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拾得一席好山水

——合院散忆

发布时间:2022-07-04     来源:浙江民进《开明》2021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一座座“台门”鳞次栉比,袅袅炊烟似乎刚刚褪散,空气中还回荡着淡淡的烟火味……不久前,我站在家乡新开的一处合院楼盘前,眼前仿佛出现了与儿时的伙伴还在柳荫树下嬉戏玩耍的场景,耳边又传来邻居阿婆催着我们回家吃饭的召唤声;虽置身车水马龙的江南小城,但似乎活进了恬静优雅的慢生活中。“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一杯愁绪顿时涌上心头。

  活了大半辈子,见过了不少的独栋别墅,也多次住过花园洋房和星级宾馆。但最难忘的还是童年故乡的板屋。那是我的“合院梦”的源头。

  老家住在老城区一条叫“赵家弄堂”的里巷深处一个简陋的两层小楼上,说起来,旁边还是我国核物理开拓者赵忠尧先生的祖居。不过那时没有名人故居意识,只听大人们说起过一个科学家出生在这里,也没见过赵先生衣锦荣归,倒是院子成了我和小同伴们玩耍的乐园。

  屋连屋,墙借墙,门对门,赵家弄堂更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大合院。每次回家,踩着“咚咚”作响的木梯上楼的时候,双目失明的外婆就知道我回来了,于是忙不迭地烧菜做饭,那时家里用柴火灶,我家升火做饭时,楼下隐约传来邻居的对话声。

  “楼上又准备放火了!”

  “快准备点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有什么法子呢,人家孤儿寡母,又是瞎婆,唉!”

  接着楼底水缸里传来一阵“咣当、咣当”的舀水声。

  这也难怪,我家的柴灶直接搭在木地板上,加上周围门窗板壁都是木头,万一失火,肯定“火烧连营”。但我知道,灶头旁常年放着一口盛满水的大水缸和一只大脸盆,外婆心里亮堂着呢。退休前老人还获得过“县级劳模”称号。不说平时家务完全自理,就是穿针引线之类“技术活”也是熟能生巧。就在这个几乎一贫如洗的家里,母亲发奋自学著书立说并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一名中国作家。至今母亲在自己阁楼里闭门练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小楼里演绎了一个个自强不息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和我家隔着一层薄薄的板墙住着一对新婚夫妇,平时偶尔还能听到小俩口的几句口角,生活看似波澜不惊,让我想不到的是,再次遇见他们时,当年的邻男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原来改革开放不久,他就下海经商,成了赵家弄堂里那个先富起来的人。

  赵家弄堂是个创造奇迹的大合院,也是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没有“邻里节”,不摆“百家宴”,肚子饿了就到“亲爹”“亲妈”家里蹭吃蹭喝,没有玩具就请“阿哥”“阿伯”动手制作一件,家里临时来了客人,没有招待的菜肴就去街坊里借点。物质贫乏的年代,邻里间无私的帮助,善意的提醒,让我明白了很多“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这些年,与其说我在寻找一处适合自己的家,倒不如说在寻觅一份失落多年的亲情,还有那个失散多年的自己。家乡的合院让我想起了久违的故土岁月。

  据考证,合院文化的发展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的西周建筑遗址。整座遗址相当于一座规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二进的院落组成,它的建筑结构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院子的前堂和后室用廊连接,门、堂、室的两侧都是通长的厢房,把庭院围合成封闭空间。同时院落四周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值得一提的是,屋顶采用瓦片覆盖,上层瓦片呈凸形相互叠放,相连处的下层瓦片呈凹形叠成一条条水沟,按照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顺势排出雨水,作为我国传统民居的雏形,充分体现出先民的智慧和匠心。不过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中式庭院和园林景观设计,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独特空间布局到“早起看庭院花开,晚归听侧耳风声”的人居环境营造,庭院重活动和通风,园林重采光和赏玩,从“有住的”向“住得好”的观念转变,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认知。

  魏晋南北朝以后,合院逐渐成为我国主流的民居形式。隋唐五代时期合院住宅的形式更加丰富,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图案表现深宅大院中绚丽的生活。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巨幅画卷中都绘有城市和乡村的合院住宅形象,其中的前堂和后室间常常用一道廊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工”字形的平面。这种形式也被元代的合院住宅所继承。明清时期中国南北方的许多地区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合院住宅,与京派的“四合院”共同组成了辉煌灿烂的民居体系。

  北京故宫称得上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四合院了,把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学上发挥到了极致。如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严格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此外融入风水学、福文化、和文化、寿文化、官文化等等众多元素,远远超出了居住的实用功能。作为历代王朝的最高行政中心所在地,实际上成为古人“家天下”的典范。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照此推测,秦始皇陵有可能是最大的地下皇家四合院了。

  绍兴老台门是江南绍兴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绍式四合院”。一般由门斗、厅堂、座楼和天井组成,几代人聚族而居共享天伦之乐。大户人家的台门,宅后往往还辟有园地,有的植上草木花卉,建些亭台小品,供家人赏玩,也有耕作菜地自给自足,类似现在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鲁迅先生家所在的周家新台门后面的百草园便是如此,其实是周氏族人共有的一个菜园子。

  在绍兴,有民谣最能概括曾经台门遍布的情景:“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多。鲁迅先生祖上鼎盛时期,在老城区的东昌坊口分别置有周家老台门、周家新台门和过桥台门三座相邻的“绍式四合院”。说周家是大户人家并不为过。

  这些深藏在江南水乡小巷深处的绍兴老台门,一座座幽静的院落,居闹市而安朴实,傍清河而传古韵,让外地游客看一眼就难以忘怀。推门而进,天井里,飘散着古风遗韵,厅堂里,留驻着一个家族的昨日记忆。一座台门就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透过岁月的斑驳痕迹,不经意间发现时光沉甸甸的积淀。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并不排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房地产市场中,合院的性价比首先在于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根基,其次才是它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正如林语堂笔下的闲雅院落: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让每个有情怀的国人心向往之。

  “合院时代”正大步走来,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有中国味道。

  (作者系绍兴民进会员,浙江省委会特约通讯员)

作者:杨晔城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