甜!”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内陆沙漠型气候和沙性土壤条件,使得民勤出产的蜜瓜绵厚沙软、汁液甜香,连瓜皮都是甜丝丝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吃一个民勤蜜瓜,可以收获一份鲜美和甜蜜,但对于赵多平和当地其他瓜农而言,每卖出去一个蜜瓜,就多一份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能用来改善自己的家园。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于是,在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内陆荒漠区产生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民勤人在漠风的肆虐与流沙的声响里,回望故乡一眼,远走天涯,故乡因此成为一个荒芜的村庄,而天下人包括些那离开故乡的民勤人就此再也没有到过那个荒芜的村庄里来过。一句话,道尽了民勤的辛酸。所谓“天下有民勤人,而民勤无天下人”。这个说法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民勤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偏僻,生存环境艰苦,就业渠道狭窄,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个更好的前途与出路,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都发奋图强,力争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梦想。2、民勤人上进心强,非常重视教育,凡事从娃娃抓起。抱着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的坚定信念。为此而培养出一批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他们眼界宽阔、目标明确、远大。所以他们内心所向往的是更广阔的天地。所以,长期以来,广大的民勤人便能够广布天下每一个角落。并深受赞赏和欢迎。这就是这种说法的最真实的来由。其主要是甘肃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劣,风大沙多,干旱少雨缺水,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经济来源。从五、六十年代民勤人为了生存就大量外出逃荒迁徙,并定居。以新疆,内蒙古民勤人居多。民勤无天下人主要是民勤县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矿产资源少,投资办厂无利可图。所以只有民勤人走出去,到全国各地打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外地人到民勤县来干什么呢!

  林深处花鸟戚戚,坡坎上绿草茵茵,石板小道交错连接,亭廊花架精巧至美。在民勤县游走,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群芳争艳……行进其间仿佛置身于天蓝地绿、山青水碧的美丽画卷。近年来,民勤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为目标,在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将绿化由城区向镇村延伸,以建设村级生态小游园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域一般绿地、公共绿地等景观绿化工程,高质量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民勤。

  民勤是武威发展沙漠生态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勤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重点打造特色沙漠生态风情游,突出“全域旅游·全景民勤”,着力培育壮大以生态观光、沙漠体验、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扩大“沙海绿洲·绿洲碧海”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扎实做好苏武沙漠景区、石羊河景区等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健全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苏武沙漠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摘星小镇、乡村记忆博物馆被评为市级研学旅基地。为提高绿化水平和景观档次,民勤县规划先行,科学推进,按照“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将绿化向社区村庄辐射,向农户延伸,形成了以镇区绿化为中心、水系道路绿化为轴线、农田林网绿化为框架、社区村庄绿化为网络的一体化绿色生态体系,提升“绿色”含量,增加乡村“颜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来到民勤县,在亲家的陪伴下,有幸游览参观了民勤生态文化园。园区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2011年建成。文化园区以民勤历史文化传承为主线,以民勤生态演变为表现重点,以生态恶化为警示,集中反映了民勤历史变迁历程。生态文化园既发挥了生态警示作用,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极大地提升了民勤县城人居环境的品质。园区的生态警示钟楼和温家宝“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题词,时刻警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化防沙治沙,合理使用水资源。依次看了园区李玉寿先生撰写的民勤赋、孔子像及各种寓意的雕塑、民勤书法家马玉浩先生的书法作品被雕刻成碑、园区边上的美食城等景观,无论是园区整体设计构思,还是园区绿化效果都极为震撼着我。

  民勤的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关注,实施了许多引水济民工程,尤其是景电二期三期黄河提灌工程和石羊河引水工程建成,民勤的入境地表水逐年提高,基本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最值得点赞的是,园区用民勤当地红崖山沙石制作的五百六十平方米浮雕长墙,集中反映了民勤县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植树治沙节水等重要事件。新时代的民勤人民,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原则,发展沙产业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坚持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坚守民勤土地,发挥生态屏障,重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景观。

