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朱永新:让孩子知道所有意见都弥足珍贵

发布时间:2022-05-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就是:真心想得知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得让读者相信,老师是由衷希望知道他的真实想法的。正因为所有意见都弥足珍贵,读者才能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否定、被嗤之以鼻或者被拒绝。

  ——(英)艾登·钱伯斯

  阅读讨论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参与者能否畅所欲言。钱伯斯观察到,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说话,与他们在讨论中经常挨老师的批评或讲话随时被老师打断有关。有太多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反应会被称为“错误”“不搭调”“蠢”“于事无补”“幼稚”,所以慢慢就“学会了不轻易说出内心的想法”。而贬抑孩子们真心的想法,将会导致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反感,或者干脆揣摩老师的意图,说一些老师喜欢听的话。其实,阅读,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王蒙先生曾经告诉我,老师用他自己写的文章来考他,他的回答也是离标准答案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们为了一个好分数,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假装认同老师的看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再相信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他们将习惯于无视发自内心的感想和看法,驾轻就熟地说出一套官样文章。”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也就会因为“长期的自欺欺人而腐化”。简单地说,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说真话,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而是要珍惜孩子每一次发言的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意见,确保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被误用或成为把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所有意见都弥足珍贵,都会得到重视。

  说到底,要孩子们拒绝参与讨论,要比让他们进入状态来得容易。而最容易让孩子们裹足不前的,莫过于带着质疑意味地问“为什么”。早期在“说来听听”的活动中,我们尽量不在教学中问“为什么”。当孩子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时,如果老师问“是吗?为什么呢?”通常孩子们不是露出痛苦的表情,就是耸肩,或者迷惘地皱着眉,这些可都是热情消失的迹象。

  ——(英)艾登·钱伯斯

  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要让孩子们拒绝参与讨论,往往很容易做到,一个不耐烦的表情,一句阴阳怪气的话语,一个不怀好意的问题,都可能让孩子不再开口。甚至于有时候一句善意的“为什么”也会打消孩子们发言的念头。钱伯斯就发现,许多孩子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为什么”而裹足不前的。他注意到,许多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语气往往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一般而言,很少有孩子能够三言两语把喜欢或者不喜欢一本书的理由讲得很清楚,同时这样的发问对于推进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他建议:“要想恰当地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因此,用来替代“为什么”的词语,就是“说来听听”。为什么“说来听听”比“为什么”更管用呢?钱伯斯告诉我们,这个词语中含有探询、邀请发言的意味,“它代表老师真的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老师们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询。”这也是钱伯斯把自己的这本书定名为《说来听听》的原因所在。

  要想让隐晦的想法成型,得先把那些已足够清楚的念头筛选出来。我们正是要依赖这些已经花心思想过,已经注意到、感觉到并且已经理解的思绪,才能建立起对未知事物的理解。

  ——(英)艾登·钱伯斯

  在讨论中,最忌讳的就是“冷场”。“冷场”的原因,往往在于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意见过于浅显,实在“用不着多说”,孩子们也是如此,总是害怕自己说不好被人笑话。“孩子们老是以为他们该说一些出人意料,连自己也未曾想过的事情,所以对脑子里早已成型的念头,反而觉得不值一提,遇到该发言的场合,只好干瞪眼,一句话也挤不出来。”钱伯斯的观察是敏锐而细致的。在家庭和学校的阅读讨论中,这是最经常发生的现象。所以,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说,从最简单的想法开始说。其实,说话与写作一样,许多新的想法、新的创见,是在说和写的过程中生成的,说着说着就会说了,说着说着就能说会道了,说着说着就有人所未见的新想法了。所以,父母和教师要鼓励孩子,不要被“众所周知”“理所当然”的想法束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孩子们各自的讨论本身就是一场头脑的风暴,每个人的发现都会丰富别人的发现,在讨论中自然会探索、发掘出未知的领域,“对文本产生出全新的认识”。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