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巴楚散记

发布时间:2022-07-04     来源:《上海民进》2021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2021年4月上旬出发去新疆巴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些工作之外的观察和感受。

你好,巴楚!

  一早醒来,临窗北望,近的,远的,矮的,高的,形形色色、间杂错落的土黄色建筑群,披上了晨起的阳光,金灿灿,暖洋洋。巴楚,一个地处南疆的县城,一个时常可以感受阳光眷顾的地方。

  早餐后,乘上班车赶往工作地点。大巴行驶在宽阔的双向六车道马路上,路边停满了小汽车,遇着路口红灯时,居然也是车子排成长龙。两边建筑物内容各异的沿街小商铺,显示县城的商业也蛮繁华。正值四月,行道树冒出了新绿,新绿一天天的多起来。车上有人说,都是小树!可以想象,若干年后终会有绿树成荫的繁茂。

  “吊车!”“居民楼!”……不时看到,有正在施工中的居民区,有像是完工了的崭新居民区。随着安居富民房建设的推进,巴楚县城逐年扩大,享受城市生活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多。一日,晚饭后散步,步入附近的一个小区,看到墙上铭牌,记录了许多建房信息,我的关注聚焦在了房子的造价,很亲民啊!

  十字路口的街心花园,矗立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哦,神鹿!巴楚的吉祥物。”车行途中,驶过一座大桥,桥下有河水流过,两岸植被成行,一派秀美景观。“哦,喀什河!”

  有一个周末,我们跟着去喀什河边的景观步道,由西向东信步走走,见惯了巴楚的土黄、沙尘,忽又置身河边、绿植中,有一份别样的流水依依、生命蓬勃的感受。步行至一个路口,一块大石头引人注目,我们纷纷倚靠留影,大石头上的几个大字,也是我们的期待:

  巴楚明天更美好!

享用民餐

  “走,用民餐去。”

  民餐者,民族特色餐食也。来到巴楚,享用有维族特色的餐食,也是了解民俗风情的一个内容。于是,在朋友的安排下,民俗特色餐厅,小吃夜市,等等,几次面对民餐,有了对民餐的粗略印象。

  一是烟雾弥漫。民餐大多采用明火烤肉的方式,步入餐厅,烟火气扑鼻而来,浓浓的孜然味,几乎让人透不过气,即便是四处通风的小吃夜市,也是“排”远跟不上“产”,必须忍受才能享用啊!

  二是羊肉当道。插在钢钎上的是羊肉串,馕坑烤肉烤的也是羊肉,还有烤羊排,趁热入口,表面脆脆的,口感不错。羊肉入口,喜欢的,挺好吃,不喜欢的,膻味有点重,有的,咬起来正好,有的,咬起来费劲,既取决于肉质,也与烤的水平有关系。总的来说,趁热吃,口感、味道不错;冷却了,味觉下跌比较明显。

  趁热吃羊肉串的时候,朋友提示了“三山夹两盆”,说是羊肉串上的五块肉,恰似新疆地形,

  由南到北三座山夹着两个盆地,嘿,有点意思,特记下。

  三是老酸奶解油腻。羊肉吃多了,最后来一碗老酸奶,加点白砂糖,一勺一勺入口,凉凉的,酸酸的,甜甜的,清爽的奶香,确有减轻油腻、沁人心脾的功效,成为享用民餐的必选动作,想来也是维族餐食若干年生活经验的成果。

  四是胡杨黄面。看着,就是常态的面条,黄色,据称和面的水,是煮胡杨树皮或是胡杨树木而得才形成这般颜色,有独特功效。我努力品尝,希望有所体验,终因味觉能力一般般,难以体味其中绝妙。

  餐后,步出餐厅,顿觉阳光明媚、空气新鲜、鼻腔舒服多了。在朋友的提示下,我特地去观察了

  热浪四散的馕坑,火焰闪闪,热浪上串,让人不敢靠近,用这种方式准备餐食,真的很不容易。

  “感觉怎么样啊?”

