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楚清华:“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学的走向

发布时间:2022-04-24     来源:

放大

缩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出台,各界人士都高度关注。“双减”政策相较于以往颁布的“减负令”,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即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作出了重点强调,一定要让学生的发展可以符合国家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以此让减负工作的具体落实可以以课堂教学的优化作为突破。这样课堂中倡导的“应教尽教”应该怎样跟减负工作有效联系呢?课堂教学又要怎样做才可以让“应教尽教”成为现实?

  1.减负初衷:还中小学生休息的时间

  发展到21世纪,“减负”政策逐渐有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渐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教育部在2015年6月出台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这项规定针对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制定6条“红线”;2018年2月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改要求、治理分工、治理任务、相关流程等。更主要一点因为有偿补课、考试选拔、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等诸多的问题彼此影响、交织,所以该时期开展减负工作的思路也有过去的“直接减少负担”发展为现在的“综合治理”,重视将政府主导作用、学校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家校社三方协同、多方联动,让减负工作的进行充分结合教育改革、社会治理、考试改革,尝试在不同领域的共同努力下,防止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以此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劳逸结合,松弛有度,人学生可以得到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总体而言,以往实施的诸多减负政策,都抓住了基础教育出现的关键问题,比如辅导资料多、经常开展规模不一的考试、课后留置大量作业等,所以每次减负政策都抓住了关键问题,表示了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得到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可时常出现的“海淀鸡娃”“教育内卷”等诸多问题,证明了以上减负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出现学生负担不减反增的情况。既然如此,减负工作的难点究竟是什么?

  2.改革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够对减负工作开展发挥促进作用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不直面“应试”问题,要让课堂教学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应试”的需要。出台的“双减”政策在面对“考试”这个话题时未曾选择回避,刚好相反,该政策在“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提到了考试改革的相关内容,认为必须以学定考,让高中招生得到进一步的改革,让中考命题能够有更高的质量,避免出现超纲、偏题、怪题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考试题目。其表现出来的观念是:教改处于现实世界中并不能做到独善其身,它应该跟考试改革一起发展、彼此适应,如此才可以做到让学生在校内得到高质量的学习、推动自己的发展。这跟以往出台的“减负令”认为减负是为了让得到更优质的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以及没有重视考试对课程教学改革产生的制约进行对比,“双减”政策的进步非常显著。所以合理的减负方案应该摒弃“少教多学”的观点,应该实现“应教尽教”。要让学生对需要教授的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由浅表化的印象发展为深度认识。

  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学走向

  3.1 注重提质增效,使教学协同推进

  让学生的作业实现“减负”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质”。“双减”政策规定:“让教学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让学生在学校内得到更好的学习。”“教师的教其目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对教师的教产生一定影响”等。第一,没有被功利化教育目的所束缚,让教育慢慢回归初衷,推动了教学的协同发展。什么是“教”?即对个体的灵魂进行塑造,而不是教师用来追求名利的一种手段。“学”即学生让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素养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升学”。对功利化教育进行化解是为了从更高的层面要求教师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以此让教学协同推进能够尽快实现。第二,让教学方式得到不断优化,不再使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立足于知识系统中的关键点,让学生的经验世界可以有效联系未知的知识世界,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师、学生可以一起进步、发展。第三,将“忠实取向”融合“创生取向”,让师生可以在相关的情景中一起创生。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把“忠实取向”融入到“创生取向”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开展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制造新经验,让教学实现协同发展。

  3.2 重塑师生关系,让课堂主体互促共生

  如果要做到课堂生态共生性,就必须具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台“双减”政策让师生关系得到重新建立的机会。第一,“双减”政策提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使其获得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不可以为了提高“升学率”、完成“教学任务”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对师生关系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师生间要进行合理有效的交流,让双方都感受到被理解、被倾听、被认可,推动师生共同发展。从空间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是让师生在教学环境中,拉近他们间的距离;从形式方面来看,师生交流并不只是有信息交流、语言交流,更主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交流,进而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第三,由单主体模式发展为双主体模式。就教师层面而言,要重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使其得到更高的职业幸福指数。就学生层面而言,跟教师有较好的联系,对教师的想法有正确的理解,在创生、反馈、思考等过程中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课堂的丰盈、立体得到加强。课堂教学师生双主体让过去课堂“单主体”的观念得到突破,以双主体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让教师跟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双方都可以回归自己的主体场域,让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进而让师生做到互促共生。

  3.3 创设开放课堂环境,打造开放性课堂

  若要让教育生态、课堂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保证课堂环境的开放性,至于长期不变的学生座位、教师过度干预的管理模式等,让课堂教学慢慢封闭。第一,选择流动式座位编排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较高的积极性。流动式座位编排的原则是“学生以自身的活动水平、特征、精神状态等诸多因素为依据,对座位进行合理的选择”,防止让部分不能出现在课堂的“活跃地带”中。除此之外,课堂产生的“活跃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位置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走动,让信息可以随时流动,也要重视教学的“动”“静”结合。第二,保持“放”“收”的平衡性,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张力、弹性。教的目的是不教,教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开展规律探究、知识学习等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让学生得到自我发挥、自主学习的权利、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实时监督管理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实情为依据对“放”“收”进行调整。第三,教师需要回到自己的主体领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高度重视。理查德·史密斯认为,教师主体性是通过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决策作用、处于“学习者”时的不断发展展现出来。虽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高层、全面、系统,可当代社会知识在不断发展更新,处于互联网+时代中,学生想要得到学习资源非常简单,若是教师不思进取就会逐渐被淘汰。不管是树立教师权威还是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实现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其意义重大。“双减”政策立足于长远发展,将“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政策提出来。“应教尽教”最主要的是将学科知识体系是重要节点、关键步骤找好,让知识可以充分联系经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了解,实现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深,以此让课堂教学的“减量提质”成为现实,让减负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作者系民进江苏省委会教育专委会委员)

作者:楚清华     责任编辑:叶炜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