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淌的浙东运河(萧山段)
在杭州市滨江区西兴镇(原属萧山辖区)铁岭关城隍庙前,立着两块(杭州、萧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书“浙东运河之头”,碑文告诉人们,这条贯通萧山东西,连接宁、绍、台等州府的人工运河(又称为萧绍运河、西兴运河和官河),始于1700多年前。
关于运河的开挖,《浙江通志》“水利”编引嘉泰《会稽志》,“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河道水利不仅在于“兴”,同样重要的在于“修”。弘治《绍兴府志》“宋嘉定十四年郡守汪纲开濬”,万历《会稽县志》“明嘉靖四年知府南大吉濬之”等史料,说明从西晋惠帝永康年间(公元300年)始,为保证运河的灌溉、运输等功能,历代(尤其是南宋期间)地方行政长官组织劳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凿、维修和疏浚。一条(段)运河,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明,是沟通地域联系、发展社会经济、宏扬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和人文景观。
灌溉百里农田,养育一方百姓。运河开凿是为了“子民”的生存。李冰开凿都江堰,解决了水利这个“农业的命脉”。治水在疏导,求一个流通平衡。河道淤塞(或者根本没有河道),水流不畅,就酿成水患。《绍兴县志》“水利”编“浙东运河”条叙,“横贯绍兴平原之运河,南与鉴湖各涵闸沟通,北与平原南北向诸河衔接,形成平原网目水系。”同样,运河萧山段“自西达东横穿县境而过,为各溪河之干流,沿途闸坝甚众,其通塞关于本邑之水利,亦极钜(巨)也”,(民国《萧山县志稿》)“萧山自西兴闸至钱清堰计四十五里,中有运河。河之南,有湘湖;河之北,为由化、夏孝二乡。每遇岁旱,各得湘湖水利。如欲取水,先于运河两头作坝,方决望湖桥下坝,引入运河;复开郑河口坝,流入二乡。望湖桥,乃水之所自出;郑河口,乃水之所自入。其水已足,然后去两坝,復塞望湖、郑河口二坝。”由此可知,周围八十里,地势高于灌区农田,灌溉九乡一十四万六千八百六十八亩水田的湘湖,运河是它的一条干渠。沿河附近还有永兴、清水、凤堰、陈公诸闸和转坝,以及霪头、涝湖、吟龙闸与横筑塘等25座闸坝,形成了一个运河循环水系。这是滋润哺育一方百姓的甘露。
古城萧山水旱不惊,人称“佛国”,运河功不可没。萧山置县两千余年,其间有1900多年隶属于会稽郡(绍兴府)。萧绍平原上的运河水系是鉴湖水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沟通东西交流,繁荣一方经济。运河的重要意义是和它源头西兴的重要地理位置联在一起的。史志有记,“西兴驿为浙东入境首站,西连省城……东达绍郡。”“凡京外各省发宁、绍、台三府属公文,向由仁和县武林驿递至西兴驿接收。”萧山《万历志》:西兴驿“领水夫九十八名,岸夫九十六名;中船十只,俱系官造。”千年运河曾经担负起了现代的邮政、电信等信息往来和供官员出行的专车、专列行驶的特别通道等职能。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至关重要。海运安全系数小,成本高,且钱江水道泥沙淤塞,而浙东运河系内河航运,方便,平安。《萧山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年初版)对此评价甚高,运河“经过县城、转坝、新林周、衙前,至钱清接西小江(即钱清江),为绍萧水路交通唯一要道。”《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二十七“绍兴府”“萧山县”条记: “西陵城在县西十二里”,“东有运河自县治通府城及上虞,长二百里,南宋时漕渠故道也。”嘉靖《萧山县志》说“运河西通钱塘,东达台宁”。
