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会员风采

俞华良:让蓬勃诗意洒向共富之路

发布时间:2022-07-28     来源:嘉兴市南湖区政协

放大

缩小

俞华良

  俞华良(晓弦)

  民进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委员、省政协嘉禾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首届牵头委员、嘉兴市南湖区第四届政协常委、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世界华文爱情诗学会副会长、嘉兴市南湖区作协主席。

  诗作散见《诗刊》《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四川文学》《延安文学》《诗歌月刊》《诗潮》《诗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章杂志。

  公开出版《晓弦抒情诗》《仁庄纪事》《考古一个村庄》《初夏的感觉》《月下梨花》等7部,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百年大系》《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及30多个全国性诗歌选本;曾获第11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第四届“中国十佳当代诗人”等荣誉。

  在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以一座以当地知名诗人俞华良(笔名:晓弦)命名的个人文学馆——晓弦诗文展览馆。自求学时代以一首描写家乡竹林仁庄日常生活的叙事诗《旧传说 新传说》一鸣惊人之后,他爱上了作诗、写歌词,笔耕不辍。尤其是10多年来,他坚持创作以“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为题材的千余首《仁庄纪事》,记录家乡美丽乡村的变化,让蓬勃诗意洒向共富之路。

  文化名片一:牵头发起两大全国诗歌大赛

  嘉兴月河老街是我市市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居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俞华良在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自己全国著名诗人的影响力,牵头发起并连续承办10届“月河月老杯”全国诗歌大赛,让月河逐渐成为现代人寻梦追梦的浪漫的爱情圣地。

  同时,在南湖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俞华良牵头并发起连续四届“红船杯”全国红色诗歌大赛;并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主办了全国首台抗击疫情专题“云诗会”——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南湖会场抗击疫情网络(直播)“空间云诗会”,瞿弦和刘纪宏等大咖出场献艺,全网直播点击量800多万。

  2020年初,由俞华良作词的歌曲《加油,黄鹤楼兄弟》还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和新华网,3天点击量达200多万,为全省同类歌曲之首。

  文化名片二:朗诵诗作品亮相全国及省市大型活动

  作为“嘉禾政协委员会客厅”牵头委员,俞华良总是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创作了《南湖此刻正红》《这边风景独好》《大运河畅想曲》等大量朗诵诗,在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和嘉兴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大型活动中精彩呈现。他作词创作的《加油,黄鹤楼兄弟》《快乐拉非》都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其中《加油,黄鹤楼兄弟》上了新华网热搜,2天时间观众点击量创全省同类歌曲新高。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和城市住房品质的提升,让老百姓能真正享受到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场景。俞华良选择用诗歌、用文字来记录城市的变化,描写普通百姓的生活;并通过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途径,用自己的文字,架起一座连接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也牵扯起一条关于城市记忆与崭新未来之间的纽带。

  文化名片三:诗文展览馆及村庄景区诗歌展示

  近十年来,俞华良以家乡竹林仁庄为题,在全国重要文学刊物《十月》《星星诗刊》等发表了200多件1000多首《仁庄纪事》。《作家报》用两个专版来构解他的创作之心迹;省政协《联谊报》以“从一名乡村老师到全国最具活力诗人”为题作报道,认为他的作品描摹出传统农耕家园到田园牧歌式景区村庄的蝶变跃升。

  2021年3月11日,在中国作协、省作协的指导和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关心支持下,当地党委、政府在俞华良出生地新丰镇竹林村(仁庄)建了一座面积58平米的个人文学馆——晓弦诗文展览馆。同时当地政府为振兴乡村文化,还把俞华良的近20幅优秀诗歌作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翻译家北塔主译后,展示在该村竹林景区内,供游客观赏。

  据了解,晓弦诗文展览馆也是目前为止浙江省内唯一以政府名义为著名乡土诗人在家乡建设的文学展示馆。

  依托政府为他建设和命名的晓弦诗文名师工作室,结合当地有关的鲁肃、陆贽、韩愈、刘禹锡、高以永、祝廷锡等历史名人所产生的名人文化,晓弦及馆里的工作人员为来馆指导的长三角文学采风团、《中国汉诗》杂志社以及嘉兴市委、市政府等80多家单位的来宾,开展当地文史讲解、本土名人文化宣讲等,让参观者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丰镇经济社会文化的蝶变跃升,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晓弦诗文展览馆被中华志愿者协会、南湖区委及统战部门分别授予“中华志愿者基地”“党课教学基地”“同心服务基地”。

  以梦为马的晓弦,正如他发表于《诗刊》的那首《仁庄之仁》——

  我想把仁庄的仁

  像痣一样抠出来示众

  因为我的仁庄

  与鲁迅笔下的未庄

  真的不一样

  虽然同在水乡,相隔不远

  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的仁庄,河里的鲤鱼

  一尾尾跃上河埠上

  温柔得像那些走不动路的饿汉

  那些跃不上河岸的

  又一尾尾洄游进

  女人淘米的竹箩

  与别处不同

  我的仁庄,没有荒年

  榆钱树天天萌出新叶

  东洋草今天刚刨

  明日又蓬勃长出

  真的,我的仁庄

  名字没有鲁镇的未庄响亮

  但仁庄水流里的图案

  要是细看,多是

  一尾尾行书的“仁”字

作者:傅春梅     责任编辑:谷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