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2022年全国两会>大会新闻

“双减”要减校外强校内

——民进代表委员倡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3-10     来源:文汇报

放大

缩小

香港《文汇报》整版报道民进代表委员“双减”建言

  孩子的教育寄托着中国亿万家庭的期盼。今年,首次进入两会舆论场的“双减”话题成为代表委员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代表委员们聚焦提升校内服务质量、变革学习评价方式、改革中高考制度、减轻教师负担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去年7月,内地“双减”政策出台,明确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重拳出击之后,内地基础教育整体呈现出了新的风貌。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将“双减”成果概括为:作业负担减轻、课后服务落地、校外学科培训负担下降、“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以及家长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双减”持续推进,仍任重道远。张志勇表示,要减校外,必须强校内。其核心在于课后服务供给要做足做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要。他建议,在发挥好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有序开放课后服务的课程资源供给,引入有效的社会资源。

  “统筹校内与校外,就是要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和校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提出,要探索丰富延时服务师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活动丰富性、专业性、选择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

  民进中央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提案》亦建议,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特长,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英才教育。同时,要强化课后服务资金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特别要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制定相关保障政策,进一步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还要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等。

  深化高考中考改革 让考与学相匹配

  校外培训“虚火”明显下降,但家长们的“心火”却一时难退。多位代表委员在调研中也发现,仍有不少“鸡娃”家长在用“一对一”“众筹家教”等高价方式偷偷补课,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他们认为,推进“双减”,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治本”之策。

  朱晓进认为,减负政策全面落实的社会协同力不强,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导向,叠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给部分家长带来的困惑和焦虑难以消除。他建议,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

  指导学生职业发展 丰富拓展职业教育

  朱晓进还建议,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丰富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路径,提供更多优质教育选择空间。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育人观、成才观,达成减负共识。

  谈及“鸡娃”现象,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一方面是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有些焦虑是家长自己制造出来的。“很多焦虑是我们自己画了一个‘老虎’把自己吓死了。”他建议,家长应接纳孩子的差异性,尊重孩子成长的可能性。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享受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兴趣,缓解自身焦虑。

  建立培训常态化监管 打击违规有偿补课

  另外,针对相关从业人员偷偷补课的行为,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提出,要建立对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时长等的常态化监管机制,特别对于“黑班”、暗地补课等行为要重点关注。坚决打击在职在编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

  相关链接:

  今年“双减”重点任务——

  严查隐形变异培训,健全违规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加强非学科培训监管,补齐治理弱项。强化教育与行业主管部门共治,明确设置标准,加强价格管理。

  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推进监管信息化。

  坚持标本兼治,重构教育体系。加快实现优质均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评价,实现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亟须规范——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已大幅降温,而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却火爆异常,甚至出现了一课难求的现象。对此,代表委员们表示关切。他们认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亟须行业主管部门规范管理,以防音体美教育应试化成新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表示,随着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学科类培训日常监管不到位、部分机构资质不全、培训人员鱼龙混杂、预收费监管不完善以及部分培训机构借“双减”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社会焦虑等问题。

  将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范围

  周洪宇提出,应从国家层面出台非学科类分类管理规范,实现常态化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招生宣传、培训内容、财务收费、安全管理等。要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范围,遏制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价格过快上涨。

  防音体美教育应试化变新型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表示,由于音体美教育计入中考总分,“双减”后非学科类培训热度大增。他建议,应加强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防止音体美教育应试化演变为新型负担。同时,允许不发达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校内考试的音体美评价选项。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杜卫提出,确保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应在现有教师资格证书基础上,增加覆盖面广的教育培训师资格证书和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要求专兼职专业培训人员必须持有教师或“教育培训师”资格证书上岗。同时,还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

  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保障课后服务经费——

  随着“双减”的推进,特别是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之后,“更忙了、更累了”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两会期间,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他们提出,应在法律法规上更重视教师权益保障、适当增加教师编制、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减轻老师非教学任务等。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师生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同时,针对“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很多地方教师加一小时班五块钱,和教师劳动价值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朱永新建议,充分考虑课后服务的管理、人员成本,在确定家庭的合理分担比例的基础上,核算不同类型课后服务的成本,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的经费充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得到有效激励。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建议,财政部门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同时,教育部门可协同人事部门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让教师付出有所回报。

  对于让老师们叫苦不迭的非教学负担,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梳理清查各项督查、检查、评比等项目,精简会议、文件,取消重复上报数据和多头填写表格,避免摊派过多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切实让教师能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本位,高质量地落实教书育人工作”。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常委黄震: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让更多家长理解孩子的未来幸福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消除焦躁和顾虑,使「双减」政策真正深入人心;要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普职分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秦和: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和帮助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行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懂弄通。要着力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在强化校内教育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家庭育人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严可仕:「双减」后要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合理发放课后服务报酬。推动学校「去行政化」,努力为教师「减负松绑」。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并大力引进具备资质第三方机构提供艺体、科技、拓展训练等特色服务,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全国政协委员梅国平:要引导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个性化和多元教育,同时鼓励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建立作业设计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布置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校外培训机构正处于深刻转型阶段,有的已看上了家庭教育市场。应尽快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行为市场监管规则。还要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机构的广告行为作出规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从业者的管理。

作者:记者 江鑫娴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