在漫长的1700多年间,有多少谷帛、盐酒、山货及其它名特产,通过这里,运往中原各地。《旧唐书·韦坚传》:“天宝元年,擢韦坚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会稽郡,船罗吴绫绛纱”;《元史·食货志》:“太平兴国初,两浙既献地,岁运米四百万石”;《宋史·文宗纪》:“天历二年,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近年成书的《萧山水利志》、《萧山交通志》所记更详实、生动:“运河西与湘湖、白马湖、小砾山输水河相连,南与南门江、西小江相通”,“(齐)永明五年(487),西兴运河已设置堰埭,用牛力拖船,‘吴兴岁俭,会稽年登,商旅往来倍岁’”;“萧山内河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有专门运输旅客的夜航船、埠块船,据民国19年(1930)《浙江航政概况》载,“曹娥至西兴线全长78.5公里,西兴至道墟线全长66.24公里”,“宁、绍、余(姚)的盐酒鱼鲞(西运、北运)、金、衢、严的竹木山货(东运)。无不需在县境西兴等地盘船过坝。当时的萧绍运河、西小江等主要内河航道上,舟楫如梭”。1916年8月,孙中山一行6人赴绍兴,以舟代马,走浙东运河,胡汉民写下《舟过萧山寄天仇》(天仇即戴季陶,因病留杭)一诗。祖辈住在东门米市街,从小就听惯了母亲讲述遥远的故事:“长毛”坐船东来萧山烧杀抢掠,“北佬”(孙传芳部队)南下为非作歹;绍兴航班24小时穿梭而过屋后,磕磕绊绊,吆喝声声,幽默的船老大妙语连珠。笔者30多年前曾无数次从东门城桥沿米市街、大弄口、明月坊、绣衣坊至凌家桥,运河南(北)岸有好多个供货物上下船的宽阔埠头(码头)和堆放的仓库。粮食、木材、燃料(做煤球用的)和日用杂货,都从这些“埠头”装卸转运。萧绍运河,为萧山的兴盛、繁荣、富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联结唐诗之路,提升萧山品位。浙东唐诗之路发轫于萧绍运河,这是其中一段重要历程。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确认,王勃、骆宾王、贺知章、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等四百余位唐代诗人足迹曾到浙东或其诗作题材与浙东山水人事有关。“唐诗之路”的确切路线,是经过萧山进入绍、台、宁等地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并勾勒出当年诗人们在运河萧山段的各式客船(画舫)中,观古越风情,欸乃前行的各种神态。李白吟咏越中山水的诗歌,收入《全唐诗》的就有20首。《历代诗人咏萧山》中有晋代至清朝的诗作300首,其中唐诗就占了近四分之一,涉及有唐一代大诗人30余位--在萧绍运河的两岸,应该立起长长的一列大唐诗人的群雕像。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兴镇据钱塘要冲,两浙往来一都会”,“为商旅往来通衢,其西市铁岭关即古固陵城遗址,《水经注》:浙江又东径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史传秦始皇南巡,曾到过这里。唐朝在此设驿站,负责中原地区和浙东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员中转。一千多年前的运河之便,可与当今的高速公路相媲美;朝廷的驿站,还具有眼下政府招待所(宾馆)的功能,安排官员的出行。西兴和萧山又有与西施、范蠡、勾践等有关的妆亭、固陵城、越王城等遗址,以访天下名胜为人生乐事的文人墨客和科举出身的官吏,对古越遗迹不可能不感兴趣。故唐代文学家在萧山留下的诗篇和踪迹,有待更深的发掘、整理。萧绍运河上还留下了元稹、白居易“竹筒传唱”的千古佳话:这两位绍兴、杭州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情投意合,任职期间诗文往返。《全唐诗》中有元稹20余首吟咏古越山水寄白乐天的诗作:《酬乐天喜邻郡》、《赠乐天》、《别后西陵远眺》、《以州宅夸于乐天》,“莫言邻境易经过”、“与君后会知何日”,“天下风光数会稽”、“镜水稽山满眼来”。白居易则有《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得杭越邻州先赠长句》等十七首和答,“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合眼先应到越州”、“并床三宿话平生”,“禹庙未胜天竺寺”、“江界平分两岸春”。两位在地方上办实事,政迹卓著的“父母官”,在萧绍运河这条当时最现代化的信息通道上,传递了令后世艳羡的纯洁友情。他们是否各率政府代表团进行考察、互访,不得而知。然萧山境内,应树立起他们诗歌往来,清正为官的纪念碑,让“竹筒传唱”这种官场上高雅的娱乐方式,千古流淌。