  亲家还介绍了民勤的历史文化。民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全省有名的“文化之乡”,素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早在2800多年前,先民就在境内创造了灿烂的“沙井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月氏、乌孙部落在此游牧。是属秦和西戎,地处河西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秦汉之际,为匈奴祭天主休屠王领地。西汉武帝时,汉将霍去病率兵收复河西,设武威郡,辖武威县、休屠县、宣威县,后汉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禁于北海(今民勤县境内)牧羊19年,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武文化”。三国时为马超、汉遂占据,亦称关西。前凉置武威县、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武安郡。唐置明威府、明威戍、白亭军、白亭守捉。五代、北宋时,先后为吐蕃、突厥、回鹘、党项等民族的牧地。明置临河卫、镇番卫。清置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东邻腾格里大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民勤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六十年代,毛主席就亲自批示开发民勤石油,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写了调查报告,得出“民勤石油胜过大庆”的论断。但终因技术问题而搁置。民勤的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解放后,民勤人翻身做了主人,奋发图强,建设家乡。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民勤人引黄淤溉、治理沙漠、开发南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2018年10月10日,甘肃省政府批准民勤县退出贫困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境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有亚洲最大沙漠人工水库红崖山水库、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西部庄园之最”瑞安堡、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等特色旅游资源。“塞上故宫”瑞安堡融南北民居特色于一体、集住宅和防御工事于一身,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庄园建筑;“西竺仙境”圣容寺是国内稀有的“千佛顶”寺庙。民勤县旅游景点:三角城林场——因场部南面三角城遗址而得名,红崖山水库——是沙漠地区的一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沙漠公园——园划分为中心广场、安静休息区、游览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贵宾接待区和公园管理区等几个区域。苏武山公园——苏武山是全国唯一以“苏武”命名的山,东镇大庙——整体布局规模宏大,造型别具特色,雕刻玲珑剔透,十分精美,二分大庙双楼——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起脊,山墙已改建,圣容寺——俗称“大寺庙”,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甘肃省民勤县文化民俗:“天马”文化旅游节——甘肃武威国际“天马”文化旅游节是全市为促进旅游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而举办的盛大节会。赛诗——清代以来,每年端阳节和重阳节,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作诗添词,吟咏比赛,其内容或凭吊先贤,或抒情言志,或写景状物,或颂扬、揭露时世。灯山会——这是解放前县城市民在元宵节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戏曲——民勤小曲在全县范围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绣荷包”、“下四川”、“小放牛”、“小姑贤”等60多个曲目。社火是古代一种在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动,后演化为秧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早期庙会——庙会是早期最主要的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枪杆岭山庙会和朝山会。石羊河大景区主要建设规划面积10万亩的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具备综合接待服务、乡村风情体验、湿地景观游览、湖滨休闲度假四大功能区,建设万亩胡杨林培育基地、科普宣教馆、游览步道、休闲游玩度假等配套设施项目;野马泉沙漠水乡旅游村,规划建设生态水街、绿色有机农业基地、精品民宿等项目;红旗谷生态旅游村,规划建设以农家乐特色饮食、绿色有机蔬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态旅游村;葡萄酒风情小镇,建设有机葡萄基地、生态葡萄酒堡、老外河休闲度假村、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

  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乡村记忆博物馆成为一道新亮点。武威市民勤县乡村记忆博物馆,是民勤县第一家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的集藏品展示、情景体验、民宿文化、传统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乡村记忆展馆。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也成为民勤县众多旅游景点中一张靓丽的名片。馆内的一门一窗、一锄一犁,都会勾起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每一幅积淀深厚的历史遗珍,都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勤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这里每一件简易的农用器具、每一段意蕴深长的农耕故事,都展示着传统手工艺的奇思妙想,民以食为天的无上智慧。乡村在城市化进程的路途上突飞猛进,这片沃土上的故事终究也会成为“乡村记忆”。在这里,可以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沙漠景区我从来没去过,但走进苏武沙漠景区,我大大吃了一惊:当时已是中午,头顶是一轮白日,苏武沙漠一望无际,显得那样雄浑大气,耳边仿佛传来阵阵驼铃声,思绪也随着流沙孤烟飘向大漠尽头。哪怕就那一瞬间的走神,也会让人顿生暂离喧嚣纷杂的现代社会,复归宁静高远的上古时代的错觉。拉回思绪,我们和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矗立在苏武沙漠中的那一百多件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艺术雕塑,如天人遗落在沙漠的一颗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在一座叫“预言”的雕塑前,让人情不自禁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出丝丝忧虑。而那座叫“天音”的雕塑,让人有了引吭高歌的欲望。这里的每座雕塑都独具匠心、构思奇巧,令人浮想联翩。雕塑群与蓝天、白云、金色大漠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居然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浩瀚的大漠和高雅的艺术在这里进行完美地融合,独具魅力的雕塑千姿百态,传播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全新的生态理念、文化符号与艺术风格融为一体,见证了一个从无到有、点沙成金的奇迹。