  “很有特点。”

胡杨精神

  一棵,又一棵,枝条稀疏凌乱,树身干枯憔悴,星星点点,陷身于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顽强地挺直身躯,任凭风沙袭击,任凭烈日暴晒, 历经劫难,九死一生——这些,就是置身夏河林场“风倒木”,面对胡杨留下的印象,像是刚刚经历风卷残云般的劫难,像是电影里世界末日的场景,震撼心灵,难以磨灭。

  一个周末,邹主任驾车,说是去看看胡杨树从生到死的完整形态。路上,邹主任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来赞美胡杨。

  一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图木舒克。进入夏河林场后,又是一个多小时的砂石路车程。风起时,沙尘飞扬,有些路段被沙尘覆盖,好在两边插了彩旗提示了砂石路走向。路两边的胡杨树,从成片成林到稀疏荒芜,从满眼新绿到枯干败枝,心情不免沉重起来。

  不得不说,戈壁沙漠,几乎就是生命的绝境啊!但是胡杨,居然扎下了根,顽强地挺起了躯干,不放过一丝机会,恣意地展现出了生命的千姿百态。

  走近胡杨,树皮开裂几乎剥落,浑身伤痕累累令人揪心。你可以确认,这些胡杨,历经难以想象的磨难。但是,依然挺直躯干,迎风傲立。

  “这些,死了吗?”

  “嗯……也不一定。”

  分明看到了绿叶,看到了枝条,缠缠绕绕,奇迹般地从干枯的毫无生气的身躯里探出身来,令人惊叹于生命的顽强、憧憬于未来的希望。

  “在沙漠,看到了胡杨,就有救了。”邹主任介绍说,用金属探针向上斜插进胡杨树干,可以引出水来;有胡杨成活的地方,地底下一定会有水。

  “你看,”邹主任指着一棵形象憋屈的胡杨,我们看到了胡杨树干的下面,吹走了部分浮沙,露出了发达的根系,“胡杨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

  在巴楚,听闻有“胡杨精神”讨论。如何提

  炼、概括?身临夏河林场“风倒木”时,脑海里虽然蹦出了不少词汇,还是感觉难以一语中的。

遭遇沙尘

  昨天看到预报,说是今天有风沙。上午去喀什古城看入城仪式,天色灰蒙蒙的,太阳留下一个白色的圆形,像是某一些早晨还留在天空的月亮,没有了习以为常的灿烂、热烈。

  下午赶到莎车县城,有了沙尘弥漫的观感。从车窗里望出去,路边行道树的绿叶上,吸附的沙尘显而易见;极目远眺马路尽头,满眼沙尘视距有点儿受限。

  从车上下来,看到路边停着的小车,都覆上了薄薄的一层沙尘;没走几步,就感觉鼻腔里干呼呼的似乎也吸附了不少沙尘,这种感受,不是亲临,估计难以想象。

  “这种天气,在上海,估计中小学要停学了!”有同行者如是说。

  在酒店住下,12楼,可以眺望县城景观,近处低矮的楼顶上,显然积累了厚厚的一层沙尘;远处的高楼大厦,原本俊俏的模样几乎隐没在弥漫的沙尘里了。沙尘遮天蔽日到这种程度,不免令初来乍到者感到惊讶。

  “我们来这里一年多,估计肺里吸了半块砖。”有援疆工作者调侃起来,言语虽然夸张,经常遇到沙尘天气应该也是实情。

  晚饭后,领队特地关照,没什么重要事情,就不要外出了。

  “这里,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啊!”

车程漫漫

  行在新疆,赶往下一站,车程漫漫,若干个小时在路上,属于常态。有一句话说,没到过新疆的,不知道中国之大。

  眼下,从莎车回巴楚,说是三个多小时车程。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修得很好,路两边的景观估计难以让人恭维。间或出现的白杨树,个头还比较小;散漫铺开的农田里,还是一片泥色;一望无际的戈壁,不时出现的沙漠地貌,稀稀拉拉的红柳、杂草,大多颜色枯黄、长势委屈。

  这么大一块地方,没什么用么?

  非也!

  这么大一块地方,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且不说地底下的资源,即便是地面,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难以应对的问题,明天,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在未来,有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才是族群发展的最大问题。

  遥想久远的历史,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祖先为族群后世的发展留下如此辽阔的生存空间,这是何等居功至伟的壮举!

  看到偶尔出现的建筑物,看到一路伴随的沿路电线杆、路边铁丝网以及间或出现的劳作者,心里总会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正是有了一部分国人的努力付出,才有了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有效管控。这,同样居功至伟!

  中国很大,中国人建设家乡的心胸也很大。

作者:吴伟国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