运河孕育文化,酿造一方文明。运河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逐水而居,城傍水而兴。关于此,无论是中国的钱江、长江和黄河,还是世界上的恒河、尼罗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无一例外。以此而论,运河流淌1700多年,才有今日之萧山。1949年,萧山最繁华,也是唯一的街道,是傍萧绍运河南岸的从东门陈公桥(城外)到西门凌家桥的石板路。据说,当年解放军想要举行入城仪式,只能排三列纵队。然而就是在这条逼仄街道北侧的运河上,华夏各地输进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畜鹅习字,谢灵运踏遍天台诸山,他们(或者祖辈)是否于南渡后经浙东运河东去,尚无考证;唐代众多诗人过西兴入萧山,史已确凿;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陆游、范成大、姜虁等爱国诗(词)人,在运河上(边)吟唱不绝。苏东坡杭城为太守,闻西兴钟鼓,(《望海楼晚景》:“江山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观钱江潮水(《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李清照家毁南渡,避金兵数次往返于杭越之间,《金石录后序》词人自叙:“又之越。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到越,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陆游更是立梦笔桥头,观楼台万家,披湘湖烟雨,品莼菜初烹。《长相思》:“梦笔桥头艇子横”、“莼丝初可烹”。《柳稍青·乙巳二月西兴赠别》:“凭高目断天涯。”《渔父·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放翁入蜀,走萧绍运河,憩梦笔驿,笔下的江寺可见当年“一时壮丽,为杭越往来伟观”:“驿在觉苑寺旁,世称寺乃江文通旧居也。有大碑,叶道卿文。寺额及佛殿榜,皆沈睿达所书。有碑亦睿达书。尤精古。又有毗陵人戚舜臣所画水,盖佛后大壁也,卒然见之,觉涛澜汹涌可骇。”描绘江寺“三绝”,栩栩如生;“坐驿门,月如昼,极凉。四鼓,解舟行,至西兴镇。”宋高宗赵构奔命,往返于杭越两地,帝后灵柩从临安(杭州)运至绍兴宋陵,这运河水托起了赵家半壁江山。在萧绍运河上,可以树起一座长长的宋代风情长廊。
时间进到20世纪末,运河南北由东而西,工厂、店铺、寺庙、馆舍,屋宇栉比:通惠公纱厂、惠民油厂、陈公桥码头、板桥集市、关帝庙临河的戏台、米市街、大弄口、县署、明月坊、市心桥、绣衣坊、祇园寺、东岳行宫(老岳庙):运河南繁华兴旺;汪家当铺、大昌酱园、惠济寺、江寺、旧警察局、南货会馆、大成兴、宝莲庵:北岸殿宇巍峨。1700多年来,在运河水的滋养下,培育出了钱塘江南岸的历史文化带。
浙东运河(萧山段)是萧山的母亲河,是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河。她用自己的乳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儿女。无论是喝运河水长大的萧山人,还是来自他乡的建设大都市城区的新萧山人,都应晓其事。笔者在运河边出生,1970、1980年代在萧中求学、任教,经历了运河对人们日常生活所提供的帮助。曾经绿水长流、鱼虾成群、舟楫往返,是古城不可再造的历史人文景观。水乡绍兴,数次寻访;苏南周庄,慕名前往。就在我们足下的萧绍运河,即是水乡,即是周庄。我们理应为焕发母亲的青春,再现其风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复、养护和宣传工作。即使是市场经济,即使是信息时代,运河适当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提升萧山大都市城区的文化品位,有助于旅游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深度开发,有助于爱国主义的生动、形象、直观教育,有助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澈、通达的母亲河、文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