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厦门市委会持续建言呵护生态名片
100多年后,紫水鸡终于有了“家”
在福建省厦门市杏林湾附近的湿地,只要带上望远镜,每天都有可能看到一种紫色的、非常漂亮的鸟类,它们名叫紫水鸡,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也是厦门的一张生态名片。
故事还要从十年前说起,2012年3月,福建厦门观鸟会会员偶然在厦门杏林湾一待建项目工地发现紫水鸡,该发现证实了一段百年鸟类学研究的“公案”:1866年和1868年,时任厦门英国领事的英国博物学家、外交官罗伯特·斯温侯在厦门采集的两个紫水鸡标本,是首次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中国东南沿海有紫水鸡分布,但后来紫水鸡在厦门一直没有被记录,因此紫水鸡144年后在厦门的再次记录引起国内鸟类研究者的关注,这一鸟类19世纪后我国都少有记录。
厦门观鸟会秘书长陈志鸿、总干事朱敬恩等民进会员经过追踪观察发现,杏林湾紫水鸡分布区域不仅是紫水鸡繁衍生息的家园,短短4个月时间里,该区域就记录了38种鸟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红隼、栗喉蜂虎等以及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鸟类。“这主要得益于该区域是厦门最大面积自然生长的水烛群落,人类活动较少。”陈志鸿表示。
紫水鸡在厦门一“出世”就面临“家园消失”的困境,它们生活的家园是一片面积约100亩左右的湿地。鸟友们发现,在它们的栖息地,不时可见“步步惊心”的捕鸟网,更严重的是,这里已经开始填土,附近有很多挖掘机在工作,两台土方车就在外围来回穿梭。原来,根据规划,该区域已规划为商业用地,该区域即将进入施工阶段,紫水鸡将何去何从?
让珍稀水鸟留在厦门,我们能做些什么?民进厦门市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首先要保住它们的家园。很快,一份《建议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消失144年后复现的紫水鸡等珍稀鸟类》的社情民意信息经由民进厦门市委会上报厦门市政协、市委办,执笔人陈志鸿在信息中建议,“在园博苑生态岛划出一片区域作为保护小区,通过水文调节、种植水烛等办法人工营造适合紫水鸡和其他依赖沼泽植物生存鸟类的生态环境,在园博苑生态小区未建成前,局部保留现有紫水鸡生活的鱼塘和沼泽地。”为确保信息建议能够及时提供决策部门参考并实质推动工作,该建议同时被民进厦门市委会转化为厦门市两会代表建议提交市人大。
不久之后,民进厦门市委会提交的相关建议被厦门市人大以督办函方式发往市政园林局,要求限期办理。督办期间,陈志鸿、朱敬恩等民进会员与来自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现场互动”,共商落地举措。在福建省、厦门市媒体的持续跟踪关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农业和林业部门多次赴厦门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推动下,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紫水鸡在厦“安居工程”,研究制定紫水鸡栖息地就近迁移保护方案。2013年10月,厦门市政府拨出专款在园博苑生态岛采取吹填方式营造了3200平方米生态小岛作为紫水鸡栖息地,并种植了10万多株香蒲、芦苇等适合紫水鸡觅食的水生植物,至此,紫水鸡和其他水鸟的乐园——位于杏林湾的生态岛正式落成。这为今后的研究、科普、生态旅游提供了珍贵的资源。近年来,厦门民进会员郑海雷、陈志鸿、朱敬恩等生态专家对生态岛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如今,根据连续多年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紫水鸡成功搬迁至新的“安置房”,并已扩散至多个各个适合其生活的区域。让民进会员备受鼓舞的是,这背后有民进组织和会员的持续建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