  在苏武沙漠景区,我们被壮美的沙漠和雕塑深深吸引。民勤县沙漠雕塑创作基地,秉承苏武精神的文化基因,凭借民勤绿洲独特的自然风光,苏武沙漠景区在武威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强劲东风中应运而生。浩瀚无垠的大漠风光,造型独特的沙漠雕塑,向不同的游人阐释着不同的寓意,展现了大漠与雕塑的完美融合,让四海宾朋感叹不已。“栖身银河,手可摘星”,这个电影里的浪漫情节也在景区变为现实,全国首个沙漠天文科研科普主题特色摘星小镇在这里绚丽绽放。“沙漠雕塑独一无二,摘星小镇如梦如幻,这趟来得非常值。”一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穿越苏武大景区的“时光廊道”,似是随意设置,又若精心营造,数棵饱经风霜的胡杨、条条木质栈道、几座古老的民居、干涸的水井……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好像在这里凝结、聚集,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时光廊道”西起民勤县薛百镇河东村,与民武路相交,东至苏山客栈,与省道235相交,全长29.5公里,其中核心沙漠地段约7公里,东入口距苏武沙漠大景区核心区约5公里,西入口距石羊河大景区约13公里,是连接两大景区的廊道枢纽,也是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纽带。该廊道将县城、苏武沙漠大景区、石羊河大景区串连成线,形成以沙漠旅游、文化旅游、湿地旅游为极核,以沙水绿洲旅游环为纽带的旅游“金三角”,培育民勤旅游发展新亮点。走在民勤苏武大景区时光廊道,秋风、沙漠、栈道、民居、胡杨、古井……2000年的悠悠岁月在这里浓缩,捧起流动的沙子,我想寄给远方的你,寄托我浓浓的相思。翻阅民勤的沧桑,这里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2000多年前,苏武牧羊的地方。看那一口古井,一溜千年不倒的胡杨,和一双泉水般仰望大漠的眼睛。长河落日圆的时辰里,我才走出大漠的壮美,我知道,蜚声海内的苏武沙羊已成为了不起的肉羊品牌 。我要去民勤县城的美食街上,品尝历史的味道,感受今天的民勤。

  离开民勤返回陇南的路上,我们去看看红崖山水库,看到波光粼粼的水库静卧在红崖山脚下,幽美,静怡。五六只天鹅在水面排成一排,似一支守在红崖山水库的队伍,迎接我们。七八只黑鸭在我的目及之处浮沉,旁若无人,悠闲自在,就连我这样深情的注目都不屑一顾。有鱼儿跃出水面,一眨眼,又潜入水底,不与我细看。我的目光还在鱼儿游去的方向寻觅,忽然,鱼儿又在另一处水面跃起。游鱼,野鸭,水鸟,黑鹤。沙堤,杨柳,碧水,蓝天。身在一处河湾,我若置身江南。我轻抚这柔软的沙,用手触摸水的肌肤,感受它的温度,我饱含深情地默念你的名字——红崖山水库。这应是我们对红崖山水库最厚的礼赞,也是我们向红崖山水库致敬的姿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今在民勤,昔日的风沙线已经成了吸引八方游客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民勤盘桓数日,那山、那水、那花、那草、那时不时地黄雾缭绕、还有那登高望远的空阔清明都让我迷恋,也至今让我眷恋。有人说:“这世界从来不缺美景,只是缺少发现美景的眼睛”。纵情山水间,融入大自然,我的心目中,我们的山山川川都是秀美无比的。

  虽然是因为给儿子提亲来到民勤,但借机让我对武威充满了喜爱。民勤,赋予我对武威秋天的认识,对武威食物的好感和对武威人民的尊敬。在这样一片生态脆弱的土地上,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劳创造出美味的食物,靠着智慧与努力保护着一草一木。

  回想起那一千多公里的日日夜夜,我们一路同行,我们翻过高山,穿过河谷,我们一起等待黎明,一起守候日出日落,七天时间,我们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我们体会了风雨后的彩虹,真实见到了原汁原味的沙漠和沙尘暴。那山,那水,那田,那房,那高山上飘荡的经幡,那在头顶上恣意游走的白云,那浓浓的民族风情,无不一一在脑海浮现。民勤人艰苦朴素,勤奋努力的精神;民勤环境恶劣,沙漠化严重,严重缺水,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缺乏,工业不发达的困境。民勤人重视教育,民勤父母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上学考大学走出民勤,民勤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奋学习,努力考大学走出民勤的教育优良传统。这是我这次民勤行的最大收获和值得铭记的东西。每每提到民勤,我总会斩钉截铁地告诉旁人,武威民勤值得去,那里将会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系民进陇南康县支部会员。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谷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