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岁月沧桑拱宸桥

发布时间:2022-05-23     来源:《杭州民进》2021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明代,杭州湖墅地区的运河两岸已是市场繁密,商旅辐辏,人口密集,商铺鳞次栉比的“十里银湖墅”,成为杭城北部重要的航运城镇和商业交易中心。为了方便居民和来往客商,很有必要在运河上架桥。仅明代正统时,浙江巡抚周枕在杭城北境内的运河塘岸建起桥梁72座。在杭城北运河上的所有桥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交通和贸易最为繁忙北新关以北的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东西向横跨大运河,是拱宸桥地区运河两岸之间唯一的一座古石拱桥。清初章藻功在《拱宸桥记》一文中阐明了建造拱宸桥的重要意义:“漕艘之所出入,百货、商贾、民船之所来往,凤起冲击,势之险也。术家又言,省会地气,向东南而趋西北,直泻不留,不可不有以锁镇之相。厥地形为扼要处所,则拱宸桥以亟建也。” 拱宸桥在这里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人们视为运河南端、杭州北边繁华市镇的标志物。
  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记载,拱宸桥是明末商人夏木江施银三千两倡建。但是陈锦藻在《北关杂记》及《杭州府志》却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当时有举人祝华封者,以该处适居要冲、观天象、审地理,认为有建桥之必要,始募资动工建造此桥。”据清雍正年间李卫所作《重建拱宸桥碑记》,桥名始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由此可见,虽然其确凿修造年代尚不明晰,但可以肯定拱宸桥在明崇祯四年之前已然建成,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成为杭城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清顺治八年(1651),使用了20余年的拱宸桥一度坍塌,此后长期无人问津。一直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湖墅当地民众纷纷向杭府及省当局呈请兴复拱宸桥,遂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发出倡仪,云林寺僧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历时四年,修复了拱宸桥。但由于质量问题,不久便出现裂缝,渐渐坍塌。清雍正四年(1726),新任浙江总督兼巡抚李卫率属下捐俸重修,把桥加厚加宽各二尺,并作《重建拱宸桥碑记》。碑记中记载,这座桥命名为“拱宸桥”,在古代“拱”乃取拱手相迎之意,“宸”乃帝王宫殿,即帝王的象征。也就是说,这座高大的拱宸石桥不仅是杭城的北大门,在当时更是象征着对帝王的恭候和驯顺。由此可见,拱宸桥就是古代恭迎帝王南下之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杭州后,曾在拱宸桥上筑堡垒以对抗清军,数千太平军兵士驻扎于此。清同治二年(1863)秋,左宗棠率兵攻打太平军,猛烈战事过后,拱宸桥遭到严重损坏,濒临倒塌,至清光绪年间桥身完全坍毁。清光绪十一年(1885),杭州著名绅士丁丙发起并主持重建拱宸桥。时人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记录此桥形貌:“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一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文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当时日本人在桥东设立洋关,为方便汽车和人力车通行,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了2米多宽的水泥桥面,这对古桥的风貌造成了严重的损坏。
  拱宸桥总长98米,桥身中部宽9米,高16米,两端桥墩处宽12.2米。边孔净跨11.9米,中孔净跨15.8米。它是三孔石拱桥,半圆拱,拱券为纵连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呈弧形,桥中段的道路较窄,整桥身用条石错鏠砌筑,上贯穿长锁石。两旁桥栏间有四十八个望柱,柱头雕刻着仰莲,大小形态各异,为各个时代所雕刻。拱壁顶部有浮雕“双龙戏珠”,中拱券内还有浮雕荷花。拱壁上尚有题记,可惜已难辨清。
  拱宸桥外形敦厚朴实,远望之又高大巍峨,气势雄伟。它是江南三孔薄墩联拱桥的典型代表,也是杭城体量最大的石拱桥,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薄墩桥在欧洲直至18世纪才出现,因此拱宸桥的桥型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具有重要的地理坐标作用。
