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1两会>受权发布

关于提升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1-02-28     来源:民进中央

放大

缩小

  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明显。当前,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体制转型滞后、市场活力尚未充分释放,与东部地区相比,水平差距较大。该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只有少数面向升学的中职院校生源情况较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有名无实,大多仅限于生源输送。以中部某人口大省为例,2010-2019年,该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在校生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中职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22.89%,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20.17%,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招生数占比41.70%、在校生数占比39.46%)。

  二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特色化发展受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2018年,东部地区中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22214.94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05.94元)。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大多开设一些成本较低的专业,导致不同学校之间专业建设趋同,而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不紧密,难以建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难以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三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师数量不足、能力欠缺,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任教师缺口大。首先,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较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2019年西部地区中职院校生师比整体水平为22.12:1,与东部地区16.17:1相比差距明显。其次,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是欠发达地区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未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校企合作仍处于松散型、浅层次状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拟定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均很难落地,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企业的需求,更加无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助推其生存乃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建议:

  一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下,推动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职教学制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满足欠发达地区民众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普通本科转型和优质高职升本“两条腿走路”,加快建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普通本科高校和优质职教本科高校举办专业硕士、博士教育,加快建立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一体化设置。

  二是在新发展阶段,从提升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的角度全面加强职业教育投入。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欠发达地区建设重点从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着力提升区域人力资源水平,尤其是加大职业教育相关投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三是推动东西部职业教育深度协作。首先,继续加强与东部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办学,吸引东部职业院校到西部办学。其次,加强与东部地区企业的联系,打造跨区域校企共同体。

  四是加大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的政策供给,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区域大型企业兴办职业院校,允许通过PPP模式、融资贷款、土地置换等途径拓宽筹资渠道,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混合所有制制改革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加快落实《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