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2022年全国两会>履职·代表委员

潘向黎代表:建议高校设置“间隔年”,助一部分大学生更好明确志向

发布时间:2022-03-0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放大

缩小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从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处了解到,今年她将提交一份有关高校设置间隔年(gap year)的建议,让青年学子更好明确人生目标。

  建议认为,在12年应试教育和高考冲刺压力下,许多青少年来不及对自己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形成清晰认识,就必须作出大学专业选择甚至就业选择。对未成年人或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来说,明晰自己的天赋和志向,了解社会的情况和需要,为将来的发展选定方向,需要一定的时间、经历和心理空间。从目前国际上实施的间隔年制度来看,其对于大学生等群体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建议表示,目前,间隔年概念在我国尚未被接受,存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和限制。在学生层面,间隔年容易与“留级”、对就业不利、得不到正面评价、家庭反对等问题相联系;在社会层面,间隔年的学习活动多样,无法像统一的机构学习那样获得有效经历证明,各界对于间隔年的认定缺乏共识;在制度保障方面,目前大学生所谓参与间隔年的形式是通过学校行政部门办理休学及学籍保留手续,通常需要经过院校两级多个部门的审核批准,非因病休学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回归学校时还有同样繁复的复学手续。一旦毕业后选择间隔年,还会丧失应届生身份在就业市场的种种优势。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选择间隔年的实质性困难。

  为此,潘向黎建议:

  在制度和文化上,间隔年可根据各大学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及当地社会环境,鼓励高校自主开放和导入。期间发挥一流大学的引领作用,先行先试,积累可靠案例和模式后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在政策和内涵上,借鉴和吸收国外间隔年相关做法,借鉴大学生支教项目等已有的经验,简化申请办理流程,并为大四等毕业年份选择间隔年的学生保留学籍和应届身份,有助于学生就学、实践、就业间的顺畅衔接。

  在平台和渠道上,建立相关公益组织机构平台以网站等形式提供间隔年活动信息,公开支持间隔年的大学名录,指导制定间隔年计划,邀请专家提供间隔年建议,并加强与海内外同类机构对接,互通信息、互换项目。平台也可以通过纪录片、访谈、推荐书籍等形式介绍间隔年的优秀案例、海内外最新动向。逐步形成集共享信息、专业咨询、中介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交流平台,营造更加开放、自主的青年成长大环境。

作者:巨云鹏     责任编辑:叶炜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