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青藏高原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提案
挥发性有机物对大气环境影响突出,是臭氧和细颗粒物共同的前体物,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会产生较高的健康风险,包括致癌风险和其他致病风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当前,高原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正在加剧。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20至2021年,拉萨和格尔木两个典型高原城市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分别达到106和76微克每立方米,是当地2012至2014年平均浓度的5.6和4.0倍,这一污染水平甚至与同期北京(133微克每立方米)、上海(144微克每立方米)和广州(114微克每立方米)等大城市相当,从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来看,青藏高原地区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污染排放加剧,环境监测保护不足。随着经济增长,高原地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相比2000年,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民用汽车保有量增加了14.4倍,公路货运量增加3.6倍,用电量增加7.6倍。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加剧了高原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在高原地区的监测较弱,相关监测数据缺乏。二是特殊环境导致机动车油品不易完全燃烧。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高原大气环境:空气稀薄,拉萨大气压仅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二;气温相对较低,西藏2020年平均气温仅为5.4摄氏度。受以上因素影响,机动车油品不易完全燃烧,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升高。三是高原地区挥发性有机物化学转化慢。研究表明,高原地区大气环境不利于挥发性有机物的化学转化,导致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富集。监测数据显示,挥发性有机物主要转化产物(甲醛、乙醛和丙酮)在拉萨和格尔木的浓度仅为1.5微克每立方米和1.1微克每立方米,不足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全方位防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蔓延。建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依据《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关于加快解决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的通知》的新要求,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质量标准和涉挥发性有机物行业排放标准的修订,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制定更加严格的高原地区排放标准。将防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蔓延作为当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开展高原地区重点挥发性有机物行业重点排查,防范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超标排放。
二是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对高原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主要来源的监测,并分析其健康效应。科学设置监测点,增加城市监测布点密度,建立高原地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预警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和监控数据特征。生态环境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开展专项研究,分析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的影响,完善相关安全指标。
三是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推广高原型“车”“油”。以提升油品燃料燃烧效率和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为导向,加大综合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适用于高原环境的燃油发动机的研究。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购买高原型机动车,降低新车污染物排放。针对高原地区特殊环境,推进相应新型油品添加剂的研发,并在高原地区加油站推广。
四是因地制宜,完善高原地区新能源汽车和柴油车补贴方案。以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为基准,结合青藏高原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论证,评估高原地区新能源汽车和柴油车推广的可行性。出台针对性政策,在典型高原城市(如拉萨、西宁)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和柴油车补贴示范,待评估示范效果后,按海拔高度制定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