  当年隋炀帝决定开筑大运河,主要目的是为了便利他巡视南方。后来,这条大运河也的确为历代帝王南下巡视提供了方便。清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南巡时曾驾临杭州十二次(康熙帝从1864年至1707年间共六次巡幸江南,乾隆帝从1751年至1784年六次游历江南),每次都从拱宸桥进出。清代高鹏年在《湖墅小志》记载:“湖墅有两码头,为官家迎送往来之所。旧码头在河塍(今大关荆街,在拱宸桥旁边)。新码头在宝庆桥(今御码头),乃高宗南巡时改设于此。”当年,乾隆帝由新码头宝庆桥下船后,离船登岸,骑马进入武林门,然后到达行宫。处于运河南端的拱宸桥,便体现了大运河的政治意义。  
  2005年,拱宸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距离清光绪年间丁丙主持重修120年以后,拱宸桥进行了头一次大修。在整修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拆除桥面上的附加物、清除有害附生植物、调整矫正倾斜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等,最终恢复了拱宸桥粗放雄伟、古朴沧桑的史迹景观。2013年,拱宸桥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拱宸桥作为运河水工遗存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2005年至2015年十年中,拱宸桥防撞墩上的三只镇河神兽趴蝮先后落入水中。2015年12月,杭州市启动了拱宸桥防撞墩的重建修复工程,并在2016年4月完工,四只趴蝮又重现运河。运河中的船只迎来送往,趴蝮却始终如一地默默守护着运河,阅尽了人世沧桑。2019年,杭州市政府对有着380多年高龄的拱宸桥采用“保守治疗”方式作了一次“大手术”,进行了水下基础加固工程,修缮水面以下病害,水面以上不作修缮,保持了拱宸桥原有的历史风貌。
  拱宸桥一带在清代时曾十分繁荣,运河两边驻泊各式官船、商船、航船,桅杆林立,舳舻相继。虽然严格意义上杭城的北门是武林门,但实际上拱宸桥已经成为进出杭城的北大门,国内官员上任、卸任,外国商人、传教士沿大运河来杭经商、考察、传教,此为必经之路。清代杭州的漕运亦于此启程,商船满载各类物资亦进出此桥,以集散货物。所以,清末有杭州文人丁立中作了一首《拱宸桥噤口》诗说:“北新关外五里遥,三十六丈拱宸桥。来樯去橹桥下走,长年摇手客闭口。默尔相对意云何,江湖走老禁忌多。不问出门与归里,但愿人人学桃李。”这也揭示了大运河的政治功能,以及拱宸桥的政治意义。
  当时为了娱乐商界,仿效北京、上海样式,在拱宸桥地区出现了不少茶园戏馆,首家开张的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天仙茶园,以后又建起了荣华、丹桂、阳春等茶园。一时间,拱宸桥运河畔呈现了“洋街两面沸笙歌,戏馆茶园逐渐多。国忌如今都不禁,日间弹唱夜开锣”的情景。当时戏界名伶谭鑫培、周信芳等都曾在拱宸桥天仙戏园内演出过,而后来被誉为“江南活武松”的张英杰(盖叫天)正是在拱宸桥天仙茶园登台演出后才声名大噪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电影艺术传入杭州,是年五月,拱宸桥阳春茶园第一次公映“西洋电光影戏”,“上到江干,下到湖墅”,人们争相涌向拱宸桥一睹这个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清末杭州早期的报刊,如《杭报》《浙江日报》《觉民报》等,也大多产生于拱宸桥。拱宸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播近代文明的场所。
  民间传说中,至今流传着关于拱宸桥有趣的故事。一说拱宸桥又名哑巴桥。清人丁丙引陈文述《春游日记》云:“拱宸桥一称哑巴桥,相传过桥不宜启口。”丁丙咏拱宸桥诗云:“卅丈环桥首拱宸,追怀摸石动酸呻。叮咛去楫来桡客,慎守金缄效吉人。”后两句即是指过桥勿张口的民俗来历。钟毓龙《说杭州》也讲到拱宸桥:“昔时俗称哑巴桥,云船过其下时戒言语,否则即喑。”喑,就是得了不能说话的病。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拱宸桥的时候如果说话,人就会变成哑巴。但为何过桥不宜启口,诗中和文中没有明说,后人亦不甚明了矣。这一民俗也不知起源于何时,但可能与拱宸桥是清门发源地有关。还有个传说,清末时有个叫张大仙的道人,会符箓念咒之术,还会看风水为人治病。他从湖北云游来杭,来到拱宸桥畔时,见此地风水甚好,遂在桥边结草为庐。他平时跟济公和尚似的疯疯癫癫,却甚是乐善好施,故而颇得民众喜欢。传说张道人为救一只老鹰落水从桥上跳至水中而亡,当地人为感念此人,便于拱宸桥畔为其立墓,“灵迹照然著水边,孤坟哪肯化桑田。虫沙丘貉抛荒尽,独有铮铮张大仙?”后来市民又在墓地为其建张大仙庙,香火一度颇为鼎盛。每年清明节过后,拱宸桥一带米帮都要举行“谢大王庙赛”,目的是祭拜河神谢绪,俗称谢大王。运河两岸,有不少祭拜谢王的庙宇。每年这个时候,拱宸桥米帮都要请戏班轮流演戏以示祭拜。
  (作者系民进杭九中支部会员)

作者:张